以“问题”为抓手构建高效课堂

2017-05-19 13:01吕军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设计思路问题教学高中历史

吕军

【摘 要】 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特点,以《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节为例,探讨了以“问题”为抓手,实施问题教学法的设计思路与学习目标,认为这种教学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中历史;问题教学;高效课堂;设计思路;总体框架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例如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内容,我们可以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整合设计:

一、教学总体设计思路与学习目标

1、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1)将第五、第六单元合并,主题确定为“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分不同阶级、派别的“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及实践”梳理,容易形成专题体系,便于学生掌握、理解。

(2)把中国思想变化与欧洲思想文化紧密联系,把近代中国不同时期思想变化与必修一、二政治史、经济史相关内容密切联系,使学生形成大视野、大思维,有全局意识。

(3)注意掌握向西方学习思想解放的阶段性特征,即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不同派别西学的内容、目的、结果等不同。

(4)部分实施疑探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抓手,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引导,达成学习目标。

(5)第一课时完成“地主阶级的向西方学习”。

2、学习目标

(1)掌握“向西方学习,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2)概括“向西方学习,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的总的趋势特征。

(3)理解认识思想解放、先进理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

(4)本课时目标为: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是如何“开眼西学”,促使中国人思想开始解放的。掌握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践。

二、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想解放的背景

1、探究学习一

材料一:“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的信

“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1842年5月,道光帝问疆吏大臣

材料二:14世纪以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壮大,欧洲思想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相继展开,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必修三教科书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9世纪初中西思想领域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不同的社会原因。

中国思想状况:

原因:

西方思想状况;

原因:

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之后由小组代表口头展示,其他小组点评补充,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评价,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以下问题都以这种方式学习解决。

2、探究学习二

回忆必修一内容,回答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鉴于此,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共同历史使命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学生的回答具有多样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讨论问题的热情,认清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社会发展的趋势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大视野和全局意识,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想解放的历程

1、探究学习三

材料:“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要师夷制夷,先从洞悉夷情开始。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林、魏当时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他们主要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其首要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其主张?

2、探究学习四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仍不能及。今欲强中国,存中国,则不得不讲西学……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材料三: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他说:“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材料請回答:

(1)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2)他们的主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据材料二指出他们西学的目的侧重点与林则徐、魏源有何不同?两者西学的根本目的是否相同?

(3)回忆必修二内容,概括指出他们是如何实践其主张的?有何积极影响?

(4)你如何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5)洋务运动最终结果怎样?郑观应认为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不足是什么?洋务运动留给我们的最主要启示是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具体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阶段性、层次性、继承性、曲折性等特征,使学习更具有专题性和系统性。

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获得所探究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充分地展现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享受探究问题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发现和培育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探究问题的过程也自然地渗透了对学生进行近代国情教育和社会发展史观教育以及责任使命教育,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也教给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联系、比较法,学会学习。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总结,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借此对学生进行近代中国国情教育,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总结板书如下:

实践证明,这样设计和实施教学,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设计思路问题教学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基于人本管理的企业薪酬体系设计思路探索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