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润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变间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为实现我国高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关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逐渐引起各界关注。本文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165 — 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度重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影响我国传统学习习惯的改变。在新课程改革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向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通常来说,人们将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对立来看,自主学习是指在没有监督与管理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自觉学习的一种内在品质。通过自主学习,学习者能够按照预期执行相关学习计划,并达到预期学习目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性。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着显著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过程。自我监控是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对自身学习行为的正确评价。自我指导就是个人学习行为朝着预期目标前进,其中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自我强化则是一种具有奖惩性质的约束行为,通过自我强化,实现学生对个人自主学习行为的正确评价,并以此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教育学角度看,随着文化水平及素养的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相比较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着明显的改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区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学习的主动性上较以往也有所改观。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任务重,所学内容较多,简单依靠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缓解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的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三大特点
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意义则是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并未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教师牢牢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积极性较差,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新课程改革推行之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变得积极起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然而,无论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学生均可以在此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压力较以往大大降低。不仅如此,对于学习的认识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学习。
2.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为自主学习的核心,独立学习是对学生自我监督、管理能力的考验。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具备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独立学习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相类似,独立学习能力体现出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未知领域的自我探索能力。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低估,大多数学生并未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甚至不被允许进行自我学习,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逐渐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地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得到加强,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机会,进而实现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甚至能够实现学生学习完全独立的最终目标。
3.学生自我監管能力的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是基于学生对学习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在明确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制定较为科学的学习计划,并以此指导个人学习。然而,在监管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正确评价学习效果,以至于在学习方向出现问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的自我监管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能够进行实时监督,并根据监督结果调整学习状态。
尽管如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依然需要教师、家长的参与,放任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辨识能力,以及自控力并未达到完全自主学习的水平,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应当给与正确的引导。
三、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除在教学内容上与其它学科存在不同外,在教学特点上也存在以下两种差异。
1.语文教学的广延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工具,语文是语言学习重要课程,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阶段,而是将语文知识的丰富与语言技巧的学习为主要内容。语文教学的资源除课本和工具书外,类似于图书馆、报刊、影视剧、广播等均可成为语文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也延伸到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政治、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语文教学关系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的语言面貌、语文素养除了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外,还受学生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校园范围之内,其广延性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语文教学的修身性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将语言必做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根本,是精神的实体化表现,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人的精神世界。语文学习是人类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语文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进而拓展了学生的交际范围;其次,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生对生活方式与生存价值的正确认识;最后,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增长了智慧。
然而,语文教学已经超出了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進而了解所谓的“道德人生”和“审美人生”。随着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四、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原因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我国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一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相关理论缺乏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对于教学内容的疑惑也无法得到及时解答。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提高。并且,由于兴趣的降低,以及自身的付出在语文成绩上并未得到体现,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排斥感,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不足
语文教学内容是对母语的学习,语文教学相对数学、物理、历史等课程显得略微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主动参与其中,而是习惯性的被动接受。并且,受传统考评机制的影响,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语文考评成绩的提高较其它学科并不明显,所以,大多数高中生并不倾向于将时间用于语文学习。
3.将小组学习模式等同于自主学习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个,大部分教师习惯性的采取小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然而,这种小组学习模式却不能等同于自主学习看待。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小组学习中必然有部分学生处于“静默”交流状态,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没有得到调动,反而会感到极为尴尬,失去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基于学生之间的认识不同,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无法做到无障碍交流与融合,导致学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在个人意见表达过程中容易以个人为中心,难以听取他人观点与意见。
在小组学习评价方面,教师往往针对某一组进行评价,对于其中的每一位组员在讨论过程中的观点和意见并未给与足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小组学习的效率降低,小组成员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矛盾冲突增加,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反而会导致学生对小组学习失去兴趣,并排斥这一学习形式。
五、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高中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高中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实现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
1.推广“文本研习”教学模式
“文本研习”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针对性、有效性、专题性等多个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与学习,实现对教学内容中语言特色的掌握。
在“文本研习”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定向,即根据学生对已经预习的内容进行分析侧重点,制定学习目标,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模式的根本区别。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可以强制性的将某些观点传递给学生。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适当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向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与讨论中来,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语文的魅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向着预期学习目标靠近。最后,为学生提供更加宽阔的思考空间,并要求学生使用语言对其学习方法与观察视角进行描写,在锻炼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然而,在“文本研习”教学模式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由于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学习目标的制定方面有时会存在明显的个人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给与学生选择的权力,并通过“文本研习”来说明每个人学习目标的正确性,提高“文本研习”教学模式的实际使用效果。
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开展以“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其目的正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表达与教师不相一致的观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观点与教师一致,而是在于学生缺乏所谓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追求真理的根本动力,通过培养高中生“问题意识”,能够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观点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结果,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但是,这种质疑必须是善意的,带有恶意性质的质疑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毫无帮助。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的引导,但是,这种引导要适可而止,其关键是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讨论过程中,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外,建立带有互助、合作性质的学习小组也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内容中也有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由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达成小组内部统一观点;其次,在所持观点不同的小组之间开展讨论,最终达成观点的一致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维持课堂教学秩序,拓宽学生思路,提高“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互联网的出现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基于数字化终端的发展与普及,高中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借助手机、计算机等数字终端,依然可以完成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如此,随着网络交互平台的升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将大大提高,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例如,网络课堂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教师可以实现1对N的在线教学,学生之间可以在单独开辟的讨论区对所学内容进行自由讨论,而且,在课后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制定课程点播,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网络课堂在我国还未得到全面推广,然而,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的高中语文网络课堂将成为未来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将得到空前提高。
六、总结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高中阶段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由于高中传统语文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体制的同时存在,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处于空谈状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向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使学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实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知识、素养、能力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秀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02).
〔2〕张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7.
〔3〕刘玉.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语文建设.2007,(Z1).
〔4〕顾向阳.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02,(10).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