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并联系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制度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人的观念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环境建设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观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学说。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整体看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把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作为其基本问题,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其理论归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思考、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集中展示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图景和社会性质,由此而建构起的科学生态观”。[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指出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遵守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当前我國生态文明建设要着重实现“生态化”转向,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寻求生态环境解决途径提供指导作用。
一、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与挑战。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相反,呈现出了恶化加剧的态势,一次次的生态环境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几年持续出现的浮尘、扬沙天气扩散到全国许多城市,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现实的严峻情况表明,现阶段经济发展所采取的粗放型方式必须得到扭转。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经济要建立的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且污染较少的发展方式。因此,必须扶持发展高新技术,减少产品消耗与污染,做到清洁生产,使产品在各个环节的发展中都能最大幅度的控制污染,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快速转型。[3]发展生态经济就要摒弃原来单一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的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重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二、指导管理制度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政策法规上加以规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负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督力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法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4]依据可以遵循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法规保障,使得国家相关部门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顺畅,民众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对生态文明有正确的认识。要注重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在社会上营造一种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当前要加强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法律责任,让法律为生态文明发展护航。最严格的法律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完善考评体系,把经济社会发展中对环境有损的方面纳入考评,以此来强化对违反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的约束和管控。
三、指导人的观念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转变人的观念,改变人作为自然的主宰者意识,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观念上,要引导教育人们正确认识生态发展,树立科学的生态观,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并举,在节约优先与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发展生态,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在发展中构建生态保护观念,不断完善生态保护制度,逐渐形成适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我们要深化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认识,“人们要以科学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界,对自然界也不能过于索取,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来使用自然资源,而不至于片面的强化人对自然界的摄取,使自然界满目疮痍”。[5]因此,要不断强化人与自然关系,加强生态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于生态文明的关注与热情,通过观念上的教育来引导人民在情感上认同生态文明,从而树立良好的生态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生态危机的到来,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指导社会环境建设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在当前,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保持健康的消费方式,抵制一切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主的扭曲的消费价值观,扭转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人类可持续发展,对资源进行无尽开采的观念。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消费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生态社会。[6]其次,在全社会范围类要努力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对于人类来说,适宜的居住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于人的生活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良好的宜居环境有助于人们身心放松,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去生活。近些年来,随着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的居住环境也面临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但如今自然环境的恶化也在吞噬着人类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的提出与实践,能够有效缓解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和谐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在全社会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切实保护环境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社会。
总之,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解,尤其是在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从现实层面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不断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解决实际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才能更好地破解这些难题,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董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6).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3] 彭喜保.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5] 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0.
[6] 褚海萍.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在中国[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5.
【作者简介】
刘朋涛(1989-)男,陕西西安人,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