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2017-05-18 01:12:34龙秀芬周启动盛文彦谭幸谊吴惠勤
传播与版权 2017年3期
关键词:校样科技期刊稿件

龙秀芬 周启动 盛文彦 丁 岩 谭幸谊 吴惠勤

微信在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龙秀芬 周启动 盛文彦 丁 岩 谭幸谊 吴惠勤

微信的诞生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为科技期刊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了挑战,科技期刊如何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为更广泛的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力,是当前科技期刊发展的重点之一。对互联网新媒体下的微信传播模式带给科技期刊发展的机遇及影响进行探讨,并重点讨论微信对于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潜在应用价值。

微信;科技期刊;数字化;移动终端

[作 者]龙秀芬,博士,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

周启动、盛文彦、丁岩、谭幸谊、吴惠勤,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传播信息,有别于以纸为媒的传播方式,其核心运作模式为分享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的产品和科技服务内容的丰富,促使科技期刊实现从原始传播平台向整合传播平台的转变[1-2],通过大幅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和整体层面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强科技期刊影响力与期刊核心竞争力。

微信自2011年由深圳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设计并上线运营以来,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之一,同时也是移动客户端的一大入口,并且正在演变成为一个大型的商业交易平台,其对营销行业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开始显露,以微信平台实现商品查询、选购、体验、互动、订购与在线支付的新型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也随之兴起。

微信平台的出现也为期刊实现数字化采编与出版等提供了机遇[3-4],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实现登录方式移动化操作[5],并可通过互联网向移动状态的使用者提供传递内容和服务,满足用户的移动化信息需求提供技术保障,实现科研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促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微信传播平台实现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运作成为关键。本文对新兴媒体微信平台在科技期刊采编、出版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实现更好的资源整合和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提供经验。

一、微信在科技期刊采编中的应用

(一)作者查稿

现在大部分科技期刊均采用网上稿件处理系统(如玛格泰克、勤云),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稿件的投递、编辑处理、远程审稿等,但在实际应用中,编辑部对于一篇稿件的处理往往漫长而无奈,而作者对于稿件的关注心情往往是迫不及待,因此,作者一般情况下会经常性的对所投稿件进行查询,以获取稿件处理的最新动态,对于这种情况,构建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采用功能化的模块实现作者的查稿功能(见图1),方便作者对于稿件的情况进行查询。

图1:微信平台的作者查稿功能

(二)远程校样

作者对于清样稿的校对工作是文章出版前的重要环节,对此环节的准确、良好把握有利于大幅提高文章的编校质量,同时也是编辑与作者交流,解决稿件问题的有效手段,特别对于文章中的题目、基金项目、发表单位以及作者简介等基本信息以及原文内容的最后一次核查,因此,稿件的校样环节对于科技期刊的质量把关非常重要。

原始的校样工作采用的是以信件方式邮寄整篇文章,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互联网的应用,原始的邮寄方式已被电子邮件(E-mail)所取代。但科技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如现今网络上充斥的垃圾邮件和广告邮件的日益增多,为此,各邮箱服务器均建立了垃圾邮件过滤系统,但是垃圾邮件过滤系统毕竟是按照一定规则设定的,使得部分校样邮件被当作垃圾邮件删除或者隔离进入垃圾邮件箱,从而导致了校样的延迟,并最终延误了文章的出版速度,不利于编校工作的有效进行。

而微信作为一种即时的点对点通讯工具,可针对单一用户(某个文章的作者)发送文件、语音、图片等。极大地方便了编辑工作过程中的校样工作[6],可实现将整篇文档转换成PDF模式、Word模式等直接发送给作者进行校样,发送速度快,且不用担心被删除和过滤。另外,还可将文章的某一部分拍成照片,单独发送给作者进行校对,实现单一页面或者单一段落的校样工作,相比于现有的E-mail模式更加的方便快捷。部分情况下,一篇文章出现多次校样,或者需对某一个观点与作者进行多次讨论时,此时采用微信方式,通过给作者发送需要校对的页面照片,然后再发送语音进行校样(见图2),则可实现便捷、快速的交流以及稿件校对,从而实现了作者远程的在线即时校样的可行性。

图2:微信平台远程校样的应用

(三)远程审稿

审稿是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以决定稿件的取舍,并对需要修改的稿件提出修改要求或者建议的活动。科技期刊一般采用三审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和主编终审。其中外审环节对于科技期刊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外审速度的快慢、审稿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学术质量高低。

通常的外审审稿流程在是编辑部根据新收稿件的内容确定外审专家后,将整篇稿件发至审稿专家的邮箱,被动地等待专家打开邮箱查看邮件后进行审稿,这种审稿方式有以下弊端:①审稿周期长。审稿专家若长时间没有登录邮箱,则有可能导致文章审理延迟;②邮件被过滤。由于邮件过滤系统的存在,有可能使得送审信被拦截或者当作垃圾邮件过滤至垃圾邮件箱,即使是审稿专家登录了邮箱,仍未能发现编辑部的送审信;③网络速度慢。虽然现在通信设备越来越完善,网络速度也越来越快,但仍然有高峰时段(如晚上8时左右)网络不畅的情况,如果此时审稿专家打开邮件系统下载附件文章进行审稿,有可能发生网络速度慢、等待时间过久、网络中断等情况,使得下载附件变得困难,审稿也被延迟。

微信作为即时的点对点通信设备,随着现代化电子设备的发展普及,使得采用微信审稿成为可能,采用微信审稿主要有以下优势:

(1)由被动变主动:编辑在选定外审专家后,可采用手机或电脑软件客户端通过微信将稿件以图片或者文档方式发送给专家,使得专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客户端接收进行审读,由传统的被动等待模式转变为主动询问模式,即使审稿专家因某些特殊情况退审也能快速的返回给编辑部重新处理;大大缩短了审稿周期中的无效等待时间,加快了审稿速度。

(2)审稿意见的多样化表达:传统的审稿意见一般只有文字,采用微信进行审稿之后,审稿人可以在接收到待审稿件后,采用手机中的图片处理软件在稿件中留下批注标识进行审稿,同时可配备相应的语音来诠释,使得审稿意见更为详尽、更加准确地反馈给编辑,并且语音模式的应用也极大地方便了审稿专家,节省了审稿时间。

(3)可实现即时审稿:微信客户端主要依托于手机平台,而作为常用通讯工具的手机一般都随身携带。因此,当编辑将需要审理的稿件发送给外审专家时,外审专家能在手机客户端即刻收到并查看,且不会被屏蔽和拦截,这为即时审稿提供了基础条件,只要审稿专家愿意,可以立即审稿并返回审理意见和结果。

总体来说,采用微信实现期刊的远程审稿是有效且可行的,这种点对点通讯方式及其多样化表达为远程审稿带来更大便利。

二、微信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从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到新兴的网络、手机,各种媒体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当下民众已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信息,自主意识增强,需求多样化,在这种环境下,微传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谓微传播即指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通过为微媒介进行传播的模式。狭义的微传播是指向特定用户进行一对一信息的传播模式,是有较强针对性的传播方式[7]。现阶段的微传播模式主要有微博和微信两种。对于科技期刊,由于其受众非常单一且专业性强,因此非常适合以微传播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信息推送[8]。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微信打造一个集通讯、社交、资讯于一身的综合性信息公众平台,实现作者投稿、查稿、浏览资讯、订阅杂志、信息发布及沟通交流等功能[9]。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将自身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推送给订阅用户,利用微信平台扩大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10]。

(一)内容推送

微信公众平台依托于微信,其推送的主要内容形式可以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也可推送精美的图文专题,还可以添加外部链接及相关网页等,引导用户对相关的链接进行阅读,丰富推送内容的信息量,扩大期刊网站点击率和影响力。图4为《分析测试学报》编辑部的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主页面,可以用来浏览编辑部最近的动态信息,也有部分行业信息包含在内。这种动态内容的推送为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更加深入的了解编辑部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得读者、作者以及审稿专家和编辑部的关系更为密切。

图4:在线阅读期刊的动态信息

(二)信息查询

微信平台除了应有的内容推送功能外,还可根据各编辑的需求设计单独的功能模块,《分析测试学报》编辑部在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之初,即根据作者的需求在微信平台设置了期刊检索功能,可为用户提供包含最新目录、上期目录以及过刊检索功能。微信平台提供的检索功能可使作者随时随地查阅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内容,同时也可提供PDF文件的免费下载,方便用户打印浏览及储存。微信平台的出现大大推动了论文的交流速度与传播效率,并成为推动科技期刊实现数字化出版的重要工具[10]。

(三)基本资料浏览

科技期刊是面向专业化的读者及作者,其服务对象专业性非常强,而当期刊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公众号之后,则面向所有用户,因此科技期刊微信号除了为用户提供一些实用的功能模块外,还需向用户提供查阅期刊与编辑部相关资料的平台,这可为新用户了解期刊提供便利,所提供的资料应包括期刊的简介、联系方式、期刊的编委会组成等基本信息。

三、结语

微信的个性化推送为科技期刊出版提供了新型的营销推广模式,面对“微”传播时代的来临,科技期刊应积极应对挑战,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将科技期刊采编、出版、传播过程融入微信平台,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降低出版时滞,并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用户订阅量,扩展推送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以进一步增强期刊的影响力,从而加快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进程。[本文系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期刊影响力提高方法及其国际化之路探索”(项目编号:2015A030302027)]

[1]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4-666.

[2]王明华,沙勤,郑晓南.微信公众平台在期刊运营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4,26(3):272-274.

[3]马怀刚.期刊如何利用微信发展壮大[J].出版参考,2014(7):15.

[4]袁泽轶,江波.微传播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3(11):82-84.

[5]吴彬,丁敏娇,贾建敏,毛文明,王小同.利用微信平台打造科技期刊编辑新方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1-663.

[6]史春薇,陈平,王亚新,闫玉玲,宋官龙.3G时代科技期刊利用微信实现远程校对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0-151.

[7]石婧,段春波,周白瑜,谭潇,孟丽,于普林.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55-660.

[8]郑辛甜,毛文明.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现状及影响力提升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7-670.

[9]樊秋萍.微传播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研究[J].出版广角,2014(16):80-81.

[10]景勇,郭雨梅,丁岚.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拓展[J].编辑学报,2016,28(4):384-387.

猜你喜欢
校样科技期刊稿件
科技期刊的分类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最是“小事”暖人心
故事会(2022年16期)2022-08-22 05:58:48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错误更正说明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敬告作者
敬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