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云侠 武英耀
科技论文中的讨论
——基于30种科技期刊论文的讨论部分分析
武云侠 武英耀
讨论是科技论文的重要主体部分。为引起科技期刊编辑和作者对科技论文讨论部分的重视,提高科技期刊论文质量,在近两年出版的科技期刊中分三个层次随机抽取30种期刊,对刊发的论文有无讨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刊发论文中,有讨论的论文数占其发文量的比例分别为65.79%、50.00%、21.28%。鉴于此,论述讨论的意义,分析目前科技论文中讨论存在的问题,阐述讨论的内容,以期为科技期刊编辑有效指导作者完善科技论文提供参考。
科技期刊;科技论文;讨论;存在问题
[作 者]武云侠,硕士,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编辑;武英耀,硕士,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编审。
讨论(Discussion)是科技论文的重要主体部分,是作者对所进行的试验(实验)研究中观察得到的材料(各种数据资料、现象、事实等)进行归纳和探讨,做出理论分析。即从理论上解释本研究是否与有关假设相符;说明试验(实验)中与预期以外的事实现象;与自己过去或他人的同类研究结果及其理论解释比较,分析异同及其可能原因,阐明事物的内在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评价其意义。[1]
讨论是对结果分析的升华。刘立全等指出:“结果与讨论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果和讨论是相辅相成的,结果是得到了什么,是讨论的基础,是前提,是根本;讨论是结果发现了什么,即作者通过‘结果’得到的新发现、新见解、新建议,是根据结果的逻辑推理过程,是对结果的升华,是认识的飞跃。”[2]讨论是从理论上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为论文的结论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在讨论部分中,作者可引证前人的材料进行论证,充分发挥作者的才能,对所得的试验(实验)数据指标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从现象到本质,提炼出新观点、新发现。可以说,讨论是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讨论写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论文的结果能否被他人承认和接受。一篇科技论文如果只有结果,没有讨论,结果就失去了光彩和意义。
讨论是编审读者共同的关注点。早在20世纪末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吴劲薇就在《初审科技论文有待注意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不少论文都是由三部分构成,即引言、试验方法和数据、结论。而缺论了结论之前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讨论。国外的编审非常注重这一节,讨论表现作者的学术思想,作者对所研究领域的理解与设想,常常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因此,这一部分不但不能缺失,而且是论文的高潮,应是编、审、读者共同的关注点。”[3]
然而时过近20年,我国的科技期刊刊发的论文中有多少结构完整,有讨论部分(包括结果与讨论、讨论、讨论与结论)的论文能占到多大比例?
笔者于2016年8月对近两年内的科技期刊分三个层次随机抽取30种科技期刊(限于统计资源状况,大多为大学学报,且多为农业科学类)进行了统计分析(表1)。由表1可见,10种中文核心期刊各1期,刊发论文总量为266篇,其中有讨论的论文175篇,占发文量的65.79%,论文总体质量相对较高;10种科技核心期刊各1期,发文量260篇,其中有讨论的论文只有130篇,占发文量的50.00%,论文质量总体相对一般;10种普通期刊各1期,发文量235篇,其中有讨论的论文50篇,仅占发文量的21.28%,论文质量相对较差;三个层次30种科技期刊各1期,发文总量为761篇,其中有讨论的论文355篇,占发文量的46.65%,也就是说有讨论的论文还不到一半,半数以上的论文结构都不完整。虽然,不能由本次随机统计结果得出我国科技期刊刊发的论文大多结构不完整,质量不高,但由此可见一斑,质量堪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有不少从事科技期刊编辑的同仁审读稿件,编辑加工稿件时,没有重视讨论部分,没有对作者投稿、修改稿件提出相关要求,对没能很好地提升稿件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进一步抽查阅读讨论的内容,还发现有些科技期刊刊发的论文虽然有讨论,但是“讨论”中存在许多问题。
科技论文中讨论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羊头狗肉型。有的科技论文标题上写的“讨论”,或者“讨论与结论”,但内容并没有讨论,只罗列一项或几项结果,根本没有进行讨论。有的是编辑部要求必须有讨论,作者为了应付编辑部的修改意见,把结论改为“讨论与结论”;也有的是编辑为省事,不把稿件修改意见及时反馈作者,只将“结论”改为讨论与结论,改头换面,应付了事,从表面看,文章结构似乎完整了,细看内容,除了结论,几乎没有进行讨论。如刘丽等[4]《品种、密度、播期对带状小麦套种玉米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的“3 小结与讨论”就只对研究结果作了小结,并没有进行讨论。附原文小结与讨论部分:
表1:30种科技期刊刊发论文中有无讨论情况统计
3 小结与讨论
在山西中部地区要想更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示范推广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是最简单、有效、快捷的途径。该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的最佳种植模式是小麦玉米采用7:2的套种模式。在此模式下,套种玉米选用郑单958和晋阳1号特早熟玉米品种。晋阳1号获得高产的适宜密度为8.25万株/hm2,晋阳1号获得高产的播期为6月5日,郑单958为5月25日,辅以小麦秸秆粉碎覆盖减(免)玉米中耕技术、全生育期化学调控技术、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等配套技术,在不增加农民劳动量的基础上,显著增产增收。
研究表明,在山西中部地区选择套种玉米的最佳播种期为5月20—30日,在不影响产量而且有利于收获小麦的前提下,适期早播,可延长玉米生育期增加产量。
蜻蜓点水型。有些科技论文虽然有讨论或讨论与结论等标题,具体内容也涉及讨论,但是三言两语,蜻蜓点水,极不深入。例如:马俊静,张杏梅[5]《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一文中的“3结论与讨论”寥寥185字,只概括了研究结论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没有进行深入讨论。附原文结论与讨论部分:
3 结论与讨论
从全局来看,陕西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布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但其相关性正缓慢变小.从局部来看,经济发展基础、发展活力以及发展潜力对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具有先导作用.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分散化特征和“俱乐部趋同”现象并存,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多中心带动格局尚未形成.
另外,由于经济的发展与科技、交通、历史等因素有关,文章从一些定量的数据来研究,缺乏综合分析,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再如蒋丹群等[6]《土地政治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的结论与讨论以及李泽珍等[7]《红薯渣中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优化》一文中的讨论与结论,都只有200多字,只简介了研究结果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讨论都不够深入。
啰嗦重复型。还有的科技论文中的讨论啰啰嗦嗦,完全重复试验结果与分析的内容,不能根据实验(试验)结果,分析归纳综合,不善于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没有独特见解和新观点、新理论。笔者在编辑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啰嗦重复型讨论,限于篇幅,不举例赘述。
当然科技论文中讨论存在的问题不止于此,还有过渡诠释,不足诠释,无关冗余诠释,或错误诠释[8],等等。
导致上述问题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好多作者不知道“讨论”部分应该讨论什么,有的青年编辑也不知道该怎样指导作者修改稿件时补充讨论部分内容。
科技论文讨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试验过程中的现象或数据进行解释。用已有的理论(有关新学说、新观点)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为说明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和试验条件的可靠性,可以与他人的研究结果来对比,分析其异同,并解释其因果关系,从理论上对研究结果的各种资料、数据和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2)对研究中发现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引用他人或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支持或说明自己的结果或观点,但是对于无把握的看法,则不能草率地做出结论。
(3)对国内外同类研究动态及其与本文的关系进行分析。国内外同类研究的进展情况,本研究资料或结果的独特之处(包括创新点、特点和优点),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4)对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实事求是地、客观地指出研究结果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5)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总结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误差和教训,指出如何减少或避免试验过程中的误差,分析同假设不一致的原因,有什么尚待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改进方法的设想和建议。
(6)对同类研究的展望与建设性意见和建议。[1]187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编辑人员首先对科技论文中讨论的意义认识要到位,要对来稿的整体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对讨论的内容要十分熟悉,能正确指导作者完善科技论文,有效提升科技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的质量。
[1]殷国荣,杨建一,郑金平,等.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M].科学出版社,2009(2):186-187.
[2]刘立全,曹娟,毕蒙蒙,等.一些稿件“结果与讨论”部分存在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03,14(3):288-289.
[3]吴劲薇.初审科技论文有待注意的问题[C]//学报编辑论丛(第8集),1999:249-250.
[4]刘丽,常云龙,宋秀珍,等.品种、密度、播期对带状小麦套种玉米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7):954-956.
[5]马俊静,张杏梅.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2):112-115.
[6]蒋丹群,徐艳.土地政治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4):224-230.
[7]李泽珍,狄建兵,李治.红薯渣中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优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9):673-677.
[8]傅希文,薛绍莲.医学论文讨论部分的诠释[J].编辑学报,2001,13(6):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