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基于CiteSpaceV的可视化分析

2017-05-18 04:06范力军
中国农业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聚类素质文献

范力军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基于CiteSpaceV的可视化分析

范力军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利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对2007~2016年间的“核心期刊”及“CSSCI”论文进行检索,得到306篇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文献。在基本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软件,对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包含个人特征、农业专业化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法律及政策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的六个一级指标十八个二级指标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模型,为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参考。

新型职业农民;CiteSpace V;聚类分析;能力素质模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其他产业发展振兴的源动力。在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农业产业的经营主体——农村劳动力出现了新情况、新趋势。一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市民化程度并加快了农户分化的速度,“弃地”、“弃耕”等现象随之产生,最终造成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1];二是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其较强的城市生活意愿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2];三是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趋向主动融入城市生活,致使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才流失[3]。三个方面的新情况致使快速发展的农业现代化进程陷入了尴尬境地:“谁来种地”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2012~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这为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指明了方向。当前的首要问题是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工作。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理论研究基础的回顾与分析

“能力素质”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发表的《测量能力素质而非智力》一文中正式提出。该文指出,能力素质是提高个人在工作岗位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质,是造成工作卓有成就与普通的显著特征。研究表明,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素质与从业者所具有的能力素质契合程度越高,绩效水平就越高。因此,提高从业者的能力素质尤为重要。

21世纪初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职业农民——把务农视为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的象征。邓聿文(2003)、季明(2003)、宋建华(2003)等学者开启了我国对职业农民的研究。随后研究焦点也逐步扩展到职业农民内涵(邓聿文,2003)、发展必要性(徐永祥,2004)、培养对策(何伟,2006)、限制因素(阮红霞,2008)、培育模式(殷瑛,2009)、农业现代化对职业农民的要求(彭电子,2010)等方面。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应用,推动了学术界将职业农民的研究逐步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特别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学界形成了大量关于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从新型职业农民内涵(魏学文,2013)、培育模式(蔡云凤,2014)、存在问题(刘西涛,2016)、经验借鉴(夏益国,2015)、政策体系(刘思含,2016)等方面展开研究,但鲜有关于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质的研究,仅张美珍(2013,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王乐杰(2014,从城镇化视角)从不同视角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进行了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不仅是对文章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观点的高度浓缩,根据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确定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4]。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作为文献资源搜索平台,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题,匹配为“精确”,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设置为“2007~2016年”,检索得到314篇研究文献,剔除类型为会议、书评等非学术类内容8篇,最终得到306篇文献,以此作为分析数据。选择“导出参考文献”,以Refworks格式下载。

本文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团队研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的最新版本CiteSpace V作为分析工具,将Refworks格式数据文件通过CiteSpace V进行格式转换后,导入“Projects”,网络节点设置为“keyword”,时间段设置为“2007~2016年”,时间跨度1年,设置适当阀值,运行CiteSpace V软件,然后绘制我国2007~2016年之间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模型。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布

根据分析数据绘制出文献时间分布图(图1)和文献关键词时区视图(图2)。2007~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并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因此,职业农民培训就成为这一时间段的研究热点。这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初始阶段。由于研究对象是中文核心与CSSCI核心论文,所以数据较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后,围绕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文献开始大幅上升,致使2015年研究论文达到103篇,处于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的高峰期。2016年研究文献有所减少。

图1 文献时间分布图

图2 文献关键词时区视图

(二)文献的基本统计分析

对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基本统计分析表(表1)。从作者研究方向方面分析:在考虑同一作者有多个研究方向的情况下,有144人次对农业经济理论进行研究、179人次研究农村职业教育、16人次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及政府政策、12人次研究农业技术、9人次研究农民思想观念。从基金项目方面分析:获得国家级项目支持66次、部级项目53次、省级项目188次、地市级项目10次、校级项目51次,总计368次,平均每篇文献获得1.2次项目支持。从被引次数方面分析:有89篇研究文献被引频次为0,原因之一是发表时间较短;197篇被引频次在1~20次之间;13篇在21~40次之间;4篇在41~70次之间;3篇在100~130次之间。累计被引频次1762次,平均每篇文献被引频次为5.8。

(三)文献关键词的共现结构与频次分析

关键词不仅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也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表达。将文献记录导入CiteSpace V软件,运行后得到关键词的共现结构视图(图3)及主要关键词频次表(表2)。图3共249个节点568条连线。由于文献搜索是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题,因此“新型职业农民”频次最高,达到143次。后面依次是“职业农民”65次、“家庭农场”22次、“农业现代化”20次、“现代农业”13次、“农村职业教育”13次、“土地流转”9次、“教育培训”8次、“影响因素”7次、“农民培育”7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五个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在0.1以上。说明这些是近期学者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研究重点。

表1 文献基本统计分析表

表2 关键词频次表

图3 关键词共现结构视图

(四)文献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视图基础上,在CiteSpace V中选择“Clustering”聚类方法,运用LLR算法,结合关键词命名方法,对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306篇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视图(图4)。模块值Q=0.6403,大于0.3;平均轮廓值S=0.5153,大于0.5:说明聚类效果是比较显著且合理的。从关键词聚类视图的结果可以看出,2007~2016年之间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为40个聚类,最大的10个聚类分别是聚类0(新型职业农民)、聚类1(经验借鉴)、聚类2(农村职业教育)、聚类3(空心化)、聚类4(农业生产)、聚类5(现代农业)、聚类6(家庭农场)、聚类7(农业现代化)、聚类8(农科教结合)、聚类9(农民二次分流)。选择“Clusters”菜单,点击“Summarization of Clusters”,得到关键词共现聚类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列出前10个聚类(表3)。

通过对关键词聚类视图及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可将其中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所需能力的研究内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特征

一是文化水平。聚类0、聚类7、聚类17、聚类25、聚类36有关研究文献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水平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吴易雄(2014)、朱奇彪(2014)等学者通过实地调查指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偏低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因素。原因是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直接降低了现代农业新技术的运用能力。二是身体素质。聚类3、聚类9主要说明,农村空心化的逐步加剧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兼业化、老龄化等突出问题。兼业化、老龄化直接将农业产业推入了“吃饭农业”的尴尬境地,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朱启臻(2011)通过对10个省份的抽样调查得出,6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已经达到农业从业人员的63%,这说明当前的农业劳动力处于身体素质偏低状况。三是农业产业从业意愿。聚类4主要聚焦新一代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的意愿。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及不同产业之间巨大的收入剪刀差,大量农民开始流入第二、三产业,新生代农民工宁愿选择城市打工,也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康静萍,2015),因此年轻人成了农业生产阵地的“稀罕物”(张胜军,2015)。

2.农业专业化水平

聚类1、聚类8、聚类14、聚类17、聚类21、聚类26、聚类27、聚类32、聚类36集中讨论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专业化水平。关键词主要有:培训需求、农业生产、职业培训、农业机械、资格准入、素质分析等。农民的异质性直接导致了农户农业收入水平的差异[5],因此农民的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

图4 关键词聚类视图

表3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聚类号聚类大小S值平均年份标识词0480.8492014影响因素、教育培育、国外经验、胜任素质1290.7832014培训需求、经验借鉴、教育培训2260.8462013涉农专业、农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3180.8892013空心化、兼业化、学分互认、老龄化4170.9442013农业劳动力、政策依据、农业发展、农业从业人员5170.882012生态园、生产方式、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6170.842013企业管理、可持续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160.8632013专业合作社、农科大学生、农业产业链、政府政策8110.9332012农科教结合、职业教育、农民综合素质940.9952013农民二次分流、市民化、城镇化

一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杜巍(2014)、王治芳(2015)等学者通过对农户的实地调查得出,多数农业从业者愿意接受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不同农业产业的生产技术培训,表明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还比较缺乏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的生产技术。二是农业机械操作能力。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小机械化生产方式还比较普遍,机械化水平与农业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张旗午,2013)。同时农业产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三是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一种职业。西方发达国家针对职业农民有完善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我国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相关的认定标准和认定方法也日益完善(胡静,2014)。例如,云南普洱着力建立以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准入制度,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岗位任职能力。

3.经营管理能力

聚类1、聚类10、聚类18、聚类32主要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行研究。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经验借鉴、农产品流通、农业产销体系、农业产业链、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适度规模经营等。这些关键词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农业领域工作经验。叶俊焘(2014)、吕莉敏(2015)等学者提出农业领域工作经验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条件,选择有农业产业从业经验的人员进行培养有利于快速培育“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二是管理能力。张社梅(2015)等学者提出,要通过开设经营管理课程、现场学习等方式,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管理协调能力、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土地资源管理能力、市场风险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打造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三是市场营销能力。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产销一体化,但目前的“半截子”产销现象仍然是阻碍农产品营销的重要原因[6],因此,着力培养职业农民的产销一体化意识(张晓林,2013)及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对解决农产品售卖难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4.法律及政策知识

聚类7、聚类19、聚类23、聚类34、聚类38的研究文献主要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法律知识及政策分析能力。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政策支持、思路对策、政策保障、政府主导、社会转型、惠农政策、法律教育、职业立法等。这些关键词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法律知识。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种职业,要遵守各项基本法律法规,按照相关规定从事生产工作,做到合法生产、依法生产。另一方面要了解《职业教育法》等相关的专门法律,掌握职业农民在教育培训过程当中的权益(李凌,2014),为提高自身能力提供便利。再一方面,还要了解相关组织成立的法律程序,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企业成立的条件、程序等专业法律知识。二是政策知识。2012年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后,各级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惠农富农强农等专项扶持政策,比如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政策、职业培训政策、土地流转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米松华,2014)。因此,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种职业,要及时掌握国家各级部门出台的相关惠农政策。

5.创新创业能力

聚类5、聚类6、聚类12、聚类24、聚类29、聚类40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研究。汪国好(2016)、周艳丽(2016)等学者指出,传统农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原因之一是传统农民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创新。多数农民仍然认为农业产业只是基本生活的保障而不可能实现致富目的,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偏颇(陈正华(2013)。二是生产方式创新。董莹(2016)通过对北京市的实证研究发现:部分农户生产方式落后,仍然依赖于土地、肥料等粗放型生产方式,技术采用率低、生产结构单一,不善于发挥区域产业优势。而苏南地区某村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种养结构,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钱小莉,2011)。三是经营模式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处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不对等状态[7],王思明(2014)、李文明(2014)、张社梅(2015)等学者建议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四是品牌创新。品牌建设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创建区域农产品品牌,实施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战略,对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直接带动作用(刘芳,2015)。

6.学习能力

聚类8、聚类13、聚类30、聚类37、聚类38主要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能力进行讨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大健康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向信息化、技术化、现代化等新趋势发展(张义晓,2016)。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意识[8]。一是继续教育意识。为进一步提高职业农民素质,各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这就要求广大农民具有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意识,认识到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车明朝,2013);同时也要增强学习“‘三农’图书”的意识,注重从专业图书学习中提高自身从事农业产业相关工作的能力。二是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当前是信息经济时代,农业市场信息对于农业效益的提高至关重要,职业农民应重视对互联网、微博、微信、QQ等新型媒体的应用,积极拓展获取农业市场信息的渠道,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相关培训机构要通过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职业农民提高新型媒体运用能力提供便利[9]。

四、模型构建

本文在借鉴戴维·麦克利兰冰山素质模型,以及张美珍(2013)、王乐杰(2014)、肖娥芳(2015)等学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上述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模型(表4),以便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内容更加清晰[10]。该素质模型主要包括个人特征、农业专业化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法律及政策、创新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六个方面。

个人特征主要包含个人品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农业从业意愿四方面。个人品质主要是指从业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诚信度、生活习惯、自信、正直、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征。文化素质指农民的学历水平。文化水平越高越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身体素质指的是劳动力的身体状况。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农业从业意愿是指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相关工作并以其为职业的程度。

农业专业化水平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操作能力、职业资格三个方面。农业生产技术指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能力。农业机械操作能力是指能熟练操作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生产的能力。职业资格是指具备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水平。持有某种职业资格证的劳动力,其农业专业化水平偏高。

经营管理能力包含农业领域工作经验、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农业领域工作经验是指从事农业产业相关工作的时间。管理能力主要指在农业生产、销售、客户维护等环节中相关的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主要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中的销售能力。

法律知识主要是指应掌握的各项法律法规。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而言,要遵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的各种专门法律法规。政策知识主要是指要掌握中央政府及各级部门出台的农业支持政策及职业教育政策。

创新创业能力包含观念、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品牌四个方面的创新。观念创新指对农业产业价值创造的认识。生产方式创新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经营模式创新是指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模式。品牌创新主要涉及农产品品牌包装及设计能力。

学习能力包括继续教育意识及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继续教育意识指农民自主接受再教育的意愿。新事物主要包含新的农业发展业态、新型媒体等农业产业发展前沿问题。

表4 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模型

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难题的主要承担者,而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为解决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本文选择已有文献数据进行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研究数据规模偏小、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也缺乏来自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建设第一线的数据资料。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素质也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

[1]刘同山.农户分化、土地退出意愿与农民的选择偏好[J].中国人 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114-120.

[2]姚植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4(3):107-112.

[3]刘灵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大学生“非转农”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6(2):101-112.

[4]曹传东.2005-2014年国际混合式学习的知识图谱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20-24.

[5]蒋辉.农户异质性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研究——微观农户数据的检验[J].贵州社会科学,2016(8):161-168.

[6]张晓林.农业产销体系创新的全产业链模式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14.

[7]刘晓萍.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困境及路径构建[J].中州学刊,2013(5):41-44.

[8]肖云.基于冰山模型的农村经纪人素质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9-185.

[9]吴易雄.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6(11):40-49.

[10]尚锐.农村合作社组织中新型职业农民胜任力素质科学培育机制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7).

(责任编辑:胡必强)

Competency Model Construction for New ProfessionalFarmers: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V

FAN Li-jun

(Kaili College, Kali 556011, Guizhou Province, China)

Using 306 core or CSSCI journal papers between 2007~2016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retrieved from the CNKI as the research data, and on the basis of basic statistics, and using CiteSpaceV software for visual analysis to conduct a keyword research literature by cluster analysis, this paper built a model consisting of 18 second-level indexes under 6 first-level indicator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ization level, management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legal and policy analysis ability and learning abilit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iteSpaceV; Cluster Analysis; Competency Model

2017-03-28

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下农民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2015zc014);凯里学院应用经济学重点学科研究项目。

范力军,男,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G725

B

1009-1173(2017)02-0017-08

猜你喜欢
聚类素质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