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培
摘 要 2015年3月,由两会提出的“互联网+”计划对我国金融领域深化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其风险管理问题不容轻视。由此,本文具体地分析了 “互联网+”对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意义及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发展出现的问题,通过提出相应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策略以适应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工具的兴起,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传统的商业银行要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将自身业务等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的结合,在这过程中,商业银行如何抓住关键,优化风险管理是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义重大
在效率与宽度上,互联网技术在处理数据、提供服务等方面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上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大数据加强对客户资信的管理
虽然,大数据一直在商业银行手中,而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收入的能力还可以得到提高。就2016年上半年较年初,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就增长了至少2202亿元人民币,拨备覆盖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利用大数据构建客户资信体系,商业银行可以了解、分析并预测客户的行为,加强各类贷款等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优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拥有的大数据除了可以用于加强对银行客户的管理,在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方面同样具有战略性。互联网云计算的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对在对客户大数据进行整合量化方面处于劣势的商业银行而言,云计算服务平台无疑是沙漠中的水,將复杂的庞大的数据通过整合、建模等方式输出为直观的信息,从而优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三)降低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互联网+银行”模式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减少或避免操作风险等风险,有效地通过优化、改进或废止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处理模式中的一些流程。例如: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全国集中审批和放款,达到大幅缩短信贷款审批周期的效果,减少操作风险。
二、互联网+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过程并不只是业务上的简单利用,而是一个多维且多角度多层次的融合,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是质和量双重的突破。过程中,问题存在是必然的,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在数据方面引发的信用风险问题
其一、很多商业银行采集数据时存在造成的数据缺失及数据不实等问题。很多客户不重视自己被采集的信息,而银行将这些信息纳入数据库后又难以及时追踪和更新信息,由此引致出信用风险;其二、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小、资金等原因还未能建立自己的数据地图;其三、大数据蕴含的巨大价值未能被现实的技术所支撑,目前,我国整个金融行业都急需高端的大数据分析人才,而人才的缺失使得商业银行在信用管控方面步履艰难。
(二)在银行日常经营中存在的操作风险问题
商业银行因人员方面、业务方面、管理方面等外部条件而造成的风险都属于操作风险。“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将更加激烈,形势十分严峻。作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中的关键环节,产品风险管理与流程风险管理与互联网融合的机制还有待提高;一整套包含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决策、风险处置、监控报告等在内的完善的全面的具有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流程在我国商业银行仍未建立起来,即使是在吸取国外优秀经验基础上,风险管理流程不断得到改革,且卓有成效的情况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管理人员主观经验产生依赖,离技术决策方法还有一段路要走。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批方面主要依靠人工,距离大数据系统自动化还有很大差距,量化手段无法贯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三)商业银行不适应“互联网+”造成的声誉风险问题
2009年,《新巴塞尔协议》将声誉风险纳入第二支柱,我国银监会也推动商业银行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未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总结等在内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在设计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时,利润等盈利指标被首先考虑;其次,从业人员在处理客户诉求方面求欠缺,行动能力弱。最后,我国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的研究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工具匮乏。
三、互联网+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一)构建全面强大安全的客户征信数据库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发挥网点多、地缘性好等传统优势,建立自身系统的客户征信系统,不断拓宽数据源,提升数据积累能力,重视和加强对分散化、无规范性、碎片化、破损多等数据的管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从而提升自身整合、处理、量化、分析、决策数据的能力,减少信用风险等。
(二)量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互联网对商业银行即是冲击,也是机遇。商业银行网点多,有客户基础等,应发挥出本身行业优势,使研发的产品、拓展的业务、创新的流程等更加满足客户群的需要。在这些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强化内部统一,对研发的产品、拓展的业务、创新的流程等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量化,加强风险管理。例如,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设立内部统一产品库,量化产品从研究到销售等一系列流程的风险,同时在行业上收集同质同类产品的信息来量化分析,进行技术决策,建立严格有效的产品风险管控体系。
(三)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声誉与其业务的开展与拓宽、品牌的经营建设、风险的发散程度等息息相关。商业银行有必要提高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化的意识,研究规划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设计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管理工具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奖罚分明,关键要做到从业人员认真倾听、及时处理客户诉求。同时危机发生时,商业银行应在最佳时间内处理,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宋首文,代芊,柴若琪.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财经科学,2015(7).
[2]王聪.互联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7(1).
[3]郑东盟.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优化经营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息.2015(15).
[4]王聪.互联网 +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