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晓玲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8—0092—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还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顺利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实践活动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为学生创造学习资源。如上网,读课外书,组织新闻发布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1. 充分利用本校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社會这个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如,组织学生“参观书画展览”“观摩安宁区建模车模竞赛与获奖作品展示”“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等观摩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拓展视野。
2. 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机整合。如,积极组织师生、家长参加兰州市教育局举办的“爱生征文”“科技发明征文”“科幻绘画”等系列活动,并结合学校开展的省、市各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艺术特色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卫生示范学校、爱生学校等创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3. 重视阅读的积累。笔者所在学校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行的实验项目“整本书阅读”试验校之一,可以充分利用此项实验活动契机,深入细致、有步骤地开展阅读活动,把学生的视野引入更广的天地,使学生的语文空间得到更广泛的拓展。
二、从教材中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可让学生在教材学习中举一反三,达到熟练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
一是“扩”,即通过对教材上某一篇文章细读深悟,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或进行相关的写作片段训练,把写作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生有感而发,“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从而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得到不同方面的提升。
二是“链”,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充分利用网络、书籍等开放的课程资源,养成勤动手查阅资料的好习惯。课前安排学生查阅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课后,安排一些相关的阅读延伸,作为课程教材资源的有力补充,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三是“并”,即将教材中同一类的文本有效整合,进行归并。如,笔者所在学校尝试进行的单元教学、主题教学、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教学,通过教学资源的归并、整合,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理解教材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借”,小学语文课本有大量生动的插图,对理解文本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借用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说写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力、表达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三、从校园文化、校本课程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1. 优化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设施焕发出生命活力,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如,在校园橱窗里定期更换教学活动宣传文图;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习作;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图书角”“学习园地”“科技园地”;在校园草坪、花园里写下温馨的提示语;在校园网内增添学生专题网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 开发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设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结合体育课开发的校本课程《定向越野》,把体育和科技无线电结合起来,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提供了习作的素材,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