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读者视野中的残雪

2017-05-18 22:29刘堃
社会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译介残雪英译

刘堃

摘 要: 欧美国家对残雪作品的翻译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其作品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精神风貌,受到西方读者的高度关注。西方对残雪作品的译介持续至今并达到高潮,呈现出译介数量多、持续时间长、译介载体权威性和学术性强、译介效果明显等特点。残雪作品之所以获得西方文学界的广泛认可,既是其作品与西方视域相契合的结果,也是西方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译介主体熟知中西文化与语言、作者本人重视国际交流的结果。追溯残雪作品在西方的译介历程,其作品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开端、发展和鼎盛三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译介特点,探求残雪在西方受关注的原因,既可以为中国文学的西渐提供借鉴,也可以为观察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心理期待提供启示。

关键词:残雪;英译;西方文学界;译介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257-5833(2017)05-0185-0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我国文学作品开始大量译介到国外,这增进了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小说作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学的先行手段之一,一直延续至今,也是西方读者了解并接受中国现当代文学家的重要途径,这同时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1985年1月,残雪在《新创作》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污水上的肥皂泡》,同年又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公牛》,因其作品主题的超前性,艺术审美的独特性和审美多维度的开辟与超验世界的探索,未在国内文坛立刻引起广泛的关注。但却被目光敏锐的译者钟鸣将《公牛》和《山上的小屋》积极地译介到英语世界,从此残雪走进了西方读者的视野。残雪作品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精神風貌给国外读者以强烈的震撼,赢得了国外读者的高度评价。残雪的作品至今已有七百余万字被译介到西方,她是在西方国家被翻译、出版作品最多的中国当代女作家,美国文学界称她为“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最具创造力的作家”。

一、残雪作品在西方的译介

残雪的作品被译成英语、日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瑞典语、韩语等文字,其中译成英语和日语的作品数量占主导,英语作品的数量大于日语。残雪的英语作品在西方欧美国家主要通过三种路径被广泛传播。第一种是以英文单行本的形式,由国外的出版社出版发行、海外汉学家翻译的,影响较大的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二是国外的文学期刊杂志,刊登、出版了残雪的部分短篇小说;三是一些国外的或旨在推向国外的中国当代文学选集收录了部分残雪的作品。1

据统计,国外出版社以英文单行本形式出版的残雪作品主要有八部,按出版时间的先后排序,分别是由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在1989年和1991年出版的《天堂里的对话》2《苍老的浮云》(包括《黄泥街》和《苍老的浮云》)3、1997年由美国亨利·霍尔特出版公司出版的《绣花鞋》4、2006年由美国新方向出版公司出版的《天空里的蓝光和其他故事》5、2009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香街》6、2011年由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公开信出版社出版的《垂直运动》7、2014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后的情人》8和2016年由公开信出版社出版的《边疆》9 。其中《五香街》和《最后的情人》为长篇小说,其他单行本为小说集。从英文单行本的出版机构来看,多是以美国的大学出版社为主,以商业出版商为辅。这些大学出版社都隶属于美国知名院校。大英百科全书曾将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该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出版机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齐名,其出版社成立于1908年,也同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该出版社投入了200万美元启动了“玛格洛斯共和世界系列”项目,主要是将一些非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出版发行,该项目进一步推动了残雪的《五香街》在美国的传播。罗切斯特大学是一所建立于1850年的综合性大学,在全美综合排名第十名左右,该校的公开信出版社是专门从事文学翻译且口碑良好的出版社。出版残雪作品的主要商业出版商为美国的亨利·霍尔特出版公司和新方向出版公司,分别成立与1866年和1936年,前者是全球三大巨头出版社之一的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后者是美国纽约著名的综合性出版社,曾经出版如Susan Howe、Tennessee Williams等在内的重要作家作品。由此可见,这些出版机构都是历史悠久且在出版界享有盛名,这不但可以增强读者的信任度,还可较好地满足英语读者的阅读审美和阅读期待。

刊载残雪作品的国外期刊多是专业文学期刊且分布比较广泛,其中美国文学期刊《形态》(Formations)是最早将残雪的作品译介到西方的载体。早在1987年,该刊物登载了残雪的三篇短篇小说《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10《山上的小屋》11和《公牛》12。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联结》(Conjunctions)刊载了残雪的大量小说作品,如《两个身份不明的人》13《归途》14《天空中的蓝光》15《城堡的起源》16等。进入20世纪以来,所刊登残雪作品的文学期刊更具影响力,如国际著名的文学翻译期刊《渐近线》刊载了《陨石山》1、核心期刊《无国界文字》期刊登载了《毒药》2《旧蝉》3等。从整理收录残雪作品的文学期刊信息来分析,这些文学期刊多选取的是残雪的短篇小说作品,除《城堡的起源》是对卡夫卡作品解读的评论文章。这些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对残雪作品的对外译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国外出版发行的、具有较大权威性的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选集中也收录了残雪的部分作品,如2003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迷舟及其他中国故事》(The Mystified Boat and Other New Stories from China)中收入了残雪的短篇小说《世外桃源》4、2013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译英文学选集《路灯:中国新时代作品集》(Pathlight: New Chinese Writing)是另一个向西方推介中国文学的重要文集,翻译发表了残雪的短篇小说《影族》5。这些作品集收录了我国新时期著名作家作品,这也为英语世界的读者了解中国当代最具有实力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拼盘。

通过梳理残雪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作品翻译的数量多,不仅有先锋时期的作品,更有其创作转型后反映现实的小说。残雪的作品在西方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译介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二是作品翻译成西方语种的历时长,从1989年《天堂里的对话》被译成英语开始,二十七年来从未间断。不但新作被及时译成不同的语种,而且旧作也不断地进入国外出版社的视野;三是出版残雪作品的海外出版社和文学期刊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学术性。

残雪的作品不仅在西方得到大量译介,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称誉,这从其作品在英美两国获得国际知名度较高的重要文学奖可见一斑。一是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获得2015年美国第八届最佳翻译图书奖,该奖项是美国唯一的翻译文学奖,每两年评选出获奖小说和诗歌各一本书,残雪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唯一中国作家;二是入围2016年美国纽斯达克文学奖提名奖,该奖项被誉为“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 被认为是最有威望的、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国际文学奖项;三是2015年获得由英国《独立报》主办,英国书界最著名的年度文学翻译奖“英国伦敦的独立外国小说奖”的提名奖,该奖项用来奖励在英国出版的最佳英译外国小说。另外,残雪是中国唯一被收入美国大学教材的作家,她的小说作品已成为多所美国著名大学的文学教材,如享誉世界的顶尖名校哈佛大学、美国八大常春藤盟校的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首府华盛顿声誉最高的综合性大学乔治城大学等。美国布朗特大学教授、当代知名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剧作家(Robert Coover)称赞道“不容置疑,残雪是中国最重要的先锋作家”6 。美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文学家(Susan Sontag)认为“残雪是中国唯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7 。虽然残雪没有获得诺奖,但从上述的梳理能够较形象、直观地反映出美国文学界对残雪及其作品的高度认可。

二、残雪作品在西方的影响

残雪的作品不仅在西方得到广泛译介,也引起了西方评论界和研究者的关注,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走进国外主流阅读群的新时期作家。结合西方译介残雪的文献资料,如访谈、文学评论等,来展开西方译介残雪的“实况”。西方译介残雪30 年(1985年-至今)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西方译介残雪作品的开端

《天堂里的对话》是她的第一部英文版小说集,该小说集1989年在美国一经面世,美国著名作家Daniel J. Bauer就在《亚洲民间故事研究》(Asian Folklore Studies)撰文指出“《天堂里的对话》一定会吸引那些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和研究者。这部小说集的突出特点是怪诞,里面的人物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无一不是扭曲变形的,在令人窒息的压抑中鲜血淋淋,喘不上气来”1。《天堂里的对话》是以“你”和“我”之间的对话展开的,并总是处在“你”“我”相互寻找的过程,这使人性中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的这对矛盾得到最彻底地体现,然后又从本质的层面重新把世俗生活创造出来。屈辱、痛苦和罪恶感是整个作品的基本情调。美国作家、汉学家布拉德福·莫罗(Bradford Morrow)在美国文学刊物《联结》第40期的编者按中称赞残雪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他还在文章《残雪进入了我的小说》中不吝赞美之词:“ 一九八九年春,西北大学的乔纳森·布伦特赠送给我一本残雪《天堂里的对话》。由于当时我正在忙于撰写我的长篇小说《年历分支》,所以将这本书放在一边无暇翻阅。但是这本书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迫使我翻开它,我只读了开头的两个故事,就立刻被其所吸引,以至于我相信残雪一定会介入我的长篇小说《年历分支》……”2 《太平洋事务》上也登载该作品的评论文章:“残雪作品的独特性……表现在她大胆而又艺术地探索挖掘人类的下意识领域,把人的不幸遭遇转变成荒诞的梦魔。必须指出的是,阅读她的小说是一个痛苦的跋涉过程。更有甚者,对于那些初次接触她作品的人来说,读到最后可能一无所获。只有那些信念坚定、要挖掘下意识领域宝藏的读者,方能有所收获。”3

(二)西方译介残雪作品的发展期

《天堂里的对话》为残雪的作品在西方国家的译介打开了一扇窗,《苍老的浮云》则是上世纪90年代使残雪受到西方更多关注,作品得到更多评价的助推剂,这也进一步推动残雪作品进入西方译介的发展期。美国学者夏洛特·英尼斯(Charlotte Inner)在《苍老的浮云》英文版前言中对残雪作品的独特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残雪是极富想象力的女作家,一直致力于心灵文学的创作”4。《苍老的浮云》的成熟和大气,可以看作残雪早期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残雪的创作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部小说里,以虚汝华为主人公展开夫妻之间、父子母女之间、同事邻居之间、情人之间的日常关系,用中国传统从未有过的方式描写了人类的精神体验和灵魂挣扎,人类生存的另外一种状态。美国著名作家(Daniel J. Bauer)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上刊文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评价,他认为: “像残雪其他的作品一样,《苍老的浮云》和《黄泥街》给我们提供了特殊历史时期噩梦般的生活图景。残雪有时被拿来与20世纪化腐朽为神奇的文学大师特别是卡夫卡相比。像他们一样,残雪用新颖的意象来描摹那个二度处于病态的世界。她的对话可能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并不缺乏我们所熟悉的怨恨、流言、忌妒和哀鸣。”5 中国现代文学的博士,美国女汉学家(Frances LaFleur)在《今日世界文學》对此发表书评,认为“残雪似乎决心通过各种古怪的意象,发掘值得珍视和追求的东西。正是残雪作品中那些变幻莫测的东西吸引着读者去从噩梦和不合逻辑的事物中寻找意义”6。

(三)西方译介残雪作品的鼎盛时期

进入20世纪,残雪赢得海外的读者、评论家和出版机构对残雪及作品更多的热情和关注,加之其作品简体中文版的出版数量急速上升,残雪的作品更多的被译介到西方。2015年残雪凭借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一举获得美国第八届最佳翻译图书奖(Best Translated Book Award)和英国伦敦的独立外国小说奖(The 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Prize),该作品由Annelise Finegan于2014年将其译成英文并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也标志着残雪作品进入西方译介的鼎盛时期。小说以丈夫乔夫和妻子玛丽亚、情人里根、爱达之间复杂、曲折甚至诡谲的关系为主线,他们对彼此充满了幻想,展开了“永不停止的猜谜游戏”。比如对书痴迷的乔常将书内外的世界混成一团,而他的妻子马丽亚则是一个思想深沉而情感丰富的女人,时常有一种异常强烈的,近于进入幻觉的状态,会与祖先的通灵;比如农场主里根将正在扩大中的农场交给守林人,来感受生命原来的本真和虚无。里根与充满激情的亚洲女子爱达之间赤裸、疯狂的性爱以及对性爱的恐惧; 比如公司老板文森特经历的夜半的死囚赌窟;还有他的妻子丽莎分不清是梦还是实在的“长征”……表现出这些人物脱离世俗的欲望、情感、恐惧与挣扎。英国《独立报》资深的专栏作家博伊德·唐金(Boyd Tonkin)对该书发表评论:“残雪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中国作家,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形容自己是‘带有强烈哲学气质的实验小说家。没错,《最后的情人》会无限地延伸你的思维,作为出现在英语世界中残雪的首个大规模作品……安妮奈斯·瑞尔斯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梦幻世界清晰的用英文再现,残雪引导着我们通向这个迷人的地方。”1美国芝加哥大学内尔·帕克(Nell Pach)教授在《音乐与文学》撰写了对该作品的写了长达上万字的评论,他这样评论残雪的这篇小说:“残雪不仅找到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方向、新维度,而是将小说推进到意识体验空间和时间里的彼此释放、超凡脱俗的新领域。《最后的情人》在此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2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亚历克斯·麦克尔罗伊对该小说的分析更为鞭辟入里,他指出:“《最后的情人》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在梦魇世界与现实人生的交织中,展示了一个怪诞、神秘和诡异的幻想世界。残雪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受到卡夫卡或是卡尔维诺的影响,但是该作品最终了发出纯正而独特的声音。”3

综合上述西方学者对残雪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残雪作品的认可,但也有少数学者对残雪作品的评价有所保留,如美国学者夏洛特·英尼斯在《苍老的浮云》英文版前言中高度评价了残雪作品的独特性,但在1989年9月24日的美国《纽约时报》上他这样写道:“中国女人写的这些奇妙的使人困惑的小说,跟同时代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几乎没有关系。她令人想起的是艾略特的寓言、卡夫卡的妄想、噩梦似的马蒂斯的绘画。”4 美国作家丽莎·米歇尔斯(Lisa Michaels)在1997年10月19日的《纽约时报》上也发表评论,认为“残雪的叙述一会儿向这里转,一会儿又向那里转,没有一根连贯的线索。阅读她的作品,就像黑暗中从山上往下跑,你有跑的力量,但不知道跑向何处”5 。由此可见,尽管在西方有很多人对残雪评价甚高,并把她的创作和卡夫卡相提并论,但上述这些截然相反的评论可以看作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种阐释。这也表明,残雪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独特风格被海外读者认知与接受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残雪作品在西方受关注的原因

据中国作家协会统计,目前已有230作家的1000余部当代文学作品被译介到海外,涉及25个语种,但其中译成英语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只有166部。6 任何外国文学要在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重心)的英文市场打开局面都不是件容易的事。1 这对于与西方文学有着较大文化差异的中国文学则更加不易被西方读者接受,此现状之下的残雪译介现象显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残雪作品与西方视域的相遇

残雪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卡夫卡的影响,甚至被评论者称为“东方的卡夫卡”、“卡夫卡的中国传人”。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残雪与卡夫卡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影响、接受或超越的关系,而是三者的综合。正如克尔凯郭尔的“精神”是灵魂与肉体的综合一样2,残雪小说的卡夫卡是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对之接受与超越的关系中完成的。残雪在创作中借鉴了卡夫卡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方法,对内在的精神诉求和形式表现方面与卡夫卡极其相似,使残雪小说具有了“卡夫卡式”的文学风格特征。这不仅扩大了残雪在创作中表现生活的范畴,也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間,使卡夫卡的现代小说叙事艺术变得极具中国性。同时,在西方读者看来,残雪的作品在回归母体的同时,也带来了东方情调,残雪东方式的深奥背景可以令他们遐想联翩。残雪自己曾说: “对于外国人来说,我的作品具有东西方两种风味。我把东方文化丰富的色彩美同西方的层次感揉合在一起,既激发人的冥想,又给人带来形式逻辑思维的愉悦。”3

(二)西方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

残雪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世界对当代中国的关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英美两国越来越想要认识和了解中国,许多英美民众当然希望通过中国文化来更多的了解中国。我国倡导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期待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来增进与英美两国人民的思想情感,而文学作品则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时,西方人不仅看故事情节和文笔表达,更要看其中反映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现象。因此,越是前人所未涉及的领域,越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越是新锐的观点和非主流的文学形式,越能让他们觉得有所启发。残雪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本真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本质,虽然这种本质展现是通过艺术构思的方法进行的,比如对中国性文化的深层反思,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深度挖掘,对中国人潜意识中窥视欲的展示,对中国国民性的剖析,等等。有些国外读者在残雪那逻辑混乱、情节疏离、语言梦呓、臆想纵横、含义暖昧不明、故事荒诞离奇的作品中,读到了所谓的中国社会的扭曲,甚至从中得到快感。

(三)“中西合璧”译介主体的推进

残雪作品在国外得到接受,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译介主体的跨文化传播作用。通过梳理残雪的作品,上世纪80至90年代大量刊登在《联结》中的短篇小说和三部英译单行本都是由美国汉学家、霍夫斯特拉大学文学教授罗兰·詹森(Ronald R. Janssen)和美国教育协会研究员张健合作完成。后来因为詹森身体不适,残雪的译本在英语世界沉寂了七年之久,直至2006年遇到美国汉学家、南俄勒冈大学中国历史学教授杰南特·凯伦(Karen Gernant)和福建师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泽平。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们共同翻译完成残雪的单行本四部和三十余篇短篇小说。这种中美合璧的翻译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美国汉学家和中国学者的语言文化优势,他们作为译介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有效沟通形成合力,既可以使译本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又可以将原文的写作风格、本民族的文化形象较好的融入译本,这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主体模式提供了参考。另外,从上世纪90年代起,残雪开始努力学习英文,坚持阅读其作品译者的译文并经常与译者沟通,这对译者更精准的传达其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残雪在西方文学推介活动的促进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残雪的文学理念逐渐成熟,也是从那个时候残雪开始重视与国外的交流活动。她造访过许多国家,进行了大量的与文化交流有关的活动。残雪本人认为这种交流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眼界的拓宽,对于避免鼠目寸光极其重要。通过把世界作为中国的参照系,能清楚地看到本国的成绩、力量,同时也能看到不足。1 2007年5月,残雪的《陨石山》以戏剧的形式搬上了美国纽约世界级舞台大都会剧院,将作品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凡俗与灵性,精神和灵魂深处的痛苦和纠结,以戏剧化方式将西方观众人带入了无限冥想的世界。之后该作品又以广播的形式在全美进行了宣传,这使残雪的作品逐步走进美国的民众。2010年5月,残雪在被誉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个人文学网站(http://web.mit.edu/ccw/can-xue),为世界的中国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桥梁与纽带。2015年9月,召开以“残雪的文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丹麦、日本、瑞典等国际国内的汉学家、学者云集,聚焦被誉为“写作女巫”的残雪作品,这使残雪在国外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国外对其人其作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残雪还接受由多个国际文学期刊等举办的文学访谈、由国外知名大学主持的读书会等。残雪内心对“走出去”的强烈渴望以及她在国外参与的一系列活动,扩大了她在读者群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也有利于其作品在西方的译介。

残雪作品在西方社会得以受到持续关注并逐渐成为经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学从国内生产走向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与文学作品接受的关系。中国文学在西方传播一方面要具备与西方文学所共通的文化,这不仅仅是文学表现手法的相似性,还有基于共同人性、普世价值的理解与认同,这些都是容易让西方观众感受、接受并唤起共鸣的部分;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独异的文学经验,包括了作品鲜明、浓厚的本土文化及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精神风貌等,都是激起西方读者阅读的兴奋剂。此外,充分发挥中西合作的译介主体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从而推动我国文学对外译介模式的革新与进步,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潇湘子 李亦婷)

猜你喜欢
译介残雪英译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雪中
“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发布
品梅
传播学视域下《文心雕龙》的译介模式与翻译策略
喜鹊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