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男
[摘要]散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在散文阅读中,陶醉于人类与自然美妙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语言鉴赏与审美能力,增强语文综合素养。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主题,分析文章情感和意境,并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认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學;文眼;情感;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1501
高中语文教材里散文模块比重较大,由于散文文体的特殊性,对于如何展开有效的散文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以下几点提高散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抓住文眼,体会主题
每篇散文之所以能做到“形散神聚”,是因为都具有一个中心线索——文眼。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体会主题,感知散文的结构与韵律之美。
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有使文章显得枯燥乏味,反而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本文的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故都的秋”就是此篇散文的文眼,“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指一种文化底蕴;而“秋”字则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联系在一起,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艺术境界。“清”“静”“悲凉”为文章的题眼,形象地勾勒出故都之秋的特点。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景,抒发了对故都向往、眷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教学生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穿插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其中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留下一定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也夹杂着一丝苦涩。
抓住了文眼,也就明确了文章主题,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才不会有偏差。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确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散文的特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中的“形”是怎样的结构特征,文章中的“神”又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有“形神”兼通,才能推动高中生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由境入情,引发共鸣
散文之所以给人美的享受,是因为其中借助景物营造出生动的意境,意境里又暗含了作者真挚的深情。意境与情感有紧密的联合关系,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对意境的解读与情感的传输结合起来,让学生由景入境,再由境悟情,去聆听、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散文的独特魅力。
例如,《江南的冬景》全文没有直接写景,而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侧面烘托了一份闲适、清淡的意境。文章引用诗句较多,比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使整篇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泊一只乌篷小船”中的一个“泊”字更是点染出了悠闲、宁谧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展开想象,这只乌篷小船很可能是刚忙完一天的营生,终于回家了。可它似乎并没有沉寂,还在等待着明天的启程。若换成“系”则会显得沉闷呆板,毫无生气;若换成“靠”则又显得太过匆忙,破坏了场景的意境。可谓是一字传神!全文体现了“自然之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的道理。整篇行文跌宕多姿,有着说不尽的余意,化不开的情,散文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有的散文侧重写景,有的散文侧重记叙,但不管怎样的文章都少不了情感的表达,而且不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为了记叙而记叙,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和体会作者的情感,真正融入其中,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是散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自主阅读,倡导个性
受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大多数学生对散文的阅读一直停滞在“模式化”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采用灌输式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一成不变,而且相当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散文的兴趣不浓,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不妨突破传统模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形成个性化阅读模式,调动学生学习散文的动力。
例如,《十八岁和其他》一文,作者为了庆贺长子东东的生日,用自身深切而具体的人生感受,诉说了对长子东东的深爱、理解与期望。作者用朋友般倾心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别具风味的父子情长。“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恋爱”“青春”这五个部分涉及的都是有关青春时期的人生话题,对于这样与高中生心理密切相关的文章,鼓励他们自主阅读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阅读前可给学生布置三个阅读任务:1.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2.文章中作者对孩子的倾诉,哪点最深入你心?为什么?3.你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关系怎么样?他们有什么不理解你的地方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模仿文章写法,以书信的方式写出来并给父母看,交流心得。
总之,提高高中生散文阅读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和新课改的必然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主题,分析文章情感和意境,并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认知。散文教学要立足于文本本身,更要立足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散文教学焕发生机。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