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

2017-05-18 16:14许小菊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7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

许小菊

【内容摘要】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科学源于、隐于生活,而又可用于生活。生活世界既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又是科学实践的重要场所。科学生活化,即指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来学习科学,这是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生活科学化,即指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科学中的知识与观念指导生活与社会实践,这也正是科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文章阐述了如何有效实施生活化科学教育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科学教学 生活化 途径策略

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感知、体验、探索和认识其知识和规律,理解其本质和精神。科学知识广泛存在于自然世界中,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已渗入人们生活的各领域。现实生活中包含诸多的科学知识,这正是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因此,科学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使他们在科学学习中深切感受科学源于生活的道理,让科学学习成为学生触摸世界、认识世界、体验生活、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科学,会用科学方法去处理生活中的信息,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用科学的观念与思想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更有效地学习、更科学地生活。

一、联系生活,发现科学

一直来,科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或“从课本到试题”的现象,这种“纯文本的对话”使得科学教学缺少自然世界的活力与生机,“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身边”也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达”上。却时常忽略生活中的疑问恰恰是科学学习的动力之源。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合理地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融入科学学习的活动中,用学生熟知的现象引出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动机。同时使科学课堂真正走进生活世界,让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学习有用的科学。如用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来引导学生学习“物态变化”:①冰、雪、雾、露是怎样形成的?②将水烧开或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物品时,为什么都会有“白气”?③有些天自来水管壁会“出汗”,冬天从室外移到室内的眼镜则会蒙上白雾,为什么?生活中不乏有趣的問题,舞台上的烟雾、蜡烛的火焰甚至笔芯上的小孔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探索中逐步转化而得到强化。即使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样老套的知识也可以用日常学习英语中的例子加以类比说明:物理变化:Good → good → good → good,化学变化:Good → go do → O dog → O god,简洁明了地把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区分开来。

文本表达往往过于抽象,图片表达虽然比较直观但也不够丰富形象,只有生活中的事例才是丰满的。“身体的防卫”就是学习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知识,生活中事例特别多,很多教师或许以为越是最新、越突出的事件越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说明问题,常以当前的H7N9、诺如病毒等事例来设置问题。试想,哪位学生真正经历过这些事?未曾经历的事件如何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呢?如何深刻体会当中的感受呢?笔者以为,不如以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流行感冒、红眼病说起比较妥当,这是每一个学生或是亲身经历或是亲眼所见的事实,对此才更有发言权。而社会和媒体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则应该作为学习知识之后,让学生从一个社会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一事件,用科学的知识去分析、去预防、去宣传,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使者。

二、实践生活,探索科学

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凭已有的认识来完成对世界的感知和领会的,并在探索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丰富和重构。密切联系学生日常中的事或物进行科学学习,选取恰当的生活情境,提供熟悉的研究对象,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更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加深理解知识,从而为课堂增添生机与活力。例如在上《压强》时,可以让学生去感受:人坐沙发比坐硬的课桌凳舒服,原因是沙发比硬凳软吗?坐一样硬的窄板凳比宽板凳感觉难受,为什么?这些都是最常见不过的现象了。再如,让学生准备熟悉的蔬菜、水果、还有鲜花,然后要求他们对这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进行观察与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在的观察与比较中学会分类与辨别,在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知识的建构。又如,学习“液体压强”时,则可以在塑料饮料瓶壁上扎三个小孔,然后注满水观察射出水柱的射程。简单的生活器材,熟悉的生活气息,带给学生的却是“科学即生活”的深切体验。再如,“惯性”知识的学习则可以用水杯小车模拟“运水车”的启动与制动、用水杯和鸡蛋演示“鸡蛋跳水”,熟悉的实验材料、简约的实验装置,熟悉但又不乏新鲜,简约而不简单。学生因好奇而关注,因意外而兴奋,这既强化了学习动机,又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还可以为家庭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更强的操作性,为科学学习开辟了更广阔的实践基地。

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释自然现象。用身边的自然存在中总结科学规律,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更多的自然存在,这正是科学发展的自然逻辑,也应该是科学学习的合理途径。“杠杆平衡条件”的学习可以由“黑心杆秤黑在哪里”打开思路,然后演示“黑心称砣与公平称砣的较量”图片引发思考,由此研究杆秤中存在的科学原理——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最后以“自制杆秤的设计方案”结课,作业为“杆秤制作”。把杠杆原理融入杆秤的认识、研究与制作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科书内容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寻找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衔接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领会和感受科学知识的现实性,从而有效激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并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三、认识生活,完善科学

建构主义理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这说明了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构建知识结构的有力基底。因此,教师应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在生活经验与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启发。在学习知识之前,学生或多或少有了一些经验性知识,也就是说生活概念或前概念。若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较接近则有利科学概念的掌握;而当这两种概念有偏离时,则极有可能会误导学生而形成错误的概念。

学习“大气压”之前,学生一般认为吸饮料靠的是“吸力”,即使学习之后也很难理解大气压的作用。为此,教学中可以织组“吸可乐”比赛(如图)制造认知冲突,学生在意外、搞笑之余陷入了深思,对已有观点产生怀疑,才能在不断的假设求证中与前概念作斗争,寻找到更合理的解释,重新建构知识。同理,“光的折射”的学习中,让学生尝试“渔民叉鱼”使学生认识到仅凭经验或直觉形成的观念是不可靠的,于是将光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把他们引进到一个渔民叉鱼的生活情境中去,引起学生熟悉而新奇的认知冲突,能快速地集中注意力,为学习“光的折射”创设了一个极好的认知起点,为更有效地建构知识奠定了基础。

四、回归生活,体验科学

科学源于生活,藏于现实,并且也该用于生活,科学学习过程理应是帮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变为科学问题的过程。科学教科书中融入了诸多初中生为之感兴趣的生活内容,旨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回归生活、亲近自然。所以,科学教学应体现“大生活”的理念,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同时,还要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深切体验身边的“大科学”,用所学知识去理解、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亲近科学,发展科学的应用与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充分认识科学既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实用性和探究性的综合体。学习“摩擦力”之后,可以让学生针对“自行车中的摩擦”作出解释,通过讨论与交流对“自行车上哪些结构和方法通过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少摩擦”达成共识。学生活跃的思维受益于生活经验对新知识建构的巨大帮助。

学习“磁极相互作用”后,可让学生设计并嘗试磁悬浮列车的模拟实验,既能认识到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又能体验磁场的巨大威力。家庭实验的开发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既能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又能认识科学实验的平易近人,还可能有新的发现。劲酒瓶、生活小用品的外包装盒、输液管、鸡蛋壳、纸杯等废弃物品以及生活中的物品,这些自然的存在既可以是实验对象,也可以是实验材料,还可以是实验的装置或研究的模型,如用劲酒瓶做微小形变实验;利用输液管做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用安瓿瓶代替小试管做H2还原CuO实验,不但现象明显,而且快速。利用好身边的事物既简单又直观,且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实验技能、培养标新立异意识。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甚至触目惊心,课堂上倘若轻描淡写,学生对环境问题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甚至还以为是司空见惯的常态。为此,在学习“空气污染与保护”、“水的利用和保护”前后,应该组织学生走访环保部门、政府和当地群众,考察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站、垃圾发电厂,实地测定水质、空气污染物等,从这些活动中了解污染现状和保护措施,从已学的知识出发提出更多的建议与对策。

五、关注生活,运用科学

科学是发展的,时代特征鲜明,科学课程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和思想。所以,科学教学中要带进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思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科学 ——不但要了解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科学争论中的科学发展的全过程。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冥王星排除太阳系大行星之外,从而结束了“九大行星”70多年的历史。事实上,冥王星自被发现起就备受争议,随着一颗比冥王星质量更大、离太阳更远的天体的发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冥王星则因其轨道同海王星轨道交迭而与新定义不相符。引入行星新定义,不仅全面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共同特征,而且还能深刻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本质,从而反思人对客观事物、生活世界乃至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领域中跟人的思维相关的思想观念、精神态度就是科学思想,如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生活中诸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观念虽然也是老生常谈的,但是只有让学生回到生活中,通过测算和分析了解生活中的事实和现状,才能深刻体会如“节约用水”的一般观念。因此,可以让学生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了解水资源危机、水污染危害、农田灌溉方式及先进灌溉技术、污水处理方法等,在调查与实践中认识浪费行为,探究节水方法、提出节水见解。

只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科学课堂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领会科学的实用价值。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寻找科学知识的生活原形,创设富含生活情趣的活动,从身边事物中去学习并理解科学,在现实问题与科学问题间建立起沟通的思维桥梁,体验科学的生活原型及生活的科学。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 科学探索者·化学·概念与应用[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 刘玲玲. 探究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 亚太教育,2016(7).

[3] 丁坚强. 中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5).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莫让小组合作陷入虚假的围城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