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的艺术孜孜追求者
——忆恩师葛朝祉

2017-05-18 01:32
歌唱艺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歌唱声乐

1988年,我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跟随葛朝祉先生学习声乐。本科五年的专业学习时光,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教学中的极度严谨,一直深深地影响、激励着我。他对学生的悉心培养,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刚进校时,先生非常注重学生歌唱基本功的训练,一直强调歌唱呼吸的建立以及打开喉咙歌唱。我至今认为,作为抒情女高音,之所以中低声区拥有较为结实、丰满的音色,要感谢先生在校期间给我打下了扎实的歌唱基础。记得当年在南大楼上专业课的时候,有一位师姐是女中音,学校的尖子生,每次我的专业课正好排在她的后面,她浑厚的音色非常漂亮,好听极了,先生非常喜欢她的声音。我总是在门外听她上课,认真思考、琢磨。等她上完以后,我进去上课时便极力实践自己理解的方法,先生一听,微笑着对我说:“哎哟,蛮好蛮好!你有女中音的音色。”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我的中低声区越来越稳定、结实,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越高的大楼越需要坚实的地基。先生对歌唱基础的要求极其严格且严谨,这对我后来专业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生对语言、音乐的处理极其严格。他总是告诉我,歌者要尊重作品,谱子上的每一个音乐表情记号都不能放过;只有精准的音乐语言表达结合不断完善的技术才能刻画一首完整的作品,用灵魂、用心歌唱才能赋予作品生命力。1992年我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声乐比赛获奖,《美妙的歌声随风飘荡》(Una voce poco fà)、《美丽可爱的光》(Bel raggio lusinghier)、《姑娘的秋波》(Quel guardo)等参赛曲目,都是先生给我慢慢打磨成型的。在上个月与上海交响乐团成功合作的“向玛丽亚·卡拉斯致敬”的音乐会中,我选择了《美妙的歌声随风飘荡》、《姑娘的秋波》、《让我痛哭吧》(Lascia ch’io pianga)等作为演唱曲目,这些当年在先生课堂上学习的作品我至今还在舞台上不断演绎。

如今我经常回忆起先生当年在专业上对我的谆谆教导。记得他在课堂上总会对我说,歌唱支点要高一点儿。我以前不太能理解,经过这些年的演唱实践与思考,渐渐悟到了先生的意思。人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先生所谓的“支点要高”,实际上就像小提琴的把位一样,演奏者通过调整把位拉出不同的音高;唱歌其实是同一个原理,唱高音时我们的呼吸支点应该要比唱中低声区时高。声乐是一门极其抽象的学科,需要天赋和技术相辅相成,技术与审美相互融合,学无止境,我们总是需要在不断地学习中获得进步。

跟随先生学习,我深感自己是幸运的。先生悉心、严谨的培养,使我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耿直、踏实地做人更是先生传承给我们的从艺准则。

记忆中,当年学校的教师对教学都十分严谨,对人都和蔼可亲。先生的绅士风度和气质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留着英国绅士式的发型,带着一把雨伞,走起路来腰板笔直。那种气质和风范,是一种老派艺术家的味道。先生上课一般是从上午九点到中午,最后一个上课的学生会把先生送到学校门口,学校的车把他送回家。我还记得先生在路上与人打招呼的样子,总是风度翩翩,他总是会很有礼貌、很绅士的目送对方。

生活中的先生非常幽默、有趣,他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他一直保持着欧式的生活方式,喝咖啡、跳舞、看电影。记得声乐系有一个大教室可以跳舞,先生总是会精神十足地出现在那里,伴随着悦耳的舞曲,跳起优雅、稳健的舞步,真让人赞叹。

他还喜欢在下午上完课后喝一杯咖啡,养花、养鸟、养鱼,生活颇有情调。有一次在去先生家上专业课前,我自告奋勇要求去帮先生买鱼虫。我骑上自行车,直奔花鸟市场,买好我就把鱼虫往自行车筐里一放。结果到先生家以后水都跑没了,鱼虫也几乎没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挺有意思的。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幕一幕,先生是那么细致地去捕捉。狂风骤雨、微风徐来、沥沥梅天、巨浪翻滚,自然界的每一处变化,不都是音乐般的表现,不都是歌唱家应该用呼吸和声音去体现的吗?一物一景、人生百态、嬉笑怒骂、啼哭抽泣,这些不是舞台上最真切的艺术表达的源泉吗?小桥翠竹、潺潺流水、鸟语花香、飞流瀑布都可以用人体这个乐器去体现、去表达,而脱离生活的刻板的歌唱,成为发声机器,不仅禁锢了音乐,阻碍了音乐的行进与流淌,同时也有失审美的真谛。先生一生在音乐、在美学方面实事求是,摒弃一切人为主观的臆断,从自然界、宇宙中、信仰里去印证表达的效果。我觉得这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我辈应当继续传承下去。

先生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不仅体现在自己的音乐里、歌声中,并且也渗透在他的教学体系里。先生在教学中,严谨而不严肃,严谨是出于对音乐精准的把握、细腻的雕琢与刻画,就像美术中的工笔画,那是最吃功夫的;同时先生始终秉承生动灵活的启迪式教学,在音乐教育和审美的诠释中,“活”和“灵”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法则。真的严肃了,学生的感觉就停滞了,歌声也就不动听了,也就背离了音乐教育的初衷!可以说,老一代“上音”的先生们对“海派”乃至全国的声乐教育是有积极和突出贡献的,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为我们当代声乐教学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使我们现在的教学事半功倍!

一草一木,触景生情,回想起先生的教学如艺海拾珍,好渴望他老人家还健在,还能亲自教诲我们这些晚辈。如今,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秉承葛先生的遗愿,在先生的教学基础上培养更多为国争光、站上世界音乐舞台的歌唱家。

猜你喜欢
专业课歌唱声乐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