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述评

2017-05-18 01:32郭威
歌唱艺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音乐剧歌剧受众

2016年是我国“一带一路”顶层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一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也是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围绕一系列重大主题,涌现出一批优秀音乐作品,中国歌剧、音乐剧在此带动下,整体发展较2015年热度不减。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歌剧、音乐剧的创作生产从数量、质量上仍居全国首位。以国家大剧院为例,无论在上演剧目数量还是原创剧目数量及艺术质量均居榜首且多有创举——历时四年打造的《长征》演出场次及票房创下了大剧院歌剧演出记录;《水仙女》首次将3D效果引入歌剧舞台;歌剧《白鹿原》则成为本年度歌剧艺术领域的“现象级”新作,引发热议。上海大剧院在2016年以“古典对话未来”为主线,推出了“辉煌俄罗斯”“非常歌剧”“汤显祖对话莎士比亚”三大特别策划,分为歌剧、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五大板块。演出季中,轻歌剧、喜歌剧、象征主义歌剧、真实主义歌剧、浪漫主义歌剧等集中呈现,盛况空前。天津大剧院近两年以“有歌剧的城市”作为口号,开始大量引进并独立制作歌剧。本年度举办的“第三届天津国际歌剧舞剧节”,持续四个月,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此外,全国多个城市的演出机构、歌舞剧院、音乐院校也推出了一批原创歌剧、音乐剧作品,如《辛夷公主》(重庆)、《郑和》(江苏)、《蔡文姬》(河南)、《烽火·冼星海》(广东)、《新鹊桥会》(江苏)、《寻访满堂音》(湖北)、《天使合唱团》(湖南)等。这些作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无疑是当代中国歌剧、音乐剧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典型例证。

2016年,经典民族歌剧复排、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展演是年度热点。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小二黑结婚》、山西省歌舞剧院的《刘胡兰》等民族歌剧代表作的复排,体现出国家艺术院团对实践社会主义文艺精神所做出的努力。

近年来,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院团演出均不盲目“炒作”热点,而是从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实际出发,从大众音乐生活的实际出发,深度挖掘当代经典剧目的闪光之处,大力弘扬积极向上、洋溢朝气与干劲的时代精神。从一系列演出活动的积极影响来看,这种探索是有明显效果的,值得提倡。

就经典民族歌剧复排而言,近年最为典型的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该院值2015年《白毛女》延安首演七十周年之际,推出民族经典歌剧复排计划,2016年的《小二黑结婚》是继此之后的又一经典剧目。正如居其宏所论,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民族歌剧,何以在时代变迁中历久弥新、魅力长存?其缘由即在于《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第一部将深邃的思想主题和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刻画结合得如此巧妙有机、展现得如此感人至深的剧目。在音乐上,《白毛女》音乐整体戏剧性思维的最大特色则是在如何对待中外音乐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遵循科学态度和辩证思维,创造性地合理兼用西方歌剧主题贯穿发展和我国传统戏曲中板腔体相结合的方式来展开戏剧性。七十年来,《白毛女》的演出传播史证明,用板腔体创作剧中人物的核心咏叹调,非但同样具有强大而丰富的戏剧性张力,且由于中国作曲家不同程度地采用西方专业作曲技法对之做了歌剧化处理,从而听来虽源于戏曲但又不同于戏曲,更加符合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性,因此更能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听。这种为中国民族歌剧所独有的音乐戏剧性思维,既与西方歌剧、中国正歌剧以主题贯穿发展为主要手段的音乐戏剧性思维大异其趣,又在歌剧审美的实际效果上异曲同工,因此堪称中国作曲家对人类歌剧艺术的最大贡献。①

歌剧、音乐剧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后,一直存在“民族化”和“市场化”两个关键问题。新时期以来,在“双百”方针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政策导向引导下,歌剧、音乐剧形式逐步成为重要艺术创作手段,用以表现新时期以来中国人的情感与生活。从当下歌剧、音乐剧创作的繁荣势态看来,这种艺术形式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方面确实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表现内容和方式上却始终存在较大拓展空间。表现内容具体体现在所讲述的故事如何为当下社会大众所关注,是否能够通过对故事的讲述真实反映当下社会所影射出的普遍心态和问题,抓住人性中的真、善、美加以弘扬,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穿透力。表现方式则涉及中西音乐观念之争,这二者从本质上而言,都涉及如何更深入理解歌剧的民族化问题。如何使作为“舶来品”的歌剧、音乐剧与中国观众在审美认知层面上进一步产生共鸣,依然需要艺术创作者进行深层次剖析和探索。

同时,歌剧与音乐剧这两种艺术形式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在世界歌剧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歌剧市场的繁荣,与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有直接、密切的关系,中国观众还远没有形成歌剧作品的消费习惯。原创歌剧作品被业界认可但被市场冷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歌剧、音乐剧市场要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在进行市场化方面仍需要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虽然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同时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联系歌剧、音乐剧在近几年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讲话”中指出的这些问题。原创歌剧在艺术水准、社会影响力、受众接受度方面,还没有达到中国经典民族歌剧的高度、认可度,甚至没有同水平的作品出现。一些歌剧作品的创作存在“快餐化”“流水作业”的情况,巨额的资金投入只换来几场演出,造成了文化资源、政策资金、人力与物力的巨大浪费。这些作品也无法面对市场化的严峻考验。

歌剧《水仙女》

歌剧《长征》

纵观2016年歌剧与音乐剧演出市场,整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演出场次和整体水准进一步提高,创作数量大幅上升,政府资助力度空前增加。题材得到更广泛挖掘,艺术性有所提高,创新手法引起关注。歌剧、音乐剧受众规模逐步增加。原创歌剧、复排歌剧、国外经典歌剧在国内演出市场交相辉映,展示出歌剧这门艺术在我国的广阔前景。同时,中国剧院管理论坛、“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专题会议、培养项目,体现出中国当代歌剧、音乐剧逐渐突破只注重短期效益、个体利益的局限,转向注重运营机制、人才培养、市场培育等更为整体与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从既有的演出市场看,歌剧、音乐剧的创作、演出仍集中于一线城市。尽管相关院团进行了一系列歌剧普及活动,但客观来看,这些艺术形式距离普通大众仍有距离。歌剧仍是“高雅艺术”的代名词,如何扩大相关优秀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歌剧和音乐剧创作和演出方面的一些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集中于民族化与市场化两个方面。中国原创民族歌剧如何“中国化”,使其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与审美心理,这不仅是歌剧、音乐剧编创、演出包括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歌剧、音乐剧之于世界歌剧史、音乐剧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总体看来,中国的民族歌剧在题材方面尚需拓展,主题深度仍需深入开掘,部分原创作品存在“流水线”作业的情况。一些原创歌剧和大规模、大成本制作的歌剧首演或首轮演出之后的演出机会较少,影响了演出制作成本的回收,对于歌剧、音乐剧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当前,歌剧、音乐剧创作与演出市场制度化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一套相对完善的创作、演出运营机制及社会回馈系统均尚未成熟,很多创作、演出主体对于市场、受众都缺乏深入了解与多层面的分析。多媒体时代与文化多样性,是当代主流。一些院团对于多媒体时代的变化适应不足,还没有能够完全脱离“一部作品火十年”的传统思维模式。音乐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应当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应当明确创作、演出的受众,进行针对性的市场投放。歌剧与音乐剧相关从业者,除了继续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之外,更应该深入学习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反映时代的呼声,打造艺术精品;加强正确的导向,通过倾听受众、融入受众,进而影响受众、引导受众,进而推动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的形成。

作者附言:本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项目“2016年度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研究报告”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王纪宴、郭威、陈瑜、孙茂利、李玲。

注 释

①居其宏《民族歌剧:在时代变迁中魅力长存》,《光明日报》2016年1月18日刊。

猜你喜欢
音乐剧歌剧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走进歌剧厅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