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魁教授课堂教学笔记

2017-05-18 01:32刘阔
歌唱艺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字喉咙支点

时间:2017年3月22日

地点:中国音乐学院琴房

教师:王士魁教授

学生:邵美含(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民族演唱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王士魁教授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中遵循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声乐教学更科学、更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他的声乐课堂朴实、生动,寓教于乐,师生配合默契,卓有成效。王士魁教授在传授演唱技术的同时,兼顾教学的个性化、艺术化,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感悟内涵,语言清晰准确,情感真挚感人。

“歌唱中求其真、求其实、求其情、求其意、求其美”是王士魁教授多年来与弟子们共同的艺术追求。本文是王士魁教授给学生邵美含上课的课堂记录,也是他默默耕耘在声乐教学一线多年的一个缩影,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启发(以下王教授简称“师”,邵美含简称“生”)。

一、练 声

师:我们首先练习哼鸣。练习哼鸣是为了获得高位置的发声状态,在哼鸣的状态对了以后,还要用哼鸣的状态来演唱歌曲。

师:(示意停)注意,练哼鸣时喉咙要打开,下巴要放松,哼鸣的位置才会高,从而获得更多的头腔共鸣。再“搭上”气息,用“中上支点”(胸口位置)来演唱,获得相对圆润的混合声效果。我们再来试一下。

(生第二次唱哼鸣,上行至小字二组的升f,下行至小字一组的c)

师:(点头并示意停)哼鸣获得高位置之后,同时要把声音的着力点放到“中上支点”(胸口位置)来演唱;但不要刻意用胸腔的力量去唱,否则你的声音就会变“重”。刚才“哼”的时候,因为有了多余的胸腔力量,所以失去了一部分头腔共鸣,也就失去了你比较好听的音色。再练一次,要仔细一点儿,像走钢丝一样,不能太随意,否则就失去了练哼鸣的意义。

(生再次练哼鸣)

师:这一遍好多了。就要这样练习,思想要走在声音的前面,想好了再唱,养成好习惯。我们往下进行,接下来唱下行音阶练习,体会“通道”的感觉。

(生从小字二组的c开始,上行至小字二组的b)

师:(示意停)下巴不够放松,有多余的力量。你现在吸一口气,感受一下“吸气”时喉咙的状态。

(生深吸一口气)

师:喉咙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喉咙里面“吸开”了。

师:好的,记住这种“吸开”的感觉,这个状态就是唱歌时喉咙的状态。演唱时要形成上有哼鸣、下有气息的支持,同时要在胸前形成一个支点,三点始终要保持在统一的垂直线上(老师示范演唱下行音阶练习)。这条练声曲,虽然是以“u”起音,但是我要求唱的时候,要感觉是在哼鸣的位置上用“u”母音与“a”母音结合的感觉来唱,体会歌唱时“通道”的通畅感与垂直感。你用这种感觉再唱一次。

(生再唱下行音阶练习,下行至小字一组的d)

师:这一遍不错。虽然声音稍稍有些不自然,但是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要反复体会这种感觉,多唱、多体验,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歌唱状态。我们继续唱下一条练习。

(生演唱级进音阶练习,上行至小字三组的c,下行至小字一组的d)

师:(示意停)这条练习,主要是练习声音的连贯性与灵活性。我们之所以练习“nu”是为了建立歌唱的“通道”,获得高位置、深呼吸和喉器相对合理的低位置。一、二年级时,我们主要进行“全通道”的练习,有了这条科学的发声通道,才会使你的音色、语言和作品完美地结合起来。之后在三至五年级,我们会进行自然歌唱的练习,为今后的演唱打下扎实的基础。唱的时候注意,要把头腔、鼻腔、口腔和胸腔在一条垂直线上贯通起来。

(生再唱一遍)

师:这一遍通畅了,但是连贯性和灵活性还不够。唱的时候要多抬笑肌,微笑可以帮助你在“哼”的位置上获得比较集中而明亮的音色,让声音进入到高声区时比较统一。再唱一遍,注意连贯性,学会合理地分配气息,不要拖泥带水。

(生又唱一遍)

师:这一遍好多了,声音比较通畅、连贯,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当我说你唱对了的时候,你一定要记住这个感觉。接下来,用这些感觉唱一下作品。

二、歌曲演唱

生:老师,我今天准备了《哦,我的大东北》。

(师示意开始,生完整演唱一遍)

师:总体还可以。不足的地方是音色统一性不够,作品表现得不够感人。从声音来讲,有的地方很饱满,有的地方会不够润、偏“瘦”了一些,从而会有音色不统一的现象。你的哼鸣“挂”得不错,但是没有“挂上中上支点”,喉咙还不够放松,声音还是有点儿散,虽然音量很大,但是音色不够美。

生:老师,我觉得我唱这首作品似乎找不到感觉。

师:歌唱就是演唱者用歌声为观众描绘的一幅画,要设计好每一个乐句、每一个音符,而音乐的图画是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感受共同组成的。第一,在主观上你自己会有一个判断,客观是教师帮助你进行调整。当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再加上舞台的实践,那么这首作品对于你来讲就变得相对成熟了。第二,无论演唱什么作品,不要想着先去打动别人,首先要做到打动自己,要让这首作品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知道,这首作品是由a小调开始,之后转到了A大调,是同主音大小调要看到和声的变化来歌唱。中间部分为什么要转调?因为主人公开始回忆,好像当年的场景在眼前闪过一样,历历在目,所以在这里转成了大调,你要运用音色的变化唱出明亮、阳光的感觉,给我们多一些亲切感。作品在最后又转回原调,在曲式结构上形成了调性的复合。

这首作品是由晓光作词、潘兆和作曲、刘聪配伴奏。我第一次听是在沈阳举行的“第二届民族声乐研讨会”,当时给我的感触就很深。所以说,拿到任何一首作品,都要认真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

我们再把转调部分唱一下。

(生演唱转调部分)

师:这一次我明显感受到了你情感的投入,虽然声音还是有些“硬”,但是我听得出你在努力,这就是进步。学习声乐本来就是一个从自然到科学的不自然,最后返回到更高级的自然的过程,所以你要在“挂”哼鸣的同时“搭上”气,放在支点上唱。感情投入是好的,但是一定要保持喉咙的状态和声音的位置,不能因为感情的投入乱了自己的阵脚。打开喉咙,“挂上中上支点”演唱。

生:是的,老师。我感觉到了,还是要把声音“搭”在气上,音色才好听。

(生唱结尾句)

师:这一次你的演唱就有对比和层次了,作品完成得较为完整。对于声音来讲,以后你还需要把“U通道”的训练再捋顺一些,不要着急。不要把歌曲唱得太满,不要把字咬得太死,要留有余地。现在你有了稳定的方法和发声基础,那么就要从科学的不自然状态慢慢地回归到人声最美丽的、最自然的状态。

生:老师,我今天还准备了一首歌剧选段《一首桃花》。

师:可以。这首歌描述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样的呢?

生:这首作品是歌剧《再别康桥》的选段,是女主角林徽因在疗养时,与久别的男友徐志摩重逢时所唱出的心声,表达了她细腻、温润、纯净的感情。

师:这首作品创作得很巧妙——既没有中国民族调式的感觉,也没有西洋歌剧较为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恬静的、儒雅的,对于气息的连贯性以及艺术修养的要求都非常高。你先完整地唱一遍。

(生完整演唱《一首桃花》)

师:首先,这是一首歌剧选段。在前奏响起的时候,就要开始进入角色,比如你可以走动,这都没有关系;你的状态绝对不能和唱艺术歌曲一样。唱歌剧选段要注意“手眼身法步”的结合,要眼中有戏、有故事。前奏响起的时候,要在准备好气息等技巧的同时,从形体到情绪都要进入状态,要有思想的共鸣,身体也要随之律动。我们再来一下开始部分。

(生演唱开始部分)

师:(示意停)这一次就很好,我感受到了你内心的宁静以及情感的融入。当味道对了,你的声音就对了,音色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生:是的,老师。我注意到了作品的开始是以弱开始,并且看到了谱面上的渐弱记号。

师:对了,因为想从弱音开始,就必须做到“吸开”,所以要下意识地更加注意“挂哼”的位置,“搭”上了支点,声音就不摇了。但是你在唱“朵朵露凝的娇艳”的时候嘴巴打开不够,要再微笑一点儿、心里甜一点儿;把“露”唱成“lua”,这么唱就是辅助你在咬完字后马上放开。这样的声音会更统一、更饱满。我们唱下一段。

(生继续演唱)

师:(示意停)作品在后半部分进入了高潮,音高也逐渐升高。这首作品之所以为大家所喜爱,就是因为它的优美与恬静。你刚刚的演唱有点儿太亮了,虽然很好听,我觉得不够含蓄、不够内敛,表现得有些外在了。我经常在说,民族声乐是要明亮,但是同时也要有内涵。中国声乐作品的美体现在,当你表现好声音的同时,还要表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含蓄美、内在美,让人一听就觉得有音色、有内容、有涵养。所以在演绎不同的作品时,要有不同的音乐感觉。就像我常说的,作品决定色彩,色彩服从于作品。

我希望你演唱的时候,多想一下“放风筝”的原理,“风筝”不要放得太高,多想想“云遮月”的感觉。还有当你在唱反复段落的时候,一定要唱出层次感,需要有强弱以及情感的对比。就好比之前一直在蓄势,终于在最后一段爆发。我们再来一遍。

(生演唱完结束段)

生:老师,我觉得按您要求的唱反而轻松一些,唱起来也更自在。

师:你说得对,这样唱你就做到了“全身歌唱”;这样唱,你对作品的诠释就很完整了。但是还是要注意声音与艺术修养的关系,不要用力过猛,不然唱的人表情僵硬,听者也会不舒服。最后这一遍,你做到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你现在的演唱还是“唱”的多,“说”的少,但是唱歌的高级阶段是“说”,而不是“唱”。所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唱合适的作品,要形成完好的“U通道”,并且要多听、多模仿。我一直在强调,先模仿后超越,多听名家的演绎,再结合自身条件和能力进行思考,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心得。

生:老师,我接下来唱什么作品比较合适呢?

师:可以唱《无名花》,加强“通道”的通畅性,同时辅助气息的练习。再学习一首《蓝花花》,体会“唱”与“说”的关系,感受一下二者之间的平衡。希望你多听课堂录音、多思考、多体会。这节课就到这里。

生:好的,谢谢老师。

猜你喜欢
小字喉咙支点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喉咙里的奔马》创作谈
喉咙里的奔马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若干契丹小字的解读
契丹小字山和的解读及其他
契丹小字解读三探
契丹小字解读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