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璇
摘 要:独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作为四川的音乐教师,如何将四川本土戏曲融入课堂教学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思考的。近几年,在艺术形式和传播多元化的影响下,传统戏曲受到一定冲击包括川剧。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将这项传统戏曲更好地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四川独有的戏曲魅力。
关键词:川剧;审美;课堂教学
一、川剧的审美价值
长期以来,巴蜀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巴蜀人民群体性格、思想情感、意志理想等本质方面与外地人在传达方式、表现风格、欣赏习惯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而巴蜀人民特别喜爱川剧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他们可以通过川剧这种久已习惯、易于理解、最感亲切的形式,观照到自身在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中的地方性格、聪明才智、人格魅力、意志理想及崇高境界,并能直接在剧场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新时空里,获取源于自身本质但却又往往难以言传的“美的感觉”。川剧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特而古老的剧种,兼具昆腔、胡琴、弹戏、高腔、灯戏五种声腔,在我国戏曲剧种中十分罕见。川剧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尤以清新优美的文学性见长。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
二、川剧的课堂艺术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继承的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又是需要我们不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注入新的实践探索、新的鲜活内容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靠简单的继承传统,既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完成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只有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用活传统经典,创新是继承的动力和载体。川剧应当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让孩子们喜欢,让授课手段多样化,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初中阶段正是接触多种艺术形式的好时候,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家乡的地方戏,也算是一种很好的传承。
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欣赏入手,先让学生欣赏川剧名段,了解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等一些基本常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
第二步,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加入表演模仿教学。让学生模仿川剧唱段的某一个片段,尽量去模仿表演的神态、唱腔。这样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川剧的发展,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陽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
三、川剧教学的重要性
川剧作为一种戏曲艺术融入课堂,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确实需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很强大的氛围,不能单单只是让学生认识,而需要将这种艺术作为教学常态课程,长期执行。川剧当中还有一种很有表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叫做变脸。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此外,川剧脸谱历史上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师傅怎样画脸谱,口传身教于徒弟。师傅对自己所绘脸谱烂熟于心,徒弟听之学之绘之,也慢慢烂熟于心并可有改变。演出完毕后,脸上一擦一摸干干净净,脸谱全然成了演员吸引观众的一个法宝。既是口传心授,又是制胜法宝,所以川剧脸谱历史上就缺少纸面的图像记录。有条件也可以组织学生亲自观看川剧现场表演。或者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川剧艺术表演,学生会感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戏?为什么这么好看的戏有那么多的老年人喜欢看?却少有年轻人看?为什么唱这种戏的人和看这种戏的人都那么高兴?演员们的每一个微妙的面部表情和手势都代表些什么意思……对戏剧极敏感的白灵芝惊叹之余也诧异不已。后来她通过了解,才知道这种戏名叫川剧,是一种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在四川土生土长的传统戏剧。在课堂上也可以加入这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彭潮溢.川剧经典唱段100首[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2]王定欧,枉建华,刘昌锦.川剧绝活[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