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琳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在学生管理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式的特征,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对开放式的学生管理体制与机制进行创新,并依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对学生展开跟进式的学生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管理效率。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构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在教学方式方面发生了极大转变,由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型发展模式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型发展模式转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突破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建立并有效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该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与工作应变能力,最终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概述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进行結合的一种教育模式。该种教育模式有较多的形式。例如,一年分为三学期,这三个学期中学生的工作和学习任务交替实施,可以是一周学习若干天,一周工作若干天;同时,还有半天学习与半天工作的模式。不管是哪种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同时还需要适当参与工作。换言之,学生在校期间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学生不仅能够在工作中学习到了更多的职场知识,同时还能够与社会相融合,在锻炼中成长。半工半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学生不仅需要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同时还需要通过学校的严格考核。学校通过学分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2.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平台。实际上,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已经彻底改变了学院的教育形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真实性,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所受到的教育、启发与影响,是学院式教育无法实现的。学生进入到企业实习后,会对企业管理与生产的模式更加熟悉。尤其在生产过程与技术方面,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积极意义。学生能够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与技能训练期间积极参与到其中,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与工作作风。(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其职业素质。众所周知,企业环境往往会给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带来积极影响,尤其在塑造学生职业道德、提升学生职业品格和职业素质等方面有直接作用。学生在工作期间,能够了解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等内容。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层面的内容,需要传承给每一名成员,并将一整套价值观念、工作理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出来。(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充分利用企业环境资源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约束和规范。企业环境往往会给学生带来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其中,直接影响往往会给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及能力的提升带来规范和约束。例如,企业中的条例、准则以及守则,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直接的规范和约束作用。间接影响则一般通过暗示、模仿、舆论等方面的心理影响与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例如,当学生进入到生产车间时,学生的着装一定要符合生产方面的要求,否则将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生的顶岗实习,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自身职业技能。通过实习工作的实施,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都会不断提升。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式学生管理工作实施存在的缺陷
1.学生管理工作复杂,管理难度大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琐碎的工作。辅导员需要管理上百名学生,对学生的在校情况、听课情况等进行检查,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尽管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今大学生一般个性较强,心理较为脆弱,缺少吃苦精神,同时缺少集体意识,这样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与此同时,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该模式的应用还需要继续进行分析与研究。
2.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替,增加了管理难度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表现所在。学生理论学习时间与实践训练时间相交替,两者在时间方面发生了冲突,这同样给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如理论学习需要在教室课堂进行,实践训练则需要在企业工作中进行。
3.学生在校时间较难统一
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期间应用了“2+1”的培养方式。该种模式要求学生在校时间必须满两年,课程的安排时间为两年半。一般而言,在最后一个学年,学生都会选择顶岗实习或者自己寻找工作的方式,留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少。这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参与到部分课程的学习中,尤其是一些专业课程,这给院校的正常教学带来了较多的问题。学生在校时间没有统一性,这给院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所以,辅导员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对那些不在校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其联系方式与工作状态。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创新
高职院校在构建与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不断强化教育管理的理念,使其与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就业导向相适应。这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应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其能够与教育模式的变化相适应。如学校可以将教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担任教育者的形式。理论教学以授课形式为主,实习指导以操作演练或指导操作为主要形式。另一方面,需要对教育客体的变化进行充分的认识,转变学生单纯学知识的身份,使其转变为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
其次,需要适当转变学生管理的思路,通过“疏”与“导”的形式管理学生,摈弃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主要将“堵”与“管”作为主要方式,其中“管”指的是对学生的管理,“堵”则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限制,这会导致学生的个性被束缚。该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叛逆的心理,给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另外,高职学生还存在学习目标模糊、要求低、欠缺学习动力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院校通过政治思想工作进行疏通与引导。如果依旧采用“管”和“堵”的方法,将难以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再次,需要在院校内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经济和市场观念。高校的教育过程是管理的重要体现。企业不重视手段和方式的应用,而是重视最终的结果与所得的成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将就业情况作为重要的导向。为此,在教育期间,学校需要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充分融入其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市场意识,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
最后,在校园网内创设学生管理交流平台,其目的在于為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工具。实践表明,在校园内利用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创建网络教育管理平台,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管理工作当中;同时,辅导员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能够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探究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实施的积极意义,第二研究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式学生管理工作实施存在的缺陷,第三方面明确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创新。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采用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种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推动学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实践表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可能会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在应用该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季跃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3):145-147.
[2]柴蓓.探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储晶晶.基于工作室制的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4]薛青彦.就业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校园(上旬刊),2016(2).
[5]谭喜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2(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