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7-05-17 08:37唐彩红
新闻前哨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唐彩红

[摘要]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移动终端快速普及,网络、手机等电子渠道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首选渠道,新媒体也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空中课堂。高校微信公众号是大学生接触最频繁、最直接的新媒体平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便捷、有效的途径。研究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青年智库研究会2016年度立项课题“自媒体时代广西大学生正能量培育机制与实践研究”(编号:GXQNZK B--1602)成果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主力军的青年人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思想觉悟、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特质,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举止、职业道路乃至人生格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标配”,微信、微博、手机APP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精神养料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不可抗拒的浸润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和优势,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全国五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样本分析,剖析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探寻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变革,以期从新媒体应用层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现状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共五所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样本。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为全国高校聚集地,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国内最高学府;全国第二大教育中心上海选择一所(复旦大学);东部发达地区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占全国比例均较高,选择了综合排名靠前的浙江大学;西南地区选择的是广西大学,同时也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的211大学。

样本分析时间为2017年3月6日—12日共7天,这期间各大学都已正常开学1—2周,各微信公众号的宣傳、发稿进入正常状态;样本统计及制表时间为3月14日。

(二)样本统计

笔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词要求,分成三个层面:第一是国家层面,即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是社会层面,即全社会的价值导向,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是公民层面,即公民个人的道德观和个人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五所高校微信公众号相关内容的发稿情况统计如表1、表2:

(三)样本分析

从数据统计的情况来看,五所高校微信公众号发稿总数量普遍不高,大多为每天1—2条,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相对比较多,说明我国高校普遍重视通过新媒体手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发稿总数量最多(12篇),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占比最低(33.3%),许多内容为校内动态消息和实用信息。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最多的是清华大学(7篇),是因为3月11日中央电视台在《朗读者》节目中播出了清华大学赵家和教授捐出全部积蓄1500万元匿名资助贫困学子的感人故事,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了3篇赵家和教授的相关文章。

从内容来看,涉及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较多,涉及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方面的内容较少,这主要与高校及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和重点有关。具体来看,样本分析时间恰逢全国两会、植树节期间,所以各高校微信公众号都发布了有关两会的内容,包括本校代表、委员的提案和议案,以及本校师生热议两会报告等,关心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植树节相关新闻讲述植树节的历史及本校师生植树造林的故事,如广西大学的“好大一棵树”讲述植树节与孙中山先生的渊源,清华大学的“姚维坤:一个清华博士的乡村情怀”讲述清华学子的环保情节等,关切和谐主题,传递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理念。在个人层面,本校师生典型人物报道传播身边的感人故事,将爱国、敬业、友善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如浙江大学的“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课堂”,清华大学“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场巡讲进清华”等。在社会层面,因主题词离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对较远,关注度普遍不高,但因恰逢三八妇女节,各高校通过关注三八节,表达男女平等、女性自由发展的理念,如复旦大学的“女神节特别策划:来自复旦‘男神们的特别祝福”、北京大学“墨上花开缓缓归——记2017年北京大学女书法人作品展”等。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变革

新媒体改变了传播的要素,革新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正面的推进作用,也有模糊消极的消解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融合与隐匿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中,主题明确、目标清晰,教师每次授课都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学生也“别无选择”的接收到来自教师的教育。而新媒体内容传播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强调对权威、中心的消解。 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需进行主题融合,将主题融解在具体人物、事例中,将多个主题融合在一篇文章里,而且避免功利性和目的性过于明显,让大学生自觉、自愿的选择接受,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如“清华代表在‘两会”、“清华大学师生关注‘两会热议《政府工作报告》”,通过本校师生之口表达国家富强“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清华代表参政议政体现政治民主。复旦大学的“‘女神节特别策划:来自复旦‘男神们的特别祝福”,通过学校校长等“男神们”为全校“女神”送花、送祝福的情节,体现了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风尚,也描绘出复旦校园男女和谐的美好画卷,同时传达平等、和谐的价值观。

(二)碎片化传播特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和平板)与人类形影不离,人们利用等待、吃饭、睡前等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不愿意浪费五分钟甚至一分钟的片段时间。这就要求传播内容必须适应新的传播要求,化整为零、浓缩精华,将大段文字精简,将长段视频压缩,在文字表达和视频制作上都进行碎片化处理。

复旦大学的“‘女神节特别策划:来自复旦‘男神们的特别祝福”只用了图片、视频两种方式,一段时长3分零2秒的短视频,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演绎复旦“男神们”对“女神”的“表白”和祝福,视频下方配发的每张图片是来自视频的截图,带有一句“男神”的同期声,串接在一起又组成了一段新的祝词。这种碎片化的短视频和对短视频的再次碎片化加工——截图,非常符合当前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传播规律,既言简意赅,又意趣盎然。

(三)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传播的目的是使传播者的意图能最大程度地作用于受传者的态度和行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观念认同,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树立健康积极、向上向善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行动的效果如何,要看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反馈情况,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很难真实、准确的把握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動态,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在开放、民主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点赞或留言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反馈及时、真实、客观。

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3月8日发布的“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课堂”,讲述了物理学系应和平教授面对仅有一名民族生的课堂,依然激情澎湃、声音洪亮的讲授课程内容,以亲身经历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敬业”课。这篇文章在短短几天里阅读人数达到42269,收获了1624枚点赞和无数留言,网友抹茶麻薯留言:“我一个外校人看的都感动”,网友陈凯大吹留言:“何谓师道?这就是最好的阐述。”网友你的梦留言:“没有什么人,比敬业的人,更值得尊重”,每一条留言又收获了几十到几百枚点赞。一目明了的反馈机制,让传播效果不言而喻,有助于传播者寻找规律,进行更有效的传播内容的组织。

三、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

创新是新媒体的天然特质,新媒体的多变性、创造性、融合性等特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更多创新的可能和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丰富教育形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各种应用和形式层出不穷。微视频、微电影、秒拍、微博、微信、直播、动漫、游戏......等等,以“微”和“活”为标签的新媒体产品,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形式和途径,让原本呆板、教条、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活泼、有趣,给大学生感觉教育者与他们是在同一个“语境”对话,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容易入脑入心。

广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注重运用动漫元素,设计制作了72集《“可可小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公益广告》,以清新时尚、活泼可爱的动漫宝贝可可和小爱为主人公,通过日常故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集时长35秒,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意韵深远。此外,还开发了《全民酷跑3D——奔跑吧 邕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游戏,以“我们的价值观”为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融合在游戏环节。这些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产品,在多所大学的公共电子屏、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反复播出、转载,成为广西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品牌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利用公共平台,打造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阵地。

互联网的本质是平台的建立与连接,平台最显著的优势是聚合,聚集各种相关信息和资讯,汇集思想和观点。

当前,在高校和大学生圈里,慕课平台是使用较广泛和频繁的公共教育平台。2016年3月的一天晚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在学校的报告厅授课《国家建设与青年成长》,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的听众除了报告厅里的复旦学子之外,还有无数在网络和手机前聆听的听众,这堂课在慕课平台采用在线视频与跨校直播互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课程跨越了地点的限制。有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万多名高校学生通过共享学分课“蹭”到了复旦大学的优质资源。但在几家排名靠前的慕课平台上(如爱课程、学堂在线、酷学习等),虽然开设的课程成千上万门,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却寥寥无几,只有2—3项,且大多是包含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课中。通过公共学习平台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让大学生们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作为。

此外,微博、微信公众号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当充分利用的新媒体平台。2015 年,由教育部思政司指导,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辅导员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活动,评选出了 2014 年度 100个优秀博文奖、10 个优秀博客奖、10 个优秀博客提名奖。位列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客第一名的王超是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 级辅导员,他的博文选题范围主要是与大学生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与大学生思想动态密切相连的话题,通过对正能量事件的讲述以及与大学生及时的交流,王超老师的博客成为师生沟通的网络平台,更成为了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摇篮,具有启发意义。近年来日益受到大学生喜爱的微信公众号应用也应受到重视,通过搭建高校微信矩阵、集中推送信息,形成统一的培育平台和机制,将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精准、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重构教育关系,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角。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权威,学生是客体、是被教育者,两者之间是我说你听、我讲你记的单向灌输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得以发挥,学生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探索,导致理解和认同程度偏低。新媒体没有权威,从而为人类的个性张扬创造了契机,能使人获得交往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在老师面前不敢表达的观点、思想,大学生在微信群、朋友圈更乐于分享,也更乐于主动参与、制作一些新媒体的产品。

当前,智能手机、电脑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度很高,只要稍加摸索,大部分大学生具备使用智能软件制作新媒体作品的能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授课老师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作激情,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与课程相关的创作任务,如创作一段动漫,拍摄一个小电影,讲述一个故事,分享一段感悟,等等。在每次课程中安排学生分享时间,由学生上台“讲课”;组建班级微信群,让学生发表观点、转发信息,形成民主、轻松、和谐的讨论氛围。这种教学方式既丰富了新媒体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在制作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不失为与时俱进之举。

参考文献:

[1]闫锋、李玉华:《高校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9期

[2]闫敬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3]谢俊:《自媒体时代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创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

[4]孙兰英、任怡康:《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探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5]唐平秋、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4期

(南宁电视台新媒体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