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耕地土壤病害与防治措施

2017-05-17 22:27鞠涛
新农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耕作层酸化耕地

鞠涛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不仅是作物肥力养分的重要来源。同时还能协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空气、热量等生长等因素。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作物产量稳定持续的物质保障。由于栽培措施不当而引发土壤质量的惡化也是对可持续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1 土壤物理性状变化

1.1 耕作层变浅

由于耕地长期未进行深松耕作业,耕作层土壤厚度逐渐变薄,由之前30厘米变为12厘米。长期如此,导致“犁底层”位置上移并加厚,阻碍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流动与交换。形成坚硬深厚的阻隔层,导致作物根系下扎困难,吸收养分及蓄水能力变弱,抗旱性降低。这类土壤应根据作物根系特点及时深耕作业,使得耕作层疏松,破坏犁底层,改善土壤固相、液相、气相三相比例状况,以提高根系对养分的有效利用率。

1.2 土壤侵蚀现象

自然条件下也会对土壤产生侵蚀作用,如坡地地区垦殖开发过度,频繁的耕作使得表土疏松,硬度降低而黏性增加,遇上大风、暴雨降水等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对于坡度大于15°坡地,应选择根系抗性较强的作物并严格控制翻耕强度与频率,不易翻耕过深,以增加土壤持水能力。在多雨、低湿地区,开沟排水利于排水、丘陵风沙地区按水平线作埂可较少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1.3 土壤板结

化肥大量施用还会使土壤表面酸化使其团粒结构、空隙空间排列情况遭到破坏,引起土壤硬度增大出现土壤板结现象。进而会严重破坏土壤微生物环境,使根系对水分、养分、能量的传导供应变差。生产上提倡保护性耕作作业,其原则是以生物措施替代机械措施进行松土,改善土壤耕层构造,用安全化学措施替代传统机械除草等。

2 土壤化学成分变化

2.1 土壤营养失调

由于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如同一块耕地上长期种植某一种或某一科作物,使得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消耗殆尽,而根系分泌物、残留物、特定病原微生物大量聚集,致使土壤营养失衡。其次,片面追求产量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长期不施农家肥、不种植绿肥只耕地不养地,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正常土壤的团粒空隙结构破坏,肥力降低。超出了土壤养分负荷并引发土壤自我净化能力减退。而化肥养分单一,施肥方式不当均会引发土壤氮磷富集,而土壤中硅、钾等微量元素消耗严重,导致氮磷钾三者比例失调,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营养比例失调,各营养元素之间出现拮抗,极大影响养分的有效吸收使肥料利用率变低。

2.2 土壤酸化和次生盐碱化

长期超量施用酸性肥料使得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不断增加并积累,钙镁等碱性物质不断被作物吸收和淋失,都会使得土壤出现酸化现象。严重的酸化会使土壤自我恢复困难,使得有害重金属离子活性大增,危害根系。嗜酸性有害寄生真菌增加,严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还会导致包括硝酸盐在内土壤盐分不断积累,这些盐分随水分迁移到地表,形成土壤表层次生盐碱化。使得土壤层次结构破坏,轻时阻碍作物养分吸收影响作物出苗,重时造成作物生理干旱,营养吸收障碍,发生盐害,甚至大量绝产死亡。有机肥不仅营养均衡,还会有效改良土壤理化状况,增加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

3 土壤污染

由于工业化。城市生活排放的“三废”污染,农业措施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残留污染已经远远超出土壤自净化能力。大量的污染会严重破环土壤生态平衡,直接造成耕地土壤重金属、有机物、致病微生物污染 使得土壤有益菌群大量减少,活性大幅降低,严重影响作物生产潜力的表现,甚至失去耕作价值。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对排放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猜你喜欢
耕作层酸化耕地
耕地耕作层资源保护利用的意义、问题和对策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实践与政策差距浅谈
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实践与政策差距分析
浅论水平井压裂酸化技术的改造
海洋酸化或造成2.5亿年前地球生物大灭绝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