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5-17 17:02
农民科技培训 2017年5期
关键词:莒县参训农民

山东省莒县位于鲁东南部,耕地108万亩,人口110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以往传统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缺乏统一谋划、培训模式简单、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和水平,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莒县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莒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据2016年统计,莒县农村劳动力31万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7.3%,初中文化程度占3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2%。农业从业人员31万人,目前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25万人,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3.2万人。系统接受农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到10%,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素质不高,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匮乏,生产经营观念、手段、方法滞后,生产经营效益不高。

二、前期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整合乏力

就莒县而言,农业、科协、扶贫、妇联等部门都在搞农民培训,但各部门的培训均局限于各自的行业,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形不成系统的培训,部分乡村重复交叉培训,既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培训成本,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二)农民对培训缺乏主动性

调研发现,莒县务农农民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三分之二,他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接受新事物较慢。有一部分人参加过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但他们认为有些培训老师讲的内容基本都是自己掌握的知识,存在想学的知识学不到、希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好等问题,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以前的农民培训,培训前对学员的培训需求调研不足,不了解学员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存在盲目授课现象,理论知识讲得多、实践技能讲得少,抽象的内容讲得多、直观的内容讲得少,常规传统的知识讲得多、新技术讲得少,往往教师讲完课培训就结束。对培训机构而言,只要完成培训人数和培训课时数,就算完成培训任务,组织者甚至会安排一些听话但又不从事本产业的村民凑数参训;对授课教师而言,只要讲完培训内容,就算完成讲课任务;而对学员而言,教师授课没有选准自己所需求的内容,存在“学非所需”现象。

(四)培训师资缺乏吸引力

常言道:师傅不明徒弟拙。调研发现,以往农民教育培训聘用的部分授课教师,有的不会也不学习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教学,缺乏生动、形象、直觀的影像授课内容,培训效果较差,往往学员不愿意听甚至走人。有的教师讲完课后,解答不了学员提出的实际问题。谈及培训收获,有些学员说,这个老师讲深奥的理论知识,没讲实践技能,我们用不上;那个老师只会讲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不实用;还有的学员认为,有的授课教师的实践经验还不如自己,白白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久而久之,培训对学员失去了吸引力,进而出现招生难现象。

(五)培训模式缺乏多样性

以往的农民培训,多采用教师在台上讲、学员在台下听这一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模式,甚至有的培训不挑对象、不问需求,完成理论培训就行。参训学员学到的理论知识,没有指导教师到田间去手把手教,自己也没有机会到田间去操作、去实训,对技术是否规范、操作是否到位存有疑虑,实现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缺乏向外地学习本产业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的机会,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三、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合理整合教育资源

根据不同部门所开展的农民培训项目和内容,由政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机构,加强沟通、协调、整合,实行联合办学与各自为阵相结合,做到涉及相同或相近的培训内容合并培训,不相关内容各自培训,逐步形成以培训机构为主阵地,科研机构、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实训基地,具有创新意识的“土专家”“土能人”为补充的教育体系。

(二)创新培训理念,开展“把脉下药”式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凝聚力

对农民而言,为其解决一个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胜过夸夸其谈、漫无边际的几天理论讲授。为吸引更多农民参训,使他们招之即来,来了留住,学了用得上,用了效果好,必须在培训前根据选定的产业,对遴选的参训学员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充分听取他们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进行汇总、归纳。以此为基础确定培训所要添加的新内容,遴选能解决该类问题的专家教授,并结合授课内容进行答疑解难式的讲解,并深入田间实训实习,营造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员的参训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培训效果,体现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学以致用的价值。

(三)创新师资遴选模式,增强师资的吸引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型农民培训的师资,不要看他的职位多高、影响力多大,要看他是否拥有本专业的高新实用技术、是否掌握本产业的发展方向,更要看他“把脉问诊、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本领,特别是解决参训学员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能力,做到与本批学员培训产业无关的内容不讲,本批学员不需要的内容不讲,本批学员都掌握的内容不讲,对学员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并做到“药到病除”,使培训教师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参训学员的心,真正建立一支知识全面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培训效果好、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新型农民师资队伍。

(四)创新培训形式,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增强培训的直观性

“讲述一千遍,不如眼一见”。新型农民培训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理念、技术水平上向国家领先水平看齐,而且必须改变以往只靠一张嘴讲课的授课方式,走出去,学创新,学习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利用影像资料直观、生动、形象的授课。这样不仅授课内容有声有色、生动形象,而且可以直观地传授给学员一些先进的真经实学,让参训学员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领当地产业发展。

(五)创新培训模式,确立“三课堂一跟踪”模块,增强培训效果

为强化培训效果,宜采取“室内教学+田间课堂+外出观摩课堂”+“跟踪服务”的“三课堂一跟踪”培训模块。即选准产业后,根据学员需求和农时季节定全产业链教学计划,组建既掌握产业前沿技术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进行室内培训、田间课堂、外出观摩教学。学员在室内培训学到的新技术、新技能,存在的疑惑,遇到的难题,到实训基地通过“田间课堂”实习操作、现场答疑,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为开阔视野、学习外地本产业新技术、新经验,组织学员到附近地区观摩学习,培养学员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又有开阔创新思路的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把“三个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产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加强与参训学员的联系与沟通,强化跟踪服务,对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时有效地解决,才能发挥培训的作用,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

猜你喜欢
莒县参训农民
构建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策略研究
钟灵毓秀 千年莒县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莒县红色文化调查报告
莒县高中化学微格教学展示在莒县四中召开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山东省莒县2003—2013年登记结核病流行特征及DOTS策略实施效果的评价分析
“师太”扛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