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目前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主要途径,是农广校目前的主要工作职责。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意义重大。农广校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与职业农民培训的新要求相适应,不断研究农民培训的新思路。在总结已有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同时,及时调整发展的方向,把握农民科技教育的新动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搞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一、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办学方向
(一)牢固树立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办学宗旨
农广校要始终把办学方向和目标定位在农村,面向农民,服务农民,根据地方经济结构特点,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将农民科技培训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围绕特色农业、市场需求、农民就业需求,进行按需培训、订单培训。要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青年、专业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要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与培训,真正为农村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让其成为懂技术、有产业化经营管理知识、能驾驭市场的营销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农民,使其成为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化农业的主体力量。
( 二)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原则
农广校教学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收入为方向,以提升农村整体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为目的,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而进行培训,确保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受农民欢迎。培训教材内容必须始终围绕当地产业现状、资源优势、龙头企业的特色编写,并融入实用、实际、实效的系统技术知识,突出实用技术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发挥教育培训优势,突出农广校的办学特色
农广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需求的不同,制定自己的目标,突出自身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充分利用卫星网站等远程教育平台,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面向社会、市场办学,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拓宽教育培训途径,彰显快捷、精准、高效的培训特点,提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水平。
二、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方式方法
(一)立足区域经济,创新教学方式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产业,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是农村劳动者,他们的文化素质基础差异较大,且易受农时季节的影响而中断学习,因此要不断创新,及时调整培训方式、方法,通过组织教师进村巡回入户指导、集中课堂讲授、实践技能现场指导、多媒体教学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大众化普惠性动态式培训,采用灵活多样、精准高效的教育培训方式,吸纳更多的农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二) 加强专业集成,拓展培训内容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要求,培训要涵盖专业设置中产前、产中、产后各领域,培训的目的不仅使受教育者有业,更要让受教育者主体性乐业和设计性创业。应在调查农情、民情、民意的基础上确定培训主题,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产业,在充分掌握农民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后,对症下药设置培训内容。从技术技能、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土地规划与利用、农业项目承担、农产品储存与加工等全方位、多渠道拓展培训内容。
(三)优化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良好的培训方法才能确保培训效果的提高。要不断探索创新培训方法,多调查研究,汇总培训对象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农民田间学校在基层农民培训工作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骨干农民,开展农业系统培训;对已参加过培训的职业农民要查遗补漏,抓好跟踪回访和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工作;对没有条件集中培训的农业企业负责人、工人、雇员等要以农业产业基地为纽带、以企业为依托开展定点培训;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专业大户等以乡镇、村为阵地,进村入户,送教上门。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尝到科技致富的甜头,增加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
(四)遴选培训教师,强化师资力量
高水平师资缺乏是制约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力度,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广校搞好农民培训的前提条件。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一是依托普通院校建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二是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作为农民培训的专、兼职教师,也可从企业和事业单位符合农民培训的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中聘请专、兼职教师。三是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的农村科技带头人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专、兼职教师。
三、找准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操作环节
(一)加大政策宣传,吸引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政策引领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前提。农广校可在市、区县农业信息网上发布政策性意见、办法和工作信息,在县、乡镇重要集散地设立宣传栏、悬挂横幅等形式,宣传中央与地方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国家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种农业补贴发放、土地流转、技术服务、金融支持、加工营销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渐进性地改变传统观念,形成当农民是一种职业选择的社会共识和集体认知。同时,以优秀学员和科技能人在生产经营中成功典型事例为主要题材,抓好典型塑造和宣传,用示范引导效应使农民能够切身体会到科学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宣传和引领,典型塑造与示范,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科技培训,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二)搞好服务保障,扩充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服务保障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缺人才、缺资金、缺规模”亟待破解的难题,化解“三缺”是搞好服务保障首要任务。为了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得来、能發展,实现队伍最终壮大,一是要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和现实发展需要为重点,落实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培训跟踪服务来扩充职业农民队伍。二是通过鼓励地方和股份制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落实税收减免、财政担保等政策,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缺、融资难问题。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调节决定性作用,目前土地零散小片经营,适宜机械化客观条件差,是形成规模化、机械化经营的最大障碍,而农村又存在因撂荒、无力耕种等造成的大片沉睡土地,农广校作为培训机构应协助政府要做好土地产权评估、交易流转、监督监管等服务保障工作,实现土地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有序流转,为职业农民创造规模化、机械化经营的有利条件。
(三)组织联合发展,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路
实现自身组织发展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根本。一是根据市场发展和解决问题需要,以自愿互利和合作共赢为基础,以服务成员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提高合作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加快农民自发联办、依托政府合办等各类形式专业合作社、供销联合社等组织机构的设立。二是对内向培训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基本服务,对外统一标准、输出产品、提高议价权等组织功能。三是充分发挥组织内部成员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和框架,抱团发展电子商务,“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而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来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向心力和竞争力。
总之,农广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各个环节上不断创新,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养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天水市分校 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