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职业教育扶贫精准识别的现实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全国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35万人。贫困人口主要聚集在农村地区,除去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职业发展条件薄弱是关键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人数占到39.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仅占1.2%,教育程度低是困扰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开展“智力扶贫”,办好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和致富能力,是实现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之道和长久之计,也是当前扶贫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
近年来,中央确立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方略,取得了瞩目成就。坚定贯彻中央精准扶贫方略,是现阶段农民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必然方向。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将教育扶贫列为扶贫开发的10项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4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完善雨露计划,继续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适用技能培训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明确提出“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要求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6 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提出转移就业脱贫,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教育精准资助,加大知识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帮扶,最终实现教育扶贫、教育脱贫。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和首要步骤,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要先做到农民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识别。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效能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或农科教中心为主体的农民职业教育机构,近年来所推进的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对象精准度不高、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人口所接受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不能满足农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民职业教育扶贫要实现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目标,离不开对职业教育扶贫目标群体及项目的精准识别。通过精准识别,可以提高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针对性和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加有效地帮扶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获得脱贫致富的本领。
二、农民职业教育扶贫对象和内容的精准识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民职业教育扶贫是典型的教育扶贫形式之一,它区别于一般的“输血”式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传统的“輸血”式扶贫只要求识别扶贫目标人群,而“造血”式扶贫还需要对“造血”功能进行识别。具体到农民职业教育扶贫,不仅要识别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扶助的贫困农民,也要识别职业教育的课程和内容。
首先,农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是农村贫困人口,“贫困识别”是首要工作。在近年来精准扶贫工作的大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已经于2014年10月前确定了贫困户、贫困村,并对其进行了建档立卡。因此贫困农民识别工作已经完成,相关识别信息可通过之前的建档立卡工作获取。
其次,要将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分为可通过职业教育扶助的贫困人口和不能通过职业教育扶助的贫困人口两类。不能通过职业教育扶助的包括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无法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人口等类型。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主要包括残障人员和年龄超过60周岁的人员;文化程度低无法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口主要是文盲,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文盲占农村劳动力资源人数的6.8%。
第三,可通过职业教育扶助的农村贫困人口还需要进一步细分,以对其接受职业教育的课程和内容进行精确识别。基本上可以分为在乡务农的贫困农民和外出务工的贫困农民工两类。对于在乡务农的贫困农民,主要是识别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和其自身务农状况,针对性地开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技术培训。
第四,对于外出务工贫困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则要进一步识别就业状况,根据务工行业和工种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年农民工就业分布情况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占到55.1%,主要是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到44.5%,主要是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工作知识和技能,应该是开展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扶贫的主要方面和内容。
第五,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教育,还应该精准识别其文化程度,根据文化程度因材施教开展教育培训。在前期的建档立卡工作中,对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也进行了摸底登记。根据统计2015年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在初中水平,占总数的59.7%,其次是小学水平和高中水平,分别占总数的14.0%和16.9%。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要针对初中、小学和高中等不同文化起点,精准设置教育培训的课程和内容,确保农民工所接受教育培训是与其文化程度相适应的急需要、学得会、用得上的就业知识和技能。
综上,农民职业教育扶贫精准识别的对象和内容可用下图来表示:
三、农民职业教育扶贫施教方法的精准识别
农民职业教育扶贫要以人为本,要遵从贫困农民的意愿,不能采取强制性的参与形式,不能成为“逼民受教育”的政治动员,应该建立在贫困农民认可并接受的基础之上。此外,由于农村贫困人口并不是均质的群体,具有的文化程度和自身条件不同,其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存在差异,需要给予的教育帮扶也有所区别。因此,仅仅识别出可通过农民职业教育进行扶贫的扶助对象和教育内容,还远未达到精准识别的目的,需要根据贫困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和能力,进一步识别开展职业教育扶贫的施教方法。
按照农村贫困人口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及其能力,可以构建如图2所示矩阵,其中纵向表示贫困农民参与职业教育意愿的强弱,横向表示其接受职业教育能力的强弱,相互叠加形成农村贫困人口职业教育参与程度识别矩阵。
位于C阵列的为参与意愿强且受教育能力强的贫困农民,对这类人群,只需为其提供参与职业教育扶贫的机会便能达到对其进行职业教育扶助的目的,同时由于其自身知识和素质较高,对其进行教育的层次和要求应该适当提高,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程度和扶助目的。这类人群是最容易也最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扶助的贫困农民。
位于G阵列的为参与意愿弱且受教育能力弱的贫困农民,对这类人群,不仅需要加以引导提高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对其进行基础性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这类人群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扶助的难度较大,在农民职业教育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通过其他方式予以扶助。
位于A阵列的为参与意愿强但是受教育能力弱的贫困农民,对这类人群,需要对其进行基础性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同时教育的层次和要求应该适当降低。这类人群由于其参与意愿强,也是职业教育扶助的重点目标。
位于I阵列的为参与意愿弱但是受教育能力强的贫困农民,对这类人群,需要对其加以引导,以提高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一旦其愿意接受职业教育扶助,对其进行教育的层次和要求应该适当提高,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程度和扶助目的。
其余陣列人群的情况介于上述四个阵列之间,对其施教方法也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加以适当调整。实际工作中,投入农民职业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对贫困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扶助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既要针对性强,突出不同人群的特点,达到精准教育的目标,又要统筹协调,适度整合不同特点的人群统一进行教育,充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
四、结论
农村贫困人口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其受教育程度低、职业发展条件薄弱是贫困的关键原因。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落实中央精准扶贫重要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效能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推进,而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扶贫的前提条件和首要步骤,是需要研究和推进的首要工作。
农民职业教育扶贫精准识别就是对农民职业教育扶助对象、教育内容及施教方法进行精确区分和辨别的过程。对于扶助对象,需要根据是否为农村贫困人口,是否可通过职业教育进行扶助等方面进行识别;对于培训内容,需要根据在乡务农贫困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情况,外出务工农民工所工作的行业和工种,以及贫困农民工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识别;对于施教方法,需要根据贫困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和能力等方面进行识别。
本研究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农民职业教育扶贫精准识别的一般性探讨,是对如何提升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扶贫精准化程度的初步探索,以期对当前的农民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并对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