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节期间,笔者对2016年出京公务和专题调研情况作了大致整理。在回忆出差沿途的所看所听所想中,不时感触于当前“三农”发展的深刻变化,感动于“三农”劳动者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当今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感叹感动的同时,也增强了服务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谋划新思路培养新农民的责任感。
一、基本情况
全年出差地点覆盖全国13个行政省份,途经地绝大部分都在农村基层。工作内容既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贫困地区产业带头人培训需求等专题调研,又有举办会议和重大活动的现场考察见闻,还有赴乡村培训基地开班、工作督导过程中与一线人员的交流。
二、我国农业正发生深刻变化
(一)农业结构不断完善丰富
十八大以来,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极大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必然带动农业内涵不断丰富,层级不断迈向高端,分工不断细化。从农业内部看,种植业正向全程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业态上,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实现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内容上,涵盖优质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全程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等多方面。养殖业向企业化、集约化发展: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完善,管理效率较高,养殖企业的人才结构由经营管理层、技术管理层和技术工人组成。从农业外部看,农村一二三产业呈现融合发展趋势:纵向上产业链延长,种养生产与加工、物流、营销等环节有机整合、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正朝着从农田到餐桌全覆盖迈进;横向上,在确保基本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同时,凸显农业生态环保、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主要特征是,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模式,如设施农业中有工业,加工体验中有服务业,休闲农业中有旅游等。
(二)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是家庭经营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的骨干力量,为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目前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农户达到356万户,家庭农场达87.7万个,经营耕地1.76亿亩,占承包耕地面积13.4%。农民合作社兼具生产和服务双重主体,能够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生产,既能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响应,也能发挥传导市场信息、统一组织生产、运用新型科技的载体作用,还能让农户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的自我服务,有效弥补了分散农户经营能力的不足。全国农民合作社达177万家,入社成员超过1亿户,统一经营面积超过1.1亿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8.4%。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企业能够把纷繁复杂的消费需求转化为明确有效的产加销决策信息和生产订单,不仅自身能够生产中高端农产品,也能带动普通农户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市场。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8.6万个,龙头企业12.9万家,辐射带动全国1.2亿农户发展农业生产。从调研情况看,生产一线以上述某一类型单独存在的经营主体较少,大都是多种经营主体融合一体化发展,如“合作社+农业公司”“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主体与普通农户、主体与主体之间,通常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产业联合体等形式,形成利益联结关系和生产组织方式,并共享收益。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正在形成。
(三)返乡下乡人员成为发展新动能
近几年,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其中农民工480万。出差和调研过程中接触了很多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他们都有外出创业打拼经历,有一定资金技术积累,有现代化的眼界、管理经验和市场连接,更注重在品质、品味、品牌管理控制方面下功夫,更注重新技术应用、农业多功能性挖掘、经营模式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浙江省2013年的职业农民调研显示,农业经营者中45至55岁者占66.4%,其中有过创办企业经历的比例达63.2%。返乡农民工和城市下乡人员,对于解决农村“三留守”、农业“兼职化”,以及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是一个重要途径,而且规模还将壮大,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的生力军。
(四)互联网技术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力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已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正以其连接、开放、个性、智能等属性和社会网络化、信息数字化、交互实时化等特征,与传统产业不断深化融合,进一步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巨大社会变革。农业生产领域,从产前的农资网购和配送,到产中的农业物联网测控生产体系,再到产后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现在都能看到互联网技术、企业和渠道平台发挥的影响。特别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全国农产品电商交易额为500亿元,2014年870亿元,2015年1500亿元,2016年达到2200亿元,预计2020年8000亿元。空间上,2015年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已覆盖1000多个县近25万个村,2016年农产品在线经营企业和商户达100万家。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智能配送、智能仓储等,对很多新农人已不是新鲜概念。农业管理部门的农产品质量监管、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工作,农村的村务政务党务公开、生产生活互助等方面,互联网正在加速渗透。互联网正扩散应用于农业生态体系各环节,融合于“三农”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
由上看出,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多样、链条更加延伸、边界更加模糊、经营主体更加多元、业态创新更加活跃、利益联结程度更加紧密,正成为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主要特征。相对于十年前,现在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已今非昔比,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正不断提高。能够见证、參与和主动服务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感到由衷的光荣和自豪。
三、一线劳动者的优秀精神催人奋进
(一)农村带头人的干、变、拼精神
关于“干”字精神,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书记毛丰美有“苦干、实干、巧干”三字诀:苦干就是弯大腰、流大汗,实干就是重规律、求实效,巧干就是讲科学、闯市场,他还讲过“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敢干”。关于“变”字理念,江苏华西村第二代带头人吴协恩讲过,“要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变的是道路和信仰;要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变的是根基和底线;要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黑龙江兴十四村书记付华廷也讲,“从卖原粮变为卖生态,让资源变資产,让农民变股东。”关于“拼”字精神,北京顺义石家营村书记胡国卿讲,“大家都有体力时拼智慧,大家都有智慧时拼胆量,大家都有胆量时拼责任心”。这些平实话语越琢磨越有道理,越琢磨越能让人凝聚干事创业的精神头。
(二)基层农业人的敬业、创新和担当精神
脑海里不时浮现三个画面:一是河北平泉县农广校郭旭彦校长,在县校食用菌实训基地,她能将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香菇立袋栽培技术关键等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郭校长在农民教育培训一线默默奉献20年,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获得“最美农广人”荣誉称号。二是江苏省滨海县农广校实地考察,外面校门虽显破败老旧,但内中工作却是创新前沿,承担了滨海县“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农业部“益农信息社”滨海综合服务中心职能,设有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拓展中心,参加农产品电商培训的农民学员,可以在校内全真电商环境下找伙伴、开网店、卖产品。这都是县校校长刘健带领下,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的结果。三是西安市长安区合民意种植合作社现场,在同人称“瓜大姐”的负责人宁蒋娟访谈时,她讲到:现在规模做大了,压力也在变大,有时候累得想转手放弃,但是看着一帮跟着我干的姐妹乡亲,觉得能够带动他们致富也体现了我的自身价值,渐渐地就成为了一种责任。“瓜大姐”近年相继获得全国第十届“创业之星”、2014年“陕西好人”、2015年“中国好人”等荣誉。
四、新形势下培养职业农民的新认知
(一)作为专门机构,教育培训思路要因变应变
目前的一个初步判断是,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主体多元化、功能多样化带来的农业农村深刻变化,要求教育培训的内容、领域、途径都需变化调整。以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训内容为例,农村电商、金融保险、休闲农业等带头人最关注的内容,已超出了按产业或生产链条环节的划分思路(对技能型农民仍适用),下一步,必将从传统的按专业划分的平面思维,走向多专业多领域融合的立体思维。这也要求我们完善创新理论体系,锁定不同群体分层级设定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改造传统专业和课程体系,为发挥专门机构优势提供创新动力。
(二)作为专门人员,要注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任何事业都需要专业人员和专属能力。能讲课讲好课,应是中央农广校职能部门人员的主要目标能力之一,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能力素养。一是“上得厅堂”能力,能够把握“三农”发展总体态势和扶贫攻坚大政方针,了解新型经营主体结构现状和基本特征,掌握成人培训理论并运用有关技巧方法。二是“下得厨房”能力,涉及教学资源科学组合能力,教辅资源系统调配能力,常规事务周密管控能力,临时紧急事务应变处置能力。具备了这两方面,指导体系设计教学计划、构造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资源等工作,才有所归依和遵循,才能把得住走得稳。
(三)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头
回顾一年来的出差和调研,进一步加深了这样的认识:像我们这样以农民群众为服务对象的职业,只有走进农村,方有底气;走进农村,方见质朴;走进农村,方能可为;走进农村,方获感动!对于一线劳动者的优秀品格和发展理念,不是感动一下就算了,而要时时挂念、处处借鉴,在实践中不断转化到个人价值体系和职业操守中去,应用到培训教学的环节内容里。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把农民学员满意不满意当作检验工作成效的最大标准。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欧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