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初探

2017-05-17 16:57
农民科技培训 2017年5期
关键词:结构性现代农业供给

编者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调整结构,矫正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农业本身作为供给侧,亟待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分层次、多类型、常态化的系统工程,涵盖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育体系和专业资质认证体系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教育培训体系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期专题就新常态下专门机构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探讨,请看来自农民教育一线的调研与思考。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论断,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农业供给方面库存、成本、产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难题,显著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农业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新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既是加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补足现代农业发展短板、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但长期以来,农业职业教育现状还难以适应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要求。本文就新常态下如何办好农业职业教育、如何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出了设想。

一、农业职业教育应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传统的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眼破解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突出问题,要适应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向: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24万亿斤,实现了连续12年的增长。但与此同时,我国进口粮食数量却年年增加,出现了国内产量不断增长,进口数量不断增长,库存量也不断增长这样令人困惑的现象。其核心原因是农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如,2015年我国进口大豆1634亿斤,而国内大豆产量仅为234亿斤,中国粮食品种的供给侧存在非常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提升供给质量和竞争力关系全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品质不断上升,但生产成本也不断上升,国内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出30%~50%,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力明显高于国内农产品,造成我们生产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影响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几亿农民的生存也面临着潜在危机,因此,必须要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的效益提高、质量提升。

三是推进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三农”工作。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要求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土地承包、创新农业经营、改革农村集体产权、构建新型主体培育四项制度。其核心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理念。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三农”工作,将会更加科学和高效地促进“三农”未来的发展。

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改革底线。“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社会安定的“压舱石”,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全局性问题。习总书记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新形势下,要更加集中力量保粮食产能,促进粮食产能不断巩固提高。优化和激发各类要素,在资源利用、科技水平、政策支持、经营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以产能的优化升级确保在战略上粮食安全。

(二)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短板和问题

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重视“物”的现代化,更要重视“人”的现代化。自2012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議》也明确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中央立足全局与长远,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关键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培育大批能够满足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者和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证。

但长期以来,农业职业教育积累的发展不足依然存在,难以适应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多头管理,合力仍不够。目前,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培训和农业成人教育,其职能分散在教育、农业、科技等多个部门。农广校主要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中等农业学校和农业职业类高校主要承担农业职业学历教育。农业职业教育组织管理政出多门,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资源分散,合力不够。

二是当前农业职业教育针对性差,成效不明显。农业职业学校开设专业面狭窄且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普遍套用传统模式,存在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严重脱节现象,农业生产急需的新知识不能及时编入教材,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农广校开展的农业技术培训,虽能结合产业、区域发展特点,但由于教学人员与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国内外经济贸易发展形势相对脱节,其教学理念和教学平台均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

三是当前教育模式难以适应转型升级,手段较陈旧。信息化时代,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规模化、智能化、专业化和环保可持续化是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典型特征,“互联网+”也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云服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这就给“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是缺乏国际化的发展视野,竞争力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领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一方面,中国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的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使原本饱和的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国际激烈竞争,没有国际竞争力将难以生存和发展。而这方面也是当前农业职业教育中所缺失的重要一环。

当然,当前农业职业教育机制也还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招生难、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但从更加宏观的思维角度来看,上述四个问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解决其他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构建新型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发挥国家赋予新型农业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以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二、新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初步设想

新型农业职业教育,是指以教育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研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的思维方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并以其为载体,为“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业发展的转方式、调结构服务,为提升农民素质服务。新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工程,但笔者认为,其核心内涵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聚焦改革重点,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要求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九项重点任务,即: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以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推进标准化和可追溯为重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推进经营方式转变、以节本增效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以打好農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为重点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因此,农业职业教育部门应主动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要求。

(二)不断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是针对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情况,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明确职责任务,负责新型农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农技推广、涉农龙头企业的沟通协调,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教育培训体系。例如,江苏的部分县市就对职业教育机构进行优化整合,成立职业教育中心,形成合力,达到资源共享目标;二是组建农业行业、 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例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省内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组建了湖南新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中国新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这些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转化链为纽带,促进政校行企间交流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产学研创深度融合。

(三)借力“互联网+”平台,构建新型农业职业教育模式

互联网技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农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融合而产生的物联网服务、农业大数据服务、农业云应用服务等,极大地拓展了现代农业的触角。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新型农业职业教育应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符合“互联网+”农业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例如,围绕智能农业发展,开设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相关紧缺人才;创建O2O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开放课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打造农业职教云平台;通过创业园、教师创新创业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农业创客空间等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仿真平台并应用于学校实践教学。通过“互联网+”平台的综合运用,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实施精准培养,打造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高地

一是形成高、中、初“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初级职业农民培育主要是通过短期辅导、农闲夜校、网络学院等形式提供阶段性的培训课程、技术指导等非学历从业教育。中级职业农民培育主要依托农广校对新农民提供较为系统的农业经营知识教育。高级职业农民培育则是依托农业类高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农业经营者、农业技术员及农业科研人员等现代农业人才;二是形成不同层次的“三类”农民。一类是对农业生产有经验的“老农”;一类是胸怀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一类是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并分别定位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针对后两类农民的培育与扶持,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三是实施精准培训。其核心要求就是在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既要吃透上头精神,准确定位培训目标;又要摸清下头情况,科学制订培训方案;既要借鉴外头经验,实现培训形式创新;又要抓好里头实情,确保培训实施效果。

(五)倡导国际化思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业人才

农业国际化经营是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工作的新思路,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农业国际化经营呈现出产品质量标准化、技术支撑高新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新趋势,对农业职业教育产生了新需求。农业职业教育要紧跟农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积极创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国际化经营联动共进机制,培养农业国际化经营急需人才。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起步实施,农业职业教育部门要紧跟改革要求,制定新举措,从新型农业人才供给角度出发,搞清弄懂发展改革中的供需关系,积极调整不适应发展的因素,构建起新型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为完成“十三五”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各项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农业干部学校

金 玲 王砚超

猜你喜欢
结构性现代农业供给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