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科
“高送转”的实质是上市公司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影响,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并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
对于A股市场乐此不疲的“高送转”游戏,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终于在2017年4月8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发飙了:“10送30”全世界都没有,必须列入重点监管;有的上市公司上市后大幅减持,空仓走人,这个要“秋天算账”,吃相太难看;证监会将牢牢肩负起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这副神圣重担,出重拳治理市场乱象,该处罚的处罚,该退市的退市,该退场的退场。
话音一落,已经宣布“高送转”的上市公司一地鸡毛。准备发布“高送转”的公司立即修改预案,纷纷将“高送转”调整为现金分红,“高送转”确实是A股市场的一大顽疾,需要根治。往年每逢年报披露之际,A股市场就开始大肆炒作上市公司“高送转”概念,从而又进一步驱动一些上市公司实施无底线的“高送转”,近5年来每年送转企业数量平均在500家左右,2014年送转企业数量已达到565家,送转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平均送转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尤其近两年上市公司在送转力度上已经大幅超越此前记录,“10送20”、“10送30”似乎成了家常便饭。
其实早在去年我就曾呼吁:警惕A股奇葩的“高送转”!之所以说是奇葩主要是由于很多“高送转”的上市公司根本不具备“高送转”的条件,有些公司甚至出现了亏损,未分配利润所剩无几,资本公积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结果却推出了匪夷所思的“土豪”送转方案,其背后必然有一定的猫腻。况且,“高送转”的实质是上市公司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影响,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并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高送转”后,只会扩大公司股本总数,但公司的股东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或改变,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与送红股将摊薄每股收益,投资者持股比例不变,持有股票的总价值也未发生变化。在“高送转”方案的实施日,股价都要除权处理,无非是把股价进行了技术调低而已,与香港股市的拆细处理如出一辙。无非是在玩整钱换零钱的游戏而已,而且这种游戏的背后都隐藏着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上市公司的大小非和主要股東是在借“高送转概念”掩护减持套现和抬高股价,诱导散户接盘。
对于这种奇葩的“高送转”游戏,如果再不出手治理,市场投资理念和上市公司行为逻辑扭曲会愈演愈烈。如果真的能够执行刘士余所说的重点监管原则,相信“高送转”的把戏也就该收场了,对于高送转的炒作也就可以降温了,如果再加上真正的退市制度和秋后算账,A股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权益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保护。
A股上市公司之所以热衷“高送转”,一是为了满足国内投资者对低价股的偏好,诱使投资者购买和拉抬股价来填权;二是为了便于操纵股价,制造公司高成长性的假象来诱导散户;三是有些上市公司及关联人借高送转题材炒作二级市场,从近几年曝出的一些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案件来看,“高送转”已经成为利益输送和内幕交易的重要途径;四是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借“高送转”实现减持套现等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然“高送转”和拆细有时也是必要的,不能全部否定,但一定要看清其目的。如果股价偏高的话则交易和购买的门槛就太高,会降低股票的流通性,如果对高价股进行拆细,则可以提高流通性,便于中小投资者购买和交易,比如腾讯控股涨到600港币以后进行一拆五的拆细处理,成交量明显增加。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巴菲特的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每股股价近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每股超过170多万元,但巴菲特从来没想着拆细,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并没有因为交易量稀少而退市。显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对于几十元的股票根本就没有大比例拆细的必要,借高送转题材迅速抬高股价的行为反而值得质疑。希望监管部门能够落实全面刘士余的说法,对那些“高送转”上市公司列入重点监管,避免这些奇葩的规则在A股市场肆意炒作。另外,境内投资者也应该尽快成熟起来,必须尽快告别捡便宜和低价股偏好,否则如果继续像买菜一样挑便宜的买,那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一定会迎合投资者的偏好,这也是A股上市公司热衷“高送转”和奇葩规则横行的主要原因,只有市场的参与者和投资者成熟之后,市场才能走向规范,奇葩的规则自然就行不通了,也就没有了畸形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