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军华
分级诊疗背景下三级医院发展的思考
□文/郑军华
郑军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
分级诊疗制度的内涵概括起来16个字,即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基层首诊就是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双向转诊通过完善转诊程序,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逐步实现不同级别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急慢分治是通过完善亚急性、慢性病服务体系,将渡过急性期患者从三级医院转出,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上下联动是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需实现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基层首诊和转诊,并构建布局合理、层级优化、功能完善、协同联动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合疾病诊疗特点,围绕患者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等不同需求提供科学、适宜、连续、高效的诊疗服务。
三级医院是疑难重症的救治中心、科学研究及学术中心,是医护人才的培训中心,国家的重要战略卫生力量。应对分级诊疗,三级医院要有对策。
首先,应关注医疗工作的含金量和医院运行效率,实现由经验型、粗放型管理向科学型和精细化管理转变。我们最近在医院提出了“外科微创化,内科医技化,医技介入化,诊断分子化,疾病专科化,专科中心化,中心医、技、护、管一体化”的医院转型理念,就是要求各个学科进一步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水平,从疾病的单纯诊疗向疾病的综合管理转变。同时我们又提出:通过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信息化的建设,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数据化,数据信息化”,充分体现能级管理,加强对院、科、组的三级管理,建立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集药品、耗材、关键疗效指标、成本和绩效为一体的专病管理,提高医院的收益。
其次,三级医院要打造相对紧密型的医联体,带动基层医院技术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共同建立慢性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长期随访体系。进一步打破行政管理的分隔,建立行之有效的医保体系和养老、康复医院、临终关怀病房,逐渐改变百姓对疾病和死亡的传统认识和观念。
第三,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前提下,提升服务价格和医护人员的从业感受。在目前的医疗价格体制下,分级诊疗有可能会造成三级医院的收入减少从而降低医务人员的劳务收入,因此如何进一步确保医务人员体面合理的收入是确保医改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责任编辑:张 琳)
积极利用医保基金支付签约服务费等手段,探索家庭医生“管理签约居民医保费用”。通过引入“管理比较”原则,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对于管理绩效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部门在预算分配时予以进一步倾斜。对于管理绩效好的家庭医生,医保通过支付签约服务费等方式给予奖励。通过建立利益调控机制,让基层医院尤其是医生有动力控制成本,真正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卫生资源与医保费用的“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