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问水
最近,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成为近几年来罕见的老少咸宜的“国民剧”和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作品,完成了一次反腐知识的大普及和反腐共识的再凝聚。
什么是好作品?紧扣时代大势、关注社会热点、引领社会风尚,集艺术性、思想性、现实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无疑是好作品。《人民的名义》就是这样的作品。该剧选择了反腐败这一社会热点作主题,空前“大尺度”地“还原”了社会现实,使得作品因真实而动人,被赞为回归现实主义的良心剧。剧中许多精彩的故事、台词和细节,都来自现实生活。观众从剧中可看到自己、身边人和生活的本身,激发起全民强烈的精神共鸣和正义追求。
如何创作好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创作只有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关切,才有蓬勃的生命力。当然,好的作品还需独辟蹊径和精益求精。在玄幻剧、宫斗剧、青春偶像剧、家庭伦理剧甚至一些“雷剧”“神剧”的包围中,《人民的名义》的作者勇闯新路,敢于聚焦最敏感的现实问题,为影视界带来“一股清流”。为写好剧本,作者“潜心八年,六易其稿”,并专门去南京浦口检察院体验生活,终于打磨出一部精品力作。
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如果传播得当,照样能取得巨大社会效果。作为一部优秀国产正剧,《人民的名义》掀起一股无代际差别的“全民追剧热”,甚至让许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不再把主旋律当作遥不可及的“高大全”“伟光正”,这为我们改进主旋律的传播方式,在实现江苏“两聚一高”的奋斗目标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讲好江苏故事、中国故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经验。
“人民”二字重千均。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的许多机构前面均有“人民”二字,我们的干部叫人民公仆,等等,这些都提醒我们,要时刻不忘人民,牢固确立人民意识、人民本位和人民視角,莫让人民成“名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顺应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有顺民心,才能得人心。《人民的名义》能走红,得益于以人民的名义反腐、顺民心而创作,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该剧大热来自“现实反腐打下的人心基础”。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大的力量。在当今现实社会,最大的人心,就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优良党风政风的期待。而与此密切关联的,就是反腐败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极大地赢得并凝聚了民心。
“文章合为时而著”。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任何回避现实、不接地气的文艺创作或思想宣传,只能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无法获得人民的心灵共鸣和价值认同。《人民的名义》直击现实社会的“痛点”,再现了腐败行为发生的过程和潜规则运行的细节,让人民既看到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看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看到了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看到了美好和希望,看到了梦想就在前方。
责任编辑:段培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