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小康的建设路径

2017-05-16 02:47陈涛
群众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康建设文化

陈涛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包括物质上的小康,也包括文化上的小康;而且,随着物质小康的逐步实现,文化小康的需求将日益凸显。推进文化小康要贯穿辩证思维,紧扣四个关键词,把握好“四个关系”。

紧扣“导向”,把握引导与满足的关系

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文化权益,是文化小康的基本任务。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辩证把握满足需求与价值引导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政府之手”侧重落实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市场之手”侧重满足多群体、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近年来,淮安既注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骨架体系,搭建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成334个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又注重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毛细血管”,建成社区图书驿站,在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上设立“图书漂流”等。催生了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小微文化企业、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手工艺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6%,位居苏北第一。

另一方面,善于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引导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具体过程,净化文化市场,提升群众素养,引领道德风尚。连续多年举办“周恩来读书节”活动,引导市民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提升品味;实施培育文艺名家、打造精品名作“双名”工程,以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传递向上向善的生活理念。同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持集中行动和日常监管、网下清缴和网上净化、渠道管控和市场整治三结合,确保市民的文化大餐丰盛且健康。

紧扣“供给”,把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

当前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多而不精、浮而不实、效能不高的问题:文化设施存在着便利性不足、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文化活动存在着吸引力不强、参与度不高的现象,产业发展存在着零散化、同质化的现象,空间布局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改变这些现象,关键还是要从供给侧发力。一方面,通过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在“增量”上下功夫。“增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补短板”:如果说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和基层,那么文化小康的重点难点更是在农村和基层,为此,中宣部专门出台过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文件,要把新增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抓紧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文化经费保障、激活特色文化资源文化富民等重点事项。“用杠杆”:发挥好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成立文化银行,扶持小微企业等。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在“存量”上下功夫。在内容生产上,完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具的“双效”产品激励机制,避免“叫好不叫座”的现象;针对上班族的特点,错时开放公共文化设施,探索在假期和下班时间开放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针对博物馆、文化馆、农家书屋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探索社会力量承办运营、合作开展活动等方法措施,淮安大剧院与保利集团成功签约开业运营,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紧扣“民本”,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建成高水平的文化小康,必须坚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在把方向、建设施、抓监管、托底线。把方向,重点是确保文化建设服从服务于“两个巩固”根本任务,致力于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设施,重点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实施一批项目,完善基础网络。抓监管,重点是优化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环境,当前要把净化网络作为重中之重,开展“指尖上的引导”网络清朗行动。托底线,重点是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如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等。

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重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具体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部门“独唱”向市民“合唱”转变,把扩大群众参与度作为文化小康的重要考量。善于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互动化、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真正做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比如我们秉持“社区大展示、团队大竞技、各界齐参与、百姓共享受”的理念,举办淮安市百姓文化艺术节,每届吸引了近万名参与者,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文化品牌活动”。二是从政府“端菜”向市民“点菜”转变,把提高群众满意度作为文化小康的重要考量。文化市场因其特殊属性,不能偏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公益活动,也不能排斥市场思维。二者都可以借鉴市场细分的思维,针对不同地域、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方面的目标群体,量体裁衣、贴船下篙,提供不同口味的精神食粮。借助国家级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的契机,着力打造市民身边的“数字文化云”,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努力构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百姓“自主预约、自主管理”模式。三是从部门包办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转变,把激发社会文化活力的程度作为文化小康的重要考量。推动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既顺应了现代社会分工的趋势,也体现了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是文化小康共建共享的现实路径。全市即将对外开放的文化新三馆(市美术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将探索服务外包模式,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和优质资源,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紧扣“文脉”,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奔向文化小康,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从而切实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

一要守住传统之“魂”。大力弘扬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等等,这些对我们实现“两聚一高”都有着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浸润作用。二要彰显区域之“特”。利用“多规合一”试点的契机,把文化之魂注入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逐渐聚焦四大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好周总理家乡的独特优势,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实施运河沿线十大文化旅游、十大基础设施工程,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建设古淮河·西游记文旅区,打造西游记文化品牌;推动淮扬菜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社会化,打造淮扬菜文化品牌。三要因应时代之“变”。一方面,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导入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把淮安特色元素注入到城市建设中,启动清江浦1415文化创意街区建设,建设“淮安特色文化产品在线”电子商务平台等。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大力推动新媒体建设、娱乐演艺、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不断为文化小康注入新的活力。四要推动文化之“融”。当前,我们正致力做好“五个加法”:一是文化+科技,加快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进程,加强重点文化科技企业培育和认定,打造一批文化科技企业群;二是文化+市场,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强化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三是文化+金融,探索成立市文投集团,筹备建立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四是文化+旅游,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西游记文化体验园、白马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文旅线路;五是文化+创意,做优淮师文创研究中心智库平台,将文创大赛打造成为全市文化创客的重要舞台。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康建设文化
我家的小康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小康之路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