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龄+张宁
太湖明珠,江南名镇。
震泽,从原始工艺缫丝制衣的新石器时代走过,从小户耕织延续千年的万亩桑园中走过,从汉唐明清繁华盛世的丝绸之路走过,从近代农业救国蚕桑兴产的农村合作探索中走过,从解放后改革工艺以振兴丝绸产业的艰难跋涉中走来,走向新世纪“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启动后的全国首批特色小镇的宏阔未来。
而今,在传承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震泽已经开启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密码,启动了特色小镇建设的程序。
探溯震泽文化生命力的源泉
特色小镇独特的魅力在于其文化生命力。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传统赋予震泽独特的丝绸文化因子。
蚕桑文化传统建构其文化基因。震泽历史上就是苏南的蚕桑重镇。这里,风调雨顺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利于桑树的种植和蚕的养殖。良渚文化时期,这里就开始了蚕桑养殖和丝绸纺织。千年来,震泽丝绸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清时期,震泽的蚕桑更是前所未有的兴盛。据记载,明清时期震泽一亩桑田的收益抵得上十亩稻田。鼎盛时期震泽一镇出口的生丝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十五分之一。
蚕桑产业发展延续其文化脉络。蚕桑产业经过长期的小户经营形成的商贸模式,在近代外国丝绸产业入侵中国的背景下受到致命的冲击。为振兴中国丝绸产业,先行者在震泽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始建于1923年的丝业公学,成为震泽丝商子弟们“开蒙看世界”的窗口,为组建合作社、改进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人才储备。中国首家股份制民营银行——江丰农工银行,一度是小镇丝绸贸易的金融心脏,为推动蚕桑技术革新、蚕桑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被誉为“现代黄道婆”“中国蚕丝之母”的费达生曾在震泽頔塘河岸建立了震丰缫丝厂,带领蚕农改进技术,改进设备,提高产量,可谓开中国近代机械制丝之先河。
创新富民共享丰富其文化内涵。创新,是流动在丝绸产业血液里的生命力;富民,是蚕桑文化最核心要义;共享,是农耕经济大同社会的追求。这些理念萦绕在震泽每一方桑田陇上,沉淀在震泽人每一寸脑海心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丝绸企业家以超强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来延续丝绸产业的传统。早年师承费达生的沈福珍创立慈云蚕丝,成为苏州蚕丝被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从集体缫丝厂走出来的“湖丝阿姐”刘瑛,坚持自己的追求,创办了山水丝绸。近年来,震泽千方百计举办各种活动,传承蚕桑文化,如开展“蚕丝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中小学建立蚕丝文化园;在苏州举办“震泽丝绸小镇·国际丝绸论坛”,邀请国内外嘉宾,拓宽了视野;与中国家纺协会联合启动首届“震泽丝绸杯”创意设计大赛,赋予震泽丝绸丰富的流行时尚元素,丰富了丝绸文化的内涵。
文商旅农撑起特色小镇的品牌
蚕桑文化赋予震泽独特的魅力,也促使其差异化发展,避免小镇建设千篇一律。近几年,震泽注重产业链的打造,以文旅商农结合的产业全面发展撑起丝绸小镇的品牌。
围绕地标文化精心策划。特色小镇的“特”体现在哪里?文化旅游是差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近年来,震泽以历史悠久的古镇遗存和独特的丝绸文化为核心,讲好历史传说和美好故事,营造怀旧文化景观,赋予“丝绸小镇”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强化震泽本土文化记忆为目的,依托一本堂、耕香堂、馀庆堂、江丰银行、丝业公学等文保建筑,打造全国著名蚕丝文化休闲新走廊。精心规划地标特色,古镇精品酒店、民居客栈将全部使用优质蚕丝被、蚕丝家纺作为客房标配,打造震泽民居客栈特色品牌。
围绕品牌文化整合产业。特色小镇的“强”体现在哪里?产业强才是核心競争力。震泽围绕破解小镇发展的难题,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优势,凝心聚力、创新整合,致力打造丝绸全产业链,千方百计建设成首个省级丝绸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把丝绸产业打造成江苏省区域名牌。目前集聚了百余家丝绸企业,蚕丝被年产量达300万条,蚕丝床上用品100多万套。近年来,震泽围绕品牌文化整合产业,以跨界协同融合共享的理念,规划建设农业生态园,构建丝绸旅游综合体,打造震泽古镇文化体验中心,湿地公园生态休闲中心,丝绸企业创意定制中心等三大中心,形成5朵金花领头、5朵小花跟进的产业格局,形成养蚕、抽丝、生产、经营、服务的产业链,形成文化、旅游、商业、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围绕文化业态创新叠加。特色小镇的“优”在哪里?业态叠加是小镇建设质的飞跃的催化剂。震泽不仅仅满足于文商旅农的一般叠加,而是用创新手段深度挖掘产业叠加效应,以精致休闲业态带动旅游发展,打造“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产品”的新型业态模式,打造“丝绸+”“资本+”“智能+”等多种叠加模式。山水丝绸建立缂丝文化园及研发中心,丝立方和辑里联合开拓电视购物市场。探索文化业态的创意叠加,启动首届“震泽丝绸杯”创意设计大赛,加速创意设计人才与本地丝绸企业的对接。促使企业与金融叠加,太湖雪创新“一城、一店、一网、2000万元”的微营销模式,于2016年登陆新三板,成为“苏州丝绸家纺第一股”。推动企业产品跨界创新。丝立方积极开发真丝画等国礼级产品,多次用于“16+1”会议等国家重大外事活动。慈云蚕丝开发出国内首款中草药抑菌蚕丝被,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文化精神为特色小镇铸魂
特色小镇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生命密码”,是文化之魂。江南古镇很多,震泽凭什么成为“中国丝绸小镇”,成为“2016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这与其世代传承的“仁义相融,匠心致远,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密不可分。
仁义相融让丝绸小镇福泽绵长。丝绸,来源于蚕和桑。蚕,是奉献的代表;桑,是家园的象征。丝绸贸易的悠久历史,涵养了震泽人“功在桑梓、重情重义”的精神气质。先人留下的银行、学校、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让人感受到震泽浓厚的“丝绸氛围”。这是老祖宗留给震泽的宝贵财富,是震泽人民的一缕乡愁,更是古镇的历史文脉。震泽人坚信:只要文脉不断,这种春蚕般的奉献精神不散,“丝绸小镇”就会永葆活力。
匠心致远让丝绸小镇重焕生机。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历史原因,江南地区的桑田锐减,蚕农们纷纷改换行当,震泽人却选择了坚守。一批“固执”的丝绸人,骨子里带着蚕丝般的韧性,努力逆势奋起,重振辉煌。“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沈福珍,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带领大家抱团取暖,坚守过冬,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允许震泽丝绸出现一件假冒伪劣的产品。全国三八红旗手、太湖雪丝绸的胡毓芳,努力创新创意,成为苏州“丝绸家纺第一股”。今天,震泽集聚了上百家丝绸企业,开发出一系列国礼级别的丝绸精品,靠的就是这份匠心致远的精神。
开放包容让丝绸小镇绽放荣光。震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开放、活跃的丝绸港口,今后所要建设的,还是一个让农民、产业、小镇都开放、活跃起来的小镇。规划建设万亩震泽蚕丝园,建立公司+基地+农民的模式,让农民成为“农业工人”,进入丝绸企业工作和创业。打造一条丝绸的全产业链和全服务链,吸引五湖四海的创意设计人才入驻,推动小镇产业迈向更广阔的世界。建设一条串联丝业公学、江丰银行等丝绸历史“活化石”的“新丝路”,逐步恢复历史风貌,推进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向世界呈现一个原汁原味的诗意江南。昔日的蚕丝古镇正重拾文化自信,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冷 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