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王玲玲
戴继华的教育“真境”
文 | 本刊记者 王玲玲
“生活稳定,离家近”,这是当年年仅18岁的戴继华高中毕业之后选择就读南通师范专科学校的主要原因,促成这个想法的是他们生产队里一位见多识广的姓曹的爷爷。尽管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没有所谓的梦想与情怀,但真正走上七尺讲台后,戴继华却由衷地爱上了这个职业。
从教27年来,南通市东方中学校长戴继华收获了全国教学实践改革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研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荣誉和头衔。成绩面前,戴继华“不羡城中艳桃李”,将“甘为溪头荠菜花”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今年,他的专著《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即将出版,这将是他的语文课堂“真境论”第一次系统化地呈现。
1990年8月,刚从南通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戴继华被教育局的一纸介绍信送到了英雄初中。这是一所乡村中学,没有围墙,只有三排红砖瓦房。长满杂草的操场上,两个破旧的篮球架彼此相望,在夕阳中颇有几分凄凉之意。当时学校没有宿舍,戴继华每天要骑自行车赶10里路往返。尽管工作量颇大,但是初涉教坛的新奇还是让他极为投入,每每备课到深夜,隔壁邻居姨妈就在屋子里喊:“教书先生,该休息了!”
彼时,戴继华还不满20周岁,尚未真正“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不过,向来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他还是想“努力让每一天都流淌出新意”。
“我学过上海的育才中学,开过茶馆儿;我学过魏书生,带领学生攀登知识树;我学过蔡澄清的‘点拨法’,学过钱梦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导读法……”在理论的滋养和实践的体验中,戴继华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最佳契合点,在不断的模仿和创新中一点一点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当然,在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自称“胆子比较大”“不是很听话”的戴继华也遭遇了不少质疑和否定。
一次在通州刘桥初级中学讲授“济南的冬天”,他打破常规教学设计,尝试了自己命名的“一步到位 一点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在课上他通过导语引导学生一下子就关注到文中第三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然后围绕这一节,用“读赏背”三个环节结构课堂,带着学生阅读、赏析了这一段,并通过分层次的方法指导学生当堂背诵。一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会背这一经典段落了,课堂效果甚佳。但是在评课的时候戴继华却遭遇了老教师的严厉批评。“他们认为用这样的方式处理,还有许多内容没有讲到”,戴继华告诉记者,这其实是一次选拔性的借班上课,将决定他是否能拿到通州区语文说课比赛的入场券。
在选择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戴继华并不是没有紧张过、犹豫过,不过,最终他还是选择“冒险”。庆幸的是,“不走寻常路”的戴继华得到了刘桥区教育督导组严汉澄老师的认可。严老师认为戴继华突破了传统语文课堂设计,很有创意,力荐其参加比赛。当然,最终戴继华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一举拿下了那一届说课比赛的第一名。
20世纪90年代初,是语文教改活跃期,教坛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语文老师。深处这一样一个时代背景中的戴继华读于漪,读宁鸿彬,读洪宗礼,读魏书生,一本《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被他翻得斑驳。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1994年7月到1997年7月,他在南京师范大学又系统学习了中文本科课程,获得本科学历。
这时候的戴继华已经是一位比较成熟的语文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可谓炉火纯青、收放自如,各种荣誉和表彰纷至沓来。戴继华非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开始了语文教学上的自我否定。
戴继华回忆:“那是和同事的一次聊天,突然就迸发出一个想法——如果不拘一格教语文会怎样?”这看似不经意间的一问,成了他否定自我,重新思考语文的触发点。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13年。那一年的秋天,戴继华在南通市名师导师团的安排下到沭阳如东中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戴继华讲授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针对这节课戴继华预设了三个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五大教学步骤。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反应来看,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课后何广余、曹津源两位德高望重的导师也对戴继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过,在私下聊天的时候,何老笑吟吟地对戴继华说:“小戴啊,我觉得这堂课啊,还是老师问得多了些,学生还不曾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到底是什么?”何老的一席话犹如一声惊雷,一下子点醒了戴继华:是啊!“预设”固然不可少,但“生成”千万不能缺,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
回归起点之后的戴继华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的课堂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内涵丰富,理性简约,充满了浓郁的语文情趣和人文关怀。
戴继华主张课堂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好课。“自然、真切、深沉、韵味”已成为他努力追求的境界。何谓“自然、真切、深沉、韵味”的境界?“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自然’即不造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过程本身,流程中师生的状态都应该是本色、清新的;‘真切’,其核心在‘真’:一是理真,就是课堂教学设计有客观、合理的学理依据,教学是基于科学的理论、前瞻的理念、客观的教情和学情的;二是事真,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初始化、原生态的,不存在预练、表演的痕迹;三是情真,师生的态度、对话的氛围,素朴而和谐,都蕴含着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深沉’,即课堂有厚度,教学内容合适而不浅薄,学习体验深刻而不肤浅,教学氛围和融而不生硬,教学对话热烈而不冷清,一切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未来发展。‘韵味’,即课堂富有艺术性,互动生成的手段更多样、过渡更巧妙、方式更精致、活动更有意趣,让听课老师久久回味,让学生恒久难忘。”戴继华向记者娓娓道来。
现在的戴继华不仅是一位语文教师还是南通市东方中学的校长。主政东方中学以来,戴继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搭建起了“两翼一体”(即青年教师发展研修中心、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研修共用体)的教师培养模式;二是开发校本课程。这两件大事分别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教师和课程。教师和课程最终的指向则是师生的成长。
目前,“两翼一体”培养模式已将东方中学95%以上的教师都涵盖了进来。戴继华坦言,学校216人的专任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81位,30岁以下37位,必须下决心培养青年教师才能带动学校发展。“两翼一体”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诞生的。
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由戴继华领衔主持的传统文化课程《唐诗宋词十八讲》今年5月即将编纂完成。从秋季学期开始,这一课程将以社团课的形式面向初一年级正式开课。届时,戴继华也将重新走上因为行政事务牵绊而久违了的课堂。
其实,当校长的这段时间,戴继华与其说是暂时离开了课堂不如说是以另一种形式走进了更广阔的课堂:教室里听学校老师上课,操场上看孩子们上体育课,带领教师编写校本课程……诚然,作为一所3000多名师生体量的初中学校校长,戴继华一线教学以及进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时间、精力会被消耗不少。但是,换种思路去想:这其实也是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去研究一门关于教育的学问。“我现在有机会就会和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孩子说话,立足师生去思考学校发展,去让我们提供的教育更加的契合规律、更加和谐。”戴继华一脸幸福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