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探究环节优导策略

2017-05-16 09:00黄小芹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探究性公式探究

黄小芹

随着新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行课堂探究环节的优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数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是教师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意识到,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职的心理人倾向,激發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探究性学习可以学到许多以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与他人协作、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决策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复杂,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较多,学生个体差异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表现各不一样,参与度不均衡。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小组合作有些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时间浪费多,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我们认为,真正的探究学习,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果过度引导而使学生缺乏自主的探究则是“假探究”。我们不能把探究学习简单理解为“学生动起来”、“教师退出来”、“问题包下来”。而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学生的探究情况予以关注,为学生的探究困惑指点迷津,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贴切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探究质量的上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我们重视:

一、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有了兴趣,不仅能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而且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作性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反,没有兴趣,强制性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有智能的灵感,就不会有创作和发现。

二、指导探究方法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相对薄弱。因此,加强探究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掌握如下探究方法:

归纳法--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小学数学中几何形体的特征多数是通过操作去探究、去发现的。

验证法--即让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的事例,探究规律,归纳规律。小学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多数是这样探究归纳出来的。

迁移法--即让学生通过类比及联想,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究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针对以上方法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验研究:

1.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提出质疑、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其变化规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就以抛硬币、摸彩球、转抽奖盘等活动形式组织教学。以猜想——实践——验证为活动主线,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在设计摸彩球游戏中,第一次学生猜球学生摸球;第二次学生摸球教师猜球;第三次在小组猜测,并做好记录,人人参与,让孩子们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学生在有趣的猜测活动中对数学事件产生了兴趣。又在实践中经历了验证过程,从而加深了对确定事件的识别。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探究、类比等方法归纳出数学结论

研究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归纳对具体实例或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蕴含在其中的共同特征,进而合理地提出有关结论、方法等方面的猜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很多定律、公式、法则等都可以通过归纳提出猜想并验证。如

“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教师先出示一个被分割成两块的长方形,叫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综合算式计算出面积。(单位:cm)

(1)生:4×6+8×6 生:(4﹢8)×6

(2)让学生说列式及解答思路。分组计算结果。

(3)观察两个算式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等式:(4﹢8)×6=4×6+8×6

(4)分组讨论: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有什么改变?

(5)尝试照样子写等式﹙2﹢3﹚×5=2×3﹢3×5 ﹙100﹢2﹚×7=100×7﹢2×7

(6)计算验证后小组汇报结果。

归纳乘法分配律:各小组能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来表示这个规律吗?学生自编公式,部分学生介绍小组内写的公式。

﹙甲﹢乙﹚×丙=甲×丙﹢乙×丙

﹙△﹢⊙﹚×α=△×α﹢⊙×α

对孩子们的发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后归纳出标准公式:

(a+b)×c=a×c+b×c,指导学生能逆顺序认识该公式。在学生巩固拓展的基础上,老师举例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验证、完善。

3.抓住新旧知识的共性实现知识的迁移

学生学习数学是掌握前人创造的经验。而这种经验需要教师设计出一定的客观形式,通过相应的旧知识作为载体,及时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引导学生依旧探新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大小的比较时,先让学生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先数数位,当数位相同时,从高位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此时抓住时机提出疑问:“小数部分的大小是不是也要先数数位呢?”部分学生不加思索回答“是”。接着出示3.5○3.50谁大呢?学生展开讨论:发现小数部分的大小直接从高位依次往下比,不必数小数的位数。通过沟通新旧知识联系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总之,探究性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也将成为数学教学中一个必须研究和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它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思维中、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和独立创新的求索过程中。它的运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也给教师带来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探究性公式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