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元+刘建福
(华侨大学园艺系,福建 厦门 361021)
摘要:《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是一门应用型为主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果蔬花采前管理、采后生理规律、贮运保鲜技术及园艺产品的经营、销售。为紧密贴合园艺产业技术,培养高质量园艺学科人才,我们及时调整学时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本科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丰富本科生理论和实践系统结合、教材与工厂紧密融合提供了合理的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49-03
《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是21世纪我国高校园艺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紧紧围绕果树、蔬菜和花卉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手里的流通路径,系统讲授果蔬花采前管理,采收技术,采后呼吸、水分、营养生理与代谢,园艺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新产品设计及产品营销等知识点,指导大学生掌握园艺产品采前、采收和采后的理论和技术。该门课程的前身是《果品贮藏学》、《蔬菜贮藏学》和《花卉贮藏学》。随着园艺一级学科的设立及社会对高校专业的高要求,以及园艺专业涵盖了果树、蔬菜和花卉三大类的学科属性,在新形势下,包含果蔬花的《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应运而生。《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是研究园艺产品再生产的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性学科。本课程集果品、蔬菜和花卉贮运学及市场营销学为一体,以园艺产品采后生理生化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研究如何延缓产品衰老、减少损耗、提高质量检测准确率、保障周年供给、增加收入为目标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园艺产品的化学成分及采后变化规律、营养成分及作用;利用商品化处理的现代技术提高果蔬花品质,延长园艺产业链;利用物理、化学或综合保鲜技术减少采后腐烂损耗;研究园艺产品的营销策略及营销手段,解决园艺产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园艺一定的园艺产业经济学基础上,采用科学手段使园艺产品在市场上畅销,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贮运技术水平,具备园艺产品加工的经营管理能力。然而,在我国新常态发展的大环境下,以及国际化办学的历史背景下,园艺专业肩负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传统的果蔬花采前管理、采后处理等农学知识逐步普及,而在大数据、互联网+、设施园艺新技术等的强烈冲击下,园艺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则向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及新革命新技术的创新模式方向转移。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使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单纯的农学知识背景向多学科夸专业综合能力方面发展,以往的《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体系显然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和国家发展的大好趋势。传统的课程讲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重叠。该课程设置了采后生理与生物技术章节,涵盖水分消耗、呼吸代谢、乙烯调节和休眠与生长内容,与园艺植物生理学、园艺学概论、植物学等课程部分章节有重合;花卉贮藏章节涵盖切花的概念、影响切花保鲜的主要因素、保鲜剂和保鲜技术及常见保鲜剂主要成份和作用等内容,与花卉学、观赏植物采后生理等课程部分内容有叠加等等。上述课程内容的重合,占用了课堂教学学时,同时重复性的内容不仅体现出针对性不强、轻重点不实的问题,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2.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是一门多学科支撑的综合性知识库,是果蔬花保鲜技术和运输、经营和销售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现有课程以果蔬花采收前、中和后管理与加工为主,对生产后如何包装、销售、营销等知识点覆盖少,尚未实现果蔬花從生产到销售,最终到消费者手里的产业链的贯通,呈现前重后轻、中间衔接不畅的问题。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严重失衡。现有课程总学时36,均为理论教学,实践课时为0,表现为本科生一方面无法从滞后于生产的教材中获取有效的理论知识点,一方面无法将理论知识点与实际工厂生产流水线直观的结合,造成学而不实,无法解决生产问题的结果。
4.教学手段单一。在传统的《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教学过程,以主讲教师为主导,课堂讲授占据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点滞后与课堂的枯燥,难以激发本科生学习热情;同时,课堂教学多以多媒体的PPT播放为主,少有互联网应用技术、板书等教学手段,不易调动本科生课堂积极性。
5.课程考核不够全面。《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考核方式采用期中和期末闭卷考试形式,结合平时成绩,其中期中考试成绩占10%,权重低,极差小,本科生应试积极性不高,因而难以体现本科生半学期学习效果;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缺少对学生掌握内容的更深入考核,以及对生产应用的案例性考察。
在此背景下,我们园艺教研室在大量参考国内外农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讲授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按照国家“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课程设置,《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主要讲授内容及现有我校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2016年5月,借助华侨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6年版)的指导意见》的良好发展机会,园艺教研室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5所国内设置园艺专业的重点农业院校专家,结合园艺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园艺产业的调整,最终研究确定了《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体系与学时分配。修订后的课程体系主要变化在于:
1.课程内容变化。本次《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体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压缩果蔬花采前、采中和采后等园艺产品销售前的知识点;将原有的绪论和第一章园艺产品的营养整合为一次课内容,强调采后技术当前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及研究方法,突出园艺产品六大营养的功能作用。(2)有机整合各章节的主次内容,课程更系统化、专业化;以果品贮藏保鲜技术为重点,蔬菜保鲜贮藏技术为辅助,大幅压缩花卉部分章节。重点突出南北方常见大宗果蔬,如南方的柑橘、香蕉、空心菜,北方的苹果、梨、大白菜等典型果蔬的贮藏保鲜。由于现有园艺专业多有开设观赏(花卉)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课程,主讲切花生理、保鲜技术与运输销售。因此,《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中花卉贮藏章节作为重复性内容,只作课堂外了解,不再单独讲授。同时,对于果蔬常见贮藏方式,压缩沟藏、堆藏、假植贮藏等生产上少用或基本不用的简易贮藏方式,增加冷库、气调贮藏、减压贮藏等园艺产品采后主流应用技术或新技术。(3)增加园艺产品经营、销售、市场开发等下游产业链知识;传统的采后生理与生物技术部分主要介绍水分、呼吸、乙烯和休眠知识点。此次调整后,删除原有呼吸代谢中的定义性概念,如有氧/无氧呼吸、呼吸系数、呼吸强度等;休眠与生长章节中的休眠、休眠类型、影响休眠的因素及调控等重复性内容。增加园艺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和成功案例分析;以果品为例,增加园艺产品从基地到批发市场或超市或专营店或其他零售端,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运输流通途径,基于果品的易腐烂、水分损失快等特性如何开展园艺产品的包装、保鲜等配套技术。此外,增加园艺企业应对危机的公共关系途径,如何建立企业声誉、争取消费者谅解、增加企业效益,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发展企业员工集思广益的功能。此外,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现代互联网平台,引入农夫果园、天天果园、褚橙等电商企业案例,学习园艺产品的经营之道,打开了学生们的眼界,丰富了学生们的视野,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2.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变化。调整前理论课36学时,调整后理论课时压缩至32学时,相比原课程减少4学时授课时间;新设12学时课外实践内容。其中,果蔬生产与加工工艺流程与果品专营超市管理与经营策略各6学时,即教学实践学时由原来的0学时调整为12学时,并将课程授课时间做了合理分配和调整,将原来的一学期连续讲授18周,每周2学时,调整为现在的讲授1-16周,每周学时不变,17-18周为课程实践周,每周一次课,每次课6学时,合计两周12学时。实践课程主要目的是要求本科生掌握园艺产品贮藏运输技术;掌握商品化处理技术,增进产品的品质,提高商品价值;掌握调查园艺产品、研究消费者需求的方法;掌握园艺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营销策略、经营环节和方式和了解园艺产品的产地、用途和运销情况。
3.教学手段的完善。传统的《园艺产品的营养物质及作用》课堂教学以ppt演示为主,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及信息科技的发展,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了本科生课堂。调整后的课堂教学以ppt展示为主线,展示定义、理论和图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配合讲授的同时,辅以板书。将思考性、推理性的知识点展示在黑板,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提醒学生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将当前工厂化生产的视频、照片等编辑处理,制作适合本科生课堂的MV格式文件,或置于网络,或在课堂上当堂播放,以强烈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补充ppt演示文字的枯燥乏味。充分利用互联网+、水果超市、云南褚橙等现代营销途径、销售模式及成功案例,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应用有机结合。并以案例带动互动式讨论,增加知识传输的有效途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待前16周课时讲授完毕,以两周的时间,师弟参观果品加工、销售的企业,以“面对面”感触的方式,体验园艺产品产业链的新技术、新方法,最终实现园艺本科生从掌握理论知识到解决实际生产的完整体系。
4.教学学时变化。原课程体系全课程36学时,其中园艺产品采前、采收与采后的课程共24学时,园艺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2学时,其余10学时内容为园艺产品的流通、营销、市场等。修订后将园艺产品采前等24学时压缩到18学时;园艺产品的质量检测2学时不变,增加园艺产品营销等内容至12学时。
5.课程考核的完善。改革后的《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平时与期末均衡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平时分值,即增加课堂讨论、课堂表现、课下作业、平时出勤的考察分,兼顾教学实践过程表现,从而使学生课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降低学生临时抱佛脚就可以考高分的错误观念和认识。
在国家“十三五”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园艺产业蓬勃发展,园艺产品贮藏运销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完善,这是大学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现象。在课程的探索与改革中,教师应保持清醒认识,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使教育能够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更新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大学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玉明,戴素明,邓子牛.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111-112.
[2]石民友,教育部,财政部.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检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3.
[3]杨贵泉.园艺技术专业(林果方向)“二周期,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实践与优化[D].新疆农业大学,2014.
[4]张菲菲,秦舒浩,王延秀,吴玉霞,杨丽婧.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6,(2):39-43.
[5]张国富.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D].南京农业大学,2009.
收稿日期:2016-11-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1101512)
作者简介:王明元(1980-),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博士,主要从事园艺学教学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