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艺萍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因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格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当前我国人格教育的现状,文章指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并根据这些现状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如丰富作者介绍中的人格教育因素,要挖掘文章的主题,实现生命对生命的感悟,要注重交流和探讨。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并结合语文知识的讲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和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人格教育;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借助的就是一篇篇佳篇美文,挖掘丰富的哲理和情感因素,并结合当下生活,启发学生感悟生命,美育就在不经意间的阅读中慢慢渗透进学生的意识深处。长此以往,对每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再是支离破碎的文字材料,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化的关注,对真善美的向往,这不正是老祖宗一直倡导的“诗书礼乐,教化人家”吗?
一、当下阅读教学突出的问题及原因
(一)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现状
众所周知,阅读是创作的再生产活动,只有读者真正介入到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体悟,文章才有了新的生命力,我们称之为“阅读体验”。这一阅读体验无形中将作者、作品和读者联系在一起,在一个无形的时空中交流转换,借此体验、感悟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传统阅读教学无形中忽略了阅读的根本,没有真正进入所阅读的文学材料,进而深入探讨这篇阅读材料的来龙去脉,更谈不上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理解文章内涵。将一篇篇有质感的美文拆分开来,学生留下的大多是知识的碎片和用语的习惯,思维受限,没有跳出语言文字的小圈子,从而导致组织教学僵硬死板,也没有给学生建立大文化的思想,静态分析的课堂氛围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费劲的,这无疑是很可怕的。尤其是相对于教学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没有图像,没有语音,没有多媒体,学生获取外来知识的重要来源就是教师的有限知识。学生认为教师的理解就是最准确的理解,最符合自己心意的理解。其实,早在自己产生想法之前,教师的讲解已经先入为主了,学生逐渐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
(二)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1.与传统的语文教学体系有关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系统的知识传授为中心,不但把文化知识做了不合理的处理,使知识体系支离破碎,而且把思想性教育与实际情况割裂开来。例如,有位語文教师在教授《王二小》时,提问学生面对王二小这种情况会作何反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我们也要像王二小一样勇于牺牲自己。”这种貌似圆满的回答似乎成了一种模式,老师都会肯定这种大而全的答案。这种现象深刻表明了教师对生命教育理解的单薄和浅显,长期的满堂灌模式也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热情,反正老师的答案才是最准确的。其实在面对生命抉择时,要有严谨的态度,对自我生命做出无悔的选择。而不是假大空的“英雄主义”。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缺乏的正是对生命价值的感悟。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教学从逐句讲解到中心思想,讲社会背景,讲段落层次,讲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等等,总之,离不开老师头头是道的讲解。高层次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在师生同一频率下对学生的思想有所启迪,情感有所熏陶,最终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
2.与考试制度有关
现在考试制度让阅读教学也很被动,因为阅读本身并不适合应试教育,但是就目前考试制度现状来说,阅读在慢慢适应着高考。教师喜欢让学生进行所谓的“题海战术”,以为多读多看就会有大收获,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所以,如果现在的我们再回首苦逼的高中生活,最先想到的就是桌子上鳞次栉比的书籍和密密麻麻的试卷,从每天一练到周周总结,从月考到期中考,再到期末考,题海战术屡试不爽。这其中最缺的就是多想。在这样的考试环境中,大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分数高就是优秀学生;而分数低了,即使其他方面表现得再好,也不会被老师称为优等生。这种近似科举的考试制度忽视了对学生完满人格的建构,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毫无益处,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相悖的,简直是浪费教学资源。
3.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
传统教育方式是把学生圈在固定的教室里,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大自然,学生缺少必要的生活积累,这样的阅读教学显然成为空中楼阁。但学生作业还经常出现“暑假最快乐的一件事”,“一件最难忘的事”诸如此类作文题目。学生难免感慨:天天在教室里,能有什么既新鲜又难忘的事?是啊,学生可选择的素材太少了,现在的孩子出了教室就是家里和辅导班,自由的时间那么少,哪里有机会经历那么多事,印象还如此深刻?只有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在自然中徜徉,他们才会有更细腻丰富的生命体验。
二、完善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丰富作者介绍中的人格教育因素
每一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风格都各不相同,要想更深刻地理解一部作品,就要做到知人论世。无数作家的坎坷的人生经历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得意要淡然,失意要坦然。比如,在讲柳永的《八声甘州》之时,除了满带情感地多读多诵外,最重的是让学生明白,大丈夫胸怀天下是大智慧的表现,但遇人生逆境切不可慷慨悲歌。人生正是因为如此波诡云谲,才让我们有奋斗的动力。只有佛家的“超然物外”境界才可让我们跳出圈子看问题,而非在俗事上徘徊苦闷。殊不知,静静地等待也是蕴蓄人生力量的一种方式,它会让人更清醒地对待自我和他人。鲁迅先生创作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对于年轻学生手无寸铁,仅凭一腔热情去搏击反对派的黑暗势力明显持反对态度,因为这些是无谓的牺牲,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传统教学大都浓墨分析所谓的战斗精神,这种接受心理缺失了文化内涵,没有对生命最起码的关注。
(二)要挖掘文章的主题,实现生命对生命的感悟
主题往往带有时代的痕迹,如果有现代思想的融入,还会有新的生命发现,这对学生人格教育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除了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爱情美景,还要启迪学生思考爱情这一永恒主题对于生命的意义。爱情意味着尊重与责任,同时也意味着患难与共。并进而使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在自己的生命世界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这一问题,从而使生命更具有蓬勃的活力和丰富的意蕴。
在欣赏苏东坡的《定风波》时,要使学生明白,苏东坡是一个有很强思乡情结的人,故土的山水田园让他魂牵梦萦。一生身不由己地四处飘零,最终也未能回到扎根之地。在如此漂泊的境遇之下,他仍泰然处之,依靠强大的自身能量去战胜种种艰难。正如他在《定风波》中借柔奴之口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悲欢离合都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是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要注重交流和探讨
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使课堂处于活泼开放的动态平衡之中,这样更容易完成对生命的理解。例如,讲《鸿门宴》时,老师让学生对项羽是否可以被称为英雄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讨论,有人说是逞匹夫之勇,有人说他刚愎自用,也有学生从生命的高度说明项羽在刘邦面前永远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不愿以逃跑来换取宝贵的生命。经过讨论,项羽形象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彰显,每个学生都受到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又如讲到陶渊明时,不能只学习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情怀,更应让学生了解他为何“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隐身于山间的原因。他怀才不遇也好,遇君不淑也罢,如果人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间,那我们的国家该依靠怎样的人才来发展呢?应该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是陶渊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而对选择原因进行探讨的过程,正是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人格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