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追求。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是保证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目前大力减负的要求下,历史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就更为重要、迫切。正如中华饮食烹饪讲究“五味调和百味香”一样,要把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做到位、有实效,也需要用“五味”进行“调和”。
一要有“趣味”。历史教学,根本在学生的学,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带着兴趣学,就能把心思和精力用于学习,就有可能把潜能和学习劲头调至最佳状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幻灯、多媒体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二要有“本味”。要追求课堂本味,教师首先要用好历史教材。历史教材里丰富的文字、图片是我们确定教法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模本。我们只有用好、用足教材,才能够对教材进行深刻思考和再创造,才能对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心中有数。其次,课堂不在于“华丽、热闹”,而在要追求实实在在的、有效的课堂。有些历史课堂,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某些新理念,使出十八般武艺,把历史课上成了一个“大杂烩”,课堂的历史味儿荡然无存。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停留在课堂表面的热闹上,而是要通过学生的充分展示、及时检测反馈,积极调整教学方法,确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三要有“土味”。历史教学在保持“共性”的前提下,还应强调“个性”和文化内涵。校本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带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教材无疑又是最接“地氣”,最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普及乡土文化,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了解家乡的人文地貌、物产风情、历史现实等,并逐渐把这种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最终融入血液中去,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达到弘扬保护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的目的,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四要有“甜味”。所谓“甜味”就是在历史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甜头,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快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学习上取得一定成功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五要有“品位”。所谓教学品位,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的格调有高雅与低俗之分。有品位的课堂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优秀的品质,必然格调高雅,彰显个性,散发灵气,充满魅力,能够启发智慧,激发情感,让人回味。我不赞同一些老师为了体现自己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戏说”历史,道听途说,把课堂变成了“野史会”“故事会”,甚至颠倒、扭曲历史,这样只会误人子弟。我也不赞同有些历史课堂,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用“段子”博取学生的眼球。“段子式”课堂不能仅仅说段子,其实它对教师素养以及教师知识传授能力要求很高,如果不能给学生传授高质量、高品位的讲解和观点,“段子式”课堂不如没有。过多地依靠“段子”来维持课堂的魅力,这就像给运动员注入“兴奋剂”一样,效果肯定是短暂的。以我之见,历史课堂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强调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准确的讲述,少讲自我主观的玩味。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有丰富的内涵,由于涉及学生的认知、精神、情感的发展与完善,还应该有更好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