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琳娜 吴克威
摘要:地方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核心价值观主流教育的影响下,愈来愈凸显出高校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加之地方高校也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转型,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地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特征,在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三个主要层面共同构筑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新型模式。
关键词:实践取向 地方高校 核心价值观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2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高校、社会、学生个人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一、地方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解析
核心价值观最初为企业用词,英文翻译为“core value”,意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须信奉的信条”。[1]现在的核心价值观一词逐渐被引入国家政治层面与教育领域,通俗来讲,我们将核心价值观一般界定为:“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
地方高校核心价值观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和人才培养进程中所折射出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道德取向等潜在的东西,体现一所高校的办学方向与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诉求,尤其对高师院校来讲,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着力点,同时也是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与提升青年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征
(一)方向性
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人员共同信奉的价值准则,也是高校办学的价值诉求,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对组织的运作状态和个人的思维方式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带有方向性的导引作用,指引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指明了方向。
(二)教育性
高校自身办学不仅是为学校自身发展,也是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并不局限于一般而言的普通标准式教育,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展现思维方式与习惯时带有柔性化色彩的教育。
(三)实践性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时刻关注时代变革的教育,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需要关注学校实践发展的现状,与此同时,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理论范畴内的教育,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去加以运用乃至升华。
三、地方高校建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举措
(一)构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模式
高校在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同时需要确立起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的理念,需要始终将“立信、立人、立业”三大主题置于教育模式建构重要位置。
1. 开展修身诚信的“立信”教育
开展此类教育主要适用于大学一年级阶段学生,主要利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一学生进行以“立信”为主题的修身教育,大学一年级阶段是大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分水岭。为此,我们将价值教育与制度教育结合起来,注重该阶段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适应大学生活节奏与环境,使大学生在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接受熏陶与洗礼,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以积极乐观、自信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个挑战。
2. 实施理想信念的“立人”教育
大学二年级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鼓舞大学生努力拼搏,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所以,该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以科学的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使其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心理预测。
3. 开展报国创业的“立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一度出现创业潮,高校借此机会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开展立业教育,该阶段是大学生活的尾声期。毕业在即,学生面临着社会角色进一步转换的压力,能否帮助他们做好走向新的社会生活的准备,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所以,该阶段的教育是把握改革与创新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培养勇于创新的学习和实践勇气,并走在时代的前列。将“立业”教育作为价值教育、能力教育、制度教育的结合点。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好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估,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连接在一起,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择业、就业、创业观,科学地作出“立业”定位。
(二)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模式
实践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系统中的枢纽工程,而实践育人模式又是当代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节点性工程,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实践育人的每一个环节,确立起以第一课堂为主战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协同作战的“三”课堂互促模式。做到“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育人平台,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
1. 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以第一课堂教学为重点,将核心价值教育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并在实践取向下丰富更新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双向互动来深化核心价值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在学术科技文化形成、素质拓展和实践育人中承载着教育发展的重要地位。高校需倡导以科技文化为中心、凸显人文精神,以科学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校园文化。打造不同层面的学术文化品牌活动,主办特色鲜明的“三节五赛”活动,即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三节”活动和“红烛杯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大赛”“学科知识竞赛”“广告设计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五大赛”,推动各类学生组织社团形成富有自身特色、具有廣泛影响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3. 开展社会服务,砥砺学生道德品行
第三课堂是第一、二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连接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体验社会生活的平台。为此,高校需将第三课堂视为将实践内化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促进师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服务社会,体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课程设计上,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注重专业性服务与普适性服务相结合,品牌活动的打造与自发性团队活动相结合,集体参与与个人参与相结合,发动志愿者与服务志愿者相结合。通过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灾难贫困,尽己所能服务社会。
(三)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模式
1. 培育大学内在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动机
高校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时,需关注大学功能内在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动机,重点关注现代大学每一个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为此,高校需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中强调学生在大学教学共同体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坚持循循善诱,而不采取以往习惯运用的简单灌输,尊重是最有效的沟通,是社会公平正义最为朴素的基点,是形成主动接受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同理,我们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领域,挖掘并运用各领域的文化内涵,从中发掘并倡导核心价值在相应领域的研究文化、服务文化、传承文化中的地位,在各个层面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动机制
学者高巍翔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构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机制,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3]。首先,大学生本身需接受实践锻炼。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为社会做贡献,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次,高校需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三下乡”“实习支教”和社会考察等实践教育活动,有目的地拓展实践领域,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正如学者蒋永穆指出高校“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4]。最后,社会上可成立各种类型的爱心协会,让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和社会服务过程深化认识、升华自己的思想,磨炼意志,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
3. 构建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
高校构建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重在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将过去的以管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化为生活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完善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保安、校园环境等各种形式的服务,建构服务型的学生管理模式,并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项服务,在服务中渗透教育,在优良的服务过程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使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中。在这一服务型的学生管理模式下,高校需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加大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指导的重视力度,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日常生活教育的浓厚氛围,把日常生活教育活动系列化、经常化、责任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真正地建构一套实践视域下的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模式,以促进高校、学生、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永中,金才兵.英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词汇手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2]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16.
[3]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13.
[4]蒋永穆,朱亦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7):149.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