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调查研究1

2017-05-15 02:00:05张明军高宇飞徐金玲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平均分体质问卷

张明军,高宇飞,徐金玲

近20多年以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超重/肥胖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超重/肥胖相关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及其对健康的危害也将延续到成年,容易导致相关的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提早发生[1-4].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体育锻炼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众多要素,就个人而言,儿童青少年是否具备一定水平的体质健康知识和技能,能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整体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本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就读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就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开展调查研究,尝试性揭示年龄、居住地、父母职业、家庭月收入情况、居住情况和籍贯与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背景的超重/肥胖青少年在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上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以便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和方案,实施分类教育,提高超重/肥胖青少年健康教育质量,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问卷的制作

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挑选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和管理的行政部门负责人、中小学高级职称体育教师、高校体质健康研究专家共10人,经过三轮意见征询,筛选出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问卷的项目,由10个项目构成,主要包括三个维度,既超重/肥胖知识(项目1、2、3),营养健康知识(项目4、5),运动减重知识(项目6、7、8、9、10).

项目选择正确得1分,选择错误或者未选择得零分.得分以百分制计分,总分反映超重/肥胖青少年对超重/肥胖、营养健康和运动减重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设置三个等级,良好(得分>80分),中等(40-80分),差(得分<40分).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参考《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5],依据13-18周岁各年龄段BMI指标,挑选超重/肥胖青少年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选择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9所学校作为调查学校,目标学校均具备以下特征:①完全制中学,包含初一至高三年级.②非重点中学.③非民办农民工中学.④非贵族学校.⑤同时面向本地户籍和外来学生招生.

在每所目标学校初一至高三年级中,各选择1个自然班,共6各自然班,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班均需要符合以下标准:①非重点班.②非艺术、体育班等特长班③本地户籍学生和外来学生比例均不低于10%.④9所学校高三班级中,文科班和理科班分别为4个和5个.

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包括以下2部分:(1)一般情况问卷,(2)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测试问卷,制作成为一份问卷.均在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监督下在教室内完成.共发放问卷2 711份,回收2 655份,剔除无法统计的废卷,共获得有效问卷2602份.

1.5 伦理和质量控制

从伦理学和关爱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角度出发,开展调查的班级所有学生均完成问卷的填写,最终以不同年龄段学生的BMI为依据,遴选出超重/肥胖青少年的合格问卷,进行分析、研究.

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监督学生在教室中填写问卷,问卷中涉及家庭及父母信息的内容,已经提前一周要求学生询问家长.禁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信息,保证学生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减少信息的偏倚.

1.6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得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组别学生认知得分之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组间认知得分的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和非常显著性差异分别取P<0.05、P<0.01.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口学特征

共回收2602名学生的合格问卷,依据《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中不同年龄段的超重/肥胖BMI标准,共遴选出287名超重/肥胖青少年,作为实际研究对象,超重/肥胖青少年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百分比为11.03%.

本研究探讨了一些影响肥胖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按照居住地划分,超重/肥胖青少年居住在城市、乡镇和农村的比例分别为35.9%、30.3%和33.8%;家庭收入3 000元以下、3 000~5 000元和5 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7.4%、8.7%和73.9%;与父母同住或留守状态的比例为71.4%、28.6%;籍贯为广东和非广东的比例为70%和30%.

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维度影响因素,大量的相关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周细琴[6]对120名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肥胖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逻辑矛盾,即食物沙漠、女性就业、重智主义、屏幕时代以及消费社会是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五大陷阱,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性建议.陶行[7]等研究了留守儿童、随迁儿童和城市儿童营养状况,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砀山县和萧县9~13岁留守、随迁和城市儿童共1 936人(男生1 069人,女生867人)的调查,发现城市儿童超重和肥胖比例高于随迁和留守儿童.杨万龄[8]等调查了上海市普陀区、杨浦区和南汇区中小学1 330名儿童青少年,年龄为6~17岁,其中男性625名,女生705名.结果表明:年龄、出生体重、父母亲BMI、上学采用的交通工具、家附近有无健身设施或场地、进食量、家庭月收入与超重、肥胖相关.

2.2 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

2.2.1 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总体状况

针对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调查显示,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问卷中三个维度得分水平分化情况比较明显,超重/肥胖的概念、青少年超重/肥胖与健康关系选项的正确率达到100%;身体质量指数(BMI)的概念、体脂率(体脂百分数)的概念、食物所含的热量选项的正确率偏低,仅仅分别为:31.3%、55.7%和17.4%.

超重/肥胖青少年运动与肥胖知识水平比较高,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超重/肥胖关系选项正确率达到100%;体育锻炼形式、强度、时间、频率等运动处方因素选项正确率分别达到71.5%、88.3%、90.3%和87.4%.

统计每名超重/肥胖青少年的问卷得分,287名调查对象的平均得分为72.91±0.87,其中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达到良好、中等和差的比例分别为32.0%、65.5%和2.5%,见表1.

表1 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

2.2.2 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分类情况

2.2.2.1 初中、高中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差异情况

与初中年级超重/肥胖青少年相比,高中年级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三个维度,既超重/肥胖知识、营养健康知识和运动减重知识水平平均分均显著增高,得分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高中年级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知识、营养健康知识和运动减重知识平均分较初中年级分别高19.8%、24.5%和9.3%,见表2.

表2 不同年级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情况

受教育程度是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高低的的重要影响因素.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家庭、学校和社会均是供给主体,均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教育主体责任.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庭和社会忽视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弱化现象比较突出,成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助推因素[9,10].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及其带来的恶果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有效地遏制了忽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错误,并在全社会掀起了开展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热潮.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中必须责无旁贷地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引领社会、教育家庭加入到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活动中来.

2.2.2.2 不同居住地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差异情况

与居住地在农村的相比,居住在城市和乡镇的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知识和营养健康知识平均分均显著增高,得分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城市和乡镇的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知识得分比农村的分别高10.1%、12.8%,营养健康知识得分分别高15.8%和16.9%,见表3.

不同居住地的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在运动减重知识维度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不同居住地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分类情况

现阶段我国城市、乡镇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比较显著,教育、体育等资源均等化程度较差,青少年在文化知识和运动条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11,12].本研究中超重/肥胖知识和营养健康知识就反映出了这种特征,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运动减重知识的掌握却没有体现出城乡差距.分析原因,与城市相比,可能我国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开展情况反而比较良好.与城市学生校内和放学后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同,相对宽裕的户外活动时间和宽松的课外作业要求使得农村青少年有机会从事体育活动,相关的运动减重知识掌握程度也得以提高,弥补了城乡之间的差异.

2.2.2.3 不同父母职业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差异情况

与务工、其它职业相比,国家工作人员、自由职业者家庭的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知识和营养健康知识平均分均显著增高,得分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其中国家工作人员家庭的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知识和营养健康知识得分比务工家庭的分别高10.1%、12.8%,见表4.

不同父母职业的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在运动减重知识维度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4 不同父母职业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分类情况

2.2.2.4 不同收入家庭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差异情况

与月收入3000元以下家庭相比,月收入3000-5000元、5000元以上家庭的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知识和营养健康知识平均分均显著增高,得分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其中5000元以上家庭的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知识和营养健康知识得分比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分别高10.1%、12.8%,见表5.

不同收入家庭的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在运动减重知识维度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5 不同月收入家庭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分类情况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帮助青少年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重要教育形式和有效手段.本研究中父母工作性质为务工、月收入3000元以下家庭的子女超重/肥胖知识和营养健康知识水平较低,主要原因可能与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有关,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这些父母仅仅能够从事简单劳动,经济收入偏低,缺乏实施有质量的家庭教育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

2.2.2.5 不同居住情况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差异情况

与留守儿童相比,与父母同住的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的三个维度平均分均显著增高,得分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与父母同住的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知识、营养健康知识和运动减重知识的平均分分别比留守儿童增加20.2%、12.1%和11.9%,见表6.

表6 不同居住情况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情况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焦点问题,父母陪伴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与其它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一样,本研究中的留守儿童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的三个维度都比正常儿童存在显著差距.

2.2.2.6 不同籍贯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差异情况

广东省籍与非广东省籍的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的三个维度平均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7.

表7 不同籍贯超重/肥胖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水平情况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珠三角地区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百分比为11.03%.

3.1.2 调查对象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的平均得分达到良好水平.

3.1.3 高中年级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三个维度知识水平平均分均最高.

3.1.4 居住地在农村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知识和营养健康知识平均分最低.

3.1.5 务工和低月收入家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知识和营养健康知识平均分最低.

3.1.6 留守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运动知识平均分最低.

3.1.7 不同居住地、不同父母职业、不同收入家庭和不同籍贯家庭的儿童青少年均掌握了相同水平运动减重知识.

3.2 建议

3.2.1 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体质健康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

3.2.2 学校继续加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力度,维护体育教学秩序,提高体育教育的社会认知度,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3.2.3 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水平.

3.2.3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待遇,为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平等,改善务工人员子女体质健康水平.

3.2.4 发挥体育在不同背景家庭中认知和普及程度较高的优势,促进全社会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徐伟,刘红,吴小娟,等.江苏省淮安地区儿童青少年肥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4):383-385.

[2]马颖,林穗方,蒋琳,等.广东三城市青少年睡眠时间运动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7(3):338-340+344.

[3]徐焰,徐荥,蒲毕文.广东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J].体育学刊,2015(4):95-98.

[4]张明军.HOMA在中文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评述[J].惠州学院学报,2014,34(6):101-1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M].北京: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

[6]周细琴.现代化进程中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社会因素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3):10-15.

[7]陶行,尹小俭.留守儿童、随迁儿童和城市儿童营养状况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36(5):112-120.

[8]杨万龄,罗盈怡,王晓明.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8):958.

[9]周细琴.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问题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2):35-39.

[10]秦怡玲,熊丰,赵勇,等.重庆市城市农村儿童肥胖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8):827-832.

[11]周细琴.现代化进程中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社会因素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3):10-15.

[12]吴俊.惠州农村留守儿童体质检测问题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5,35(3):92-98.

猜你喜欢
平均分体质问卷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38
中医“体质”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0:28
中医“体质”回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20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平均分一半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