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垂直关系在几何综合题中的几种运用

2017-05-15 09:38陈艳胜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过点直角重合

陈艳胜

几何综合题的思路获取往往靠的是基本图形、模型图形的积累,应用垂直关系进行计算、证明在中考试题中广泛存在。近些年,一些省市中考的几何压轴题中经常出现图形变换中叠加垂直关系,求解时注意发现、构造应用一些垂直关系模型,往往能快速打开解题思路。因此,善于帮助学生归纳几何的一些基本图形、构造相应数学模型是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这一类的问题,从中寻找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模型一:一个直角的顶点在一条直线上,直角绕该顶点旋转

示例1(2016龙岩第24题)如图(1)矩形ABCD中,AB=2,BC=5,BP=1,∠MPN=90°将∠MPN绕点P从PB处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PM交AB(或AD)于点E,PN交边AD(或CD)于点F,当PN旋转至PC处时,∠MPN的;旋转随即停止

(1)特殊情形:如图(2),发现当PM过点A时,PN也恰好过点D,此时,△ABP △PCD(填:“≌”或“~”)

(2)类比探究:如图(3)在旋转过程中,的值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设AE=t,△EPF面积为S,试确定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当S=4.2时,求所对应的t的值。

分析:这道题可分解出的基本图形是:Rt∠MPN绕在一条直线BC上的顶点P旋转,在这种两直角边在直线BC同侧的模型图中始终存在∠BPE+∠CPN=90°。利用这一关系来得到两个三角形的全等或相似,从而解决问题。

处理办法:

(1)根据矩形的性质找出∠B=∠C

=90°,再通过角的计算得出∠BAP=∠CPD,由此即可得出△ABP∽△PCD;

(2)过点F作FH⊥PC于点H,根据矩形的性质以及角的计算找出∠B=∠FHP=90°、∠BEP=∠HPE,由此即可得出△BEP∽△HPE,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找出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结论;

(3)分点E在AB和AD上两种情况考虑,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找出各边的长度,再利用分割图形求面积法找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令S=4.2求出t值,此题得解.

模型二:兩个直角顶点重合,把其中一个直角绕顶点旋转

示例2(2016漳州第25题)现有正方形ABCD和一个以O为直角顶点的三角板,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两直角边所在直线分别与直线BC,CD交于点M,N。

(1)如图1,若点O与点A重合,则OM与ON的数量关系是 ;

(2)如图2,若点O在正方形的中心(即两对角线的交点),则(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若点O在正方形的内部(含边界),当OM=ON时,请探究点O在移动过程中可形成什么图形?

(4)如图4是点O在正方形外部的一种情况。当OM=ON时,请你就“点O的位置在各种情况下(含外部)移动所形成的图形”提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不必说理)

分析:这道题图1可分解出的基本图形是:Rt∠MON绕Rt∠BAD旋转,其中顶点O与A重合,在这种模型图中始终存在∠BAM=∠DAN。利用这一关系来得到两个三角形的全等或相似,从而解决问题。

处理办法:(1)再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出:AB=AD,∠ABM=∠ADN=90°,从而△ABM≌△ADN,得出OM=ON;

(2)对于第(2)(3)(4)小题都可以过点O分别作BC、CD的垂线,从而构造出图1模型,利用第(1)小题的方法来解题。

模型三:两个直角相对,两直角边分别相交

对上面示例2的图形(1)(2),如下图,还可以看成Rt∠MON与Rt∠BCD两直角边分别相交于点M、点N。这类模型可看成Rt∠MON与Rt∠BCD是以线段MN为直径的圆的圆周角,即O、M、C、N四点共圆,从而画以线段MN为直径的辅助圆,则∠OCM=∠ANM=∠OCN=∠OMN=45°,所以弦OM与弦ON相等;

对于第(2)(3)小题同样得出O、M、C、N四点共圆,从而逆向思维:从弦OM与弦ON相等得到弧OM与弧ON相等,所以它们所对的∠OCM=∠OCN=45°,最后确定点O在直线AC上移动。

模型四: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的顶点重合,把锐角绕顶点在直角内旋转

示例3 已知:△ABC和△DE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与∠D分别为直角,把点E与点A重合,让∠E在∠A内部再将△DEF绕点A旋转一定角度后,边DE与边EF截△ABC斜边BC,交点分别为M、N,截得三条线段BM、MN、CN,探索MN 2 与BM2 、CN 2有什么关系?

分析:这道题可分解出的基本图形是:∠BAM+∠CAN=45°。利用这一关系来得到两个三角形的全等或相似,从而解决问题。

处理办法:把△ABM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ACP,使AB与AC重合,连接PN,则∠ACN+∠ACP=∠ACN +∠B=45°+45°=90°,重新构造Rt△CPN,其中CP=BM、PN=MN,此时利用勾股定理得:MN 2 =BM2 +CN 2

因此,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善于发现、总结某些特殊的模型,再应用这种模型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学生解题策略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树立学生对中考几何综合题破解信心的一种重要方法。

猜你喜欢
过点直角重合
缘起“一线三直角”
一个圆锥曲线性质的推广
多少个直角
化归矩形证直角
初识“一线三直角”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考虑暂态稳定优化的自适应重合闸方法
220kV线路重合闸运行分析
数学(二)
表针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