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或转型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持续增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课堂学习的增值,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呢?一是强化内需驱动,增加动力值;二是习得思维方式,增加方法值;三是关注学习历程,增加知能值;四是聚焦核心素养,增加意义值。
【关键词】动力值;方法值;知能值;意义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20-03
【作者简介】张忠艳,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绿地商务城分校(江苏徐州,221003)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或转型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断增值。那么,课堂学习包括哪些“值”呢?一是动力值,即学生想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三是知能值,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或受用的。
众所周知,“教是为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课堂学习的增值,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
一、强化内需驱动,增加动力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实践中,倘若教师能够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从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外在环境,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的起点。为此,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需要教师具备洞察与前瞻学情的能力,也需要具备分解与整合课标的能力,“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他们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只有找到了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教师才有可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设计出适切的学习过程,从而展开符合学情的教学,学生也才会在这样的课堂里生长。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任焱老师执教苏教版四上《珍珠鸟》一文时运用了“前置性学习单”,课堂呈现出来的最大亮点就是实现了由关注“教”向关注“学”、由“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的转变。
前置性学习单共三部分:一是回顾课文内容。(课文写了 ,从中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二是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仔细观察、揣摩小珍珠鸟的一举一动,从中发现珍珠鸟对作者态度的变化,以时间顺序和珍珠鸟对作者的态度为线索完成箭条图。)三是质疑。(你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或是最想弄明白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其中第二和第三部分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2.激发内需,每一个学生都是主角。
一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地“动”起来,都能找到自我的存在,都能成为学习的主角,都会获得不同层次的生长。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被调动起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就有可能把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功感持续下去。
还以此课为例,其第二课时探究的主线就是解决前置性学习单上学生提出的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课前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炼,归纳为三个主问题,并出示在大屏幕上。
(1)小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梁馨月、田天佑、贾俊赫等19位同学
(2)为什么珍珠鸟会逐步信赖“我”?
——张博冉、沈子晨、任思雅等15位同学
(3)“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魏秋羽、殷雪纯、费家乐等8位同学
相信大家最大的触动和震撼就是任焱老师把提问者的名字附在问题后面,这既是对提问者的认可和鼓励,也是对他人的启发与激励。不难想象,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提出的问题呈现在大屏幕上时,这节课他将会有怎样的学习劲头和出彩表现。
二、习得思维方式,增加方法值
美国作家David Wallace在2005年美国凯尼恩学院毕业典礼演讲时说:“教育的本质是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去思考,让我们掌控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可见,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习得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拥有伴随终身的思想习气。教师除了要着力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生态之外,还要教给学生适切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引领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真正达到“学会”和“会学”。
苏教版五上的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的部分章节改写而成,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一是人物语言极富个性,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语言明快洗练,寥寥数笔便神形毕现。教学此文时,教师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贯穿课堂内外,即把相对或相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比较着阅读。
环节一:同一故事,不同人物对比。
师:请你运用比较阅读法,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找出描写林冲、洪教头动作的词句,思考各自有什么特点。
“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貌”,学生通过比较人物的语言,品味了洪教头的“俗”与林冲的“雅”;通过人物性格的比较,认识了洪教头的骄横无礼与林冲的谦逊忍让;通过情节前后的比较,发现了洪教头初见林冲时的傲慢与被打败后的羞惭。
环节二:同一人物,不同故事对比。
师:林冲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重要的人物之一,有著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鲜活、独特的个性特征。关于他的故事很多,谁来说一说?
生:我来说说“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和“林教头刺配沧州道”的故事。
…………
师:大家对比一下不同故事中的同一人物,你发现林冲有哪些变化?
生:从忍到不能再忍,从懦弱到坚强。
生:从屈辱到反抗。
从一篇文章到整本书的跨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经典课文特别是名著的章节选文,教师须引导学生把人物放到整本书的故事情节中去观照,这样就打通了课内课外的连接,拓宽了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力。
环节三:类似事件,不同人物对比。
师:同样是打,不仅有“林冲棒打洪教头”,还有“武松醉打蒋门神”,两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PPT出示:武松迎上去,举起两个拳头在蒋门神面前晃了晃,忽然转身就走。蒋门神大怒,正要追赶,没料到武松转过身来飞起左脚,踢中蒋门神的小腹,疼得蒋门神蹲下去,紧接着武松的右脚又起,踢在对方额角,蒋门神往后便倒。
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和比较中,突破了单一、静态的思维模式,发现《林冲棒打洪教头》用大量的文字描写配角洪教头以反衬主人公林冲的谦逊忍让,采用的是“辅(洪教头)密主(林冲)疏”的写法,即反衬;而《武松醉打蒋门神》则采用常规的“主密辅疏”的写法,把更多的镜头留给了主人公武松。
三、关注学习历程,增加知能值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个体,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搭建课堂教学结构,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内化与经历,帮助和鼓励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通过描写云、雨、风、水四种景物的动态变化,为人们呈现了一幅瞬息万变的西湖疾雨图。作者苏轼主张“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此诗的许多精妙之处恰恰印证了这种写作手法。如何抓住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生长点深化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理解呢?
任务一:为画命名,初步感受景物变化。
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用他那“兔起鹘落”的快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就像是摄像师用镜头做了全方位的扫描,云雨风水,天上地下;一句一景,瞬息变幻。如果一个场景是一幅画,你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画面?请你分别给它们起个好听的名字。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的方式,理清了诗的脉络:雨前乌云遮山,雨中跳珠入船,雨止风吹云散,雨后水天一色。
任务二:入情入境,推敲品鉴神来之笔。
师:苏轼善于捕捉景物的特色,极尽变化转折之能,把这一场转瞬即逝的骤雨写得惟妙惟肖、情趣盎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妙不可言。你从哪些关键词句中能够感受到苏轼的神来之笔?请做简单批注并在小组交流。
教师与学生一起咀嚼诗人语言、构思的精妙之处,如“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形象,“未”“乱”“忽”表达的迅捷,“白雨”和“黑云”的映衬,“水如天”和“卷地风”的对照……学生沉浸在这诗的意境里,也沉醉在诗人用字、用词的秘妙之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享受。
任务三:走近苏轼,悟诗情明诗理。
师:苏轼倡导诗画创作应力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首小诗笔势腾挪,含而不露,作者把大自然的晴雨变幻与政治风云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的这场疾风骤雨,还仅仅指向自然界吗?你能感受到蘇轼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情怀?
对于名家名篇的学习,其更重要的意义是把这篇作品当作一座桥梁,引领学生走近这个作家,爱上他的作品。教师适时补充苏轼的经历、诗的创作背景及其豪放派的代表诗作,学生对苏轼的认识就不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是趋于立体和丰满。
从知识到人文,从内容到形式,再从能力到素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历程中拾级而上,知能值的增加与学习过程如水乳相融。
四、聚焦核心素养,增加意义值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我们用核心素养去衡量一个人时,我们的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育人观就会发生改变。
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必须要厘清的是: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如何挖掘学科的本质魅力,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长远。
我们不妨来看一节美国的历史课。课堂上老师播放一部事先经过剪辑的纪录片《德国史》,主线是1945年“二战”结束至1989年“柏林墙”倒塌期间发生在德国或与德国有关的重要事件。授课教师发给学生三张记录纸,也就是这节课的学案:
第一张纸让学生开放性地记录电影中的事件及主要信息;
第二张纸让学生以时间轴为序整理这些关键事件,理清其中的逻辑与线索,包括美国、英国等国的对德主张及政策的发展;
第三张纸列出若干政治家的演讲词,在每段演讲词后都标有教师提问:这是谁的演讲?什么时候发表的?他为什么这样说?这一演讲的意义或标志是什么……
整节课,没有教师的娓娓道来,没有师生之间的追问与对话,有的只是学生默默地观看、记录、整理和师生间或的讨论。但这种课堂教学样态却给我们以深深的震撼。教师唯有对完成学习目标必需的“台阶”进行精心的预设,有意义学习才有可能真实发生,学生的学科素养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为此,每一位教师都应重建课堂的教学价值观,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增值,最终形成良好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