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可谓是每个季节、每个时候都有美味供人类品尝。春笋尝过,荠菜食过,待枝头的香椿芽都老了,季节也就走向了春深,这时该尝尝新上市的莴苣了。
别看现在莴苣平平常常,随处可见,但在古代它可是“稀罕物儿”。莴苣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大约在五世纪传入中国。根据宋代的记载:莴苣由莴国(即阿富汗)传入隋朝,隋朝人求得菜种后重金酬谢,故莴苣又名“千金菜”。相传五代时,有个落魄的人来到寺庙,偷食和尚卓奄种的莴苣,卓奄得知后并没有生气,反倒又送给他许多。这个人感激涕零,许愿日后发达建一座寺庙回报。此后许多年,偷莴苣的人做了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不违诺言,找到卓奄和尚,果然修建了一处“普安道院”相赠,以谢当年送菜的恩情。如今看似寻常蔬菜,可想当年价值不菲。宋代以后,莴苣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南宋诗人洪咨夔诗云:“可是家贫风物晚,郎当莴笋斗春盘。”可见一斑。
家乡人基本上每家每户都种上一小片地的莴苣。家乡人通常把莴苣叫做莴笋,这是因为莴苣外形有点类似竹笋,两者茎部都有一圈圈的旋纹。桃红柳绿的春天,是莴苣上市的时节。清晨,乡人们从菜园里拔出莴苣,抖去上面的泥土,放到铺有干稻草的三轮车上,踏车到集市上卖。停下车刚吆喝上几声,主妇的目光随即被叶尖修长、清白可人的莴苣吸引过来。挑选上一两根,削去莴苣的外皮,将隐露着丝丝植物纤维的莴苣炒菜烧汤,那色泽碧绿的莴苣立马为餐桌增色不少。莴苣漂亮,通体莹碧似玉,清秀如水乡妹子,那样健康壮硕地立在园子里,看着就让人喜欢。难怪陆游写下“黄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盘四月时”这样的诗句呢。黄瓜、莴苣切成片,码点细盐,直接装盘,浇上香油、醋,其鲜、嫩、脆、碧,吃一口,酥脆,清香,又爽口又开胃,呵呵,太馋人啦!
我国地域辽阔,莴苣的品种也十分多样,但依主要性状不同, 可分为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两大类。叶用莴苣又名生菜,叶片甚大,生食或熟食均宜;茎用莴苣又称莴笋, 其茎肥大如笋, 肉质细嫩,耐寒性较叶用莴苣强, 生于我国南方者可露地越冬。茎用莴苣的老叶作饲料,嫩叶亦可为蔬。无论茎用莴苣还是叶用莴苣,均具浓郁香气, 自古被视为蔬菜中的佳品,历代文人如杜甫、陆游、杨万里等皆有诗咏之。莴苣在我国栽培极为普遍,《本草衍义》谓其“四方皆有”。暮春初夏,正是食莴苣的时节。《学圃余蔬》记载了古人爱食莴苣的情形,书中写道:“ 莴苣绝盛于京口, 咸食脆美, 即旋摘烹之亦佳。”
莴苣不仅是一种美味的蔬菜,也是一种优良的保健食品,更是一味良药。据现代营养学家分析,莴苣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与维生素,其所含维生素E,能促进人体细胞分裂,延缓人体细胞的衰老,是人类抗老食品之一。莴苣的茎叶含有维生素、尼克酸、胡萝卜素、蛋白质、铁、钾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营养物质。莴苣的茎叶、种子均可入药,《日用本草》中说“利五脏,补筋骨,开膈热,通经脉,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滇南本草》中说“治冷积虫积,痰火凝结,气滞不通。”《纲目》中说“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医林纂要》中说“泻心,去热,解燔炙火毒。”莴苣中钾含量丰富而少钠,可降低人体血压,非常适合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食用;莴苣中的尼克酸可激活人体胰岛素的生成,是糖尿病人非常理想的美食。此外,莴苣还具有减缓肾炎水肿症状、镇静安眠的神奇功效。春季吃莴苣还能够增加胆汁分泌,刺激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可大大增进食欲。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莴苣性凉,因此脾胃虚寒、腹泻溏便者不宜食用。菌痢患者不宜吃生萵苣,因为一是其性凉,二是容易被细菌污染,食后可加重病情。就女性而言,月经期间宜进食平性及温补类食物,寒凉之品则属不宜,此时尤其是寒性痛经者不宜进食莴苣,更不可生食。俗话说,产前宜凉,产后宜热。《四声本草》亦言:“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故妇女产后不宜食生莴苣,或多食莴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