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敏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妇产科,辽宁 阜新 123000)
超声联合宫腔镜在内突型壁间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
张玉敏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妇产科,辽宁 阜新 123000)
目的 研究宫腔镜联合超声运用于内突型壁间的子宫肌瘤效果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内突型壁间的子宫肌瘤86例患者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设对照组(37例)和研究组(49例),前者行开腹切除术,后者行超声联合宫腔镜手术,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子宫肌层的愈合及疗效指标情况。结果 研究组最大肌瘤直径(30.21±13.39)mm、血红蛋白降低程度(4.42± 3.37)g/L的围手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术后6、12个月子宫肌瘤愈合率分别为73.47%、97.96%,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在手术时间(51.12±2.33)min、出血量(113.63±8.39)mL及住院时间(4.22±0.67)d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宫腔镜用于治疗内突型壁间子宫肌瘤可改善围手术期指标,促进子宫肌层愈合,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超声联合宫腔镜;内突型壁间;子宫肌瘤;效果及预后
子宫肌瘤属于妇科的一种良性肿瘤,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其发病率达70%[1]。子宫肌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月经造成影响,随晚婚晚育群体的不断增多,还影响女性妊娠与生育,逐渐成为目前临床医学研究重点之一[2]。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治疗内突型壁间子宫肌瘤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分析确诊的86例内突型壁间的子宫肌瘤患者资料,分析宫腔镜联合超声治疗应用效果与预后,现分析如下。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最大肌瘤直径(mm)肌瘤切除数目(个)血红蛋白降低程(g/L)研究组4930.21±13.39a6.21±3.824.42±3.37a对照组3758.72±13.357.73±3.3823.69±10.63aP-<0.05>0.05<0.05 t -9.78861.918411.9393
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内突型壁间的子宫肌瘤86例患者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设对照组(37例)和研究组(49例)。前者病程2~6年,平均(3.14±0.22)年,年龄23~46岁,平均(34.23±9.62)岁,肌瘤直径3.7~4.7 cm,平均(4.09 ±0.18)cm;后者病程2~7年,平均(3.29±0.34)年,年龄23~47岁,平均(34.16±9.47)岁,肌瘤直径3.7~4.8 cm,平均(4.21± 0.28)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开腹手术:全麻处理后取患者仰卧位,于下腹正中部位作一切口,行逐层开腹,将子宫肌层切开,并将肌瘤结节剥除,常规关腹并缝合。研究组行超声联合宫腔镜手术:于术前2 h,放置米索前列醇200 μg于阴道内后穹隆中,以软化宫颈。采用丙泊酚行静脉短效麻醉后,将铺巾常规消毒,术中采用超声监视,并在膀胱内注入葡萄糖液300~500 mL,4%含量的甘露醇液行膨宫。将瘤体表面的内膜与肌瘤的假包膜切开,利用10~20 U缩宫素行静脉滴注,以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尽可能将全部瘤体切净,并利用电凝止血,控制手术时间在1 h内。术后置入导尿管在患者宫腔内,于球囊内注适当剂量0.8%NaCl溶液压迫止血,待1 d后将导尿管取出。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最大肌瘤直径、肌瘤切除数目、血红蛋白降低程度[3];对比两组术后1、3、6、12个月子宫肌瘤愈合情况;对比两组手术疗效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选用统计软件SPSS18.0行统计学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以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来表示,用t检验组间比较,P<0.05表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研究组最大肌瘤直径、血红蛋白降低程度的围手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子宫肌瘤愈合情况对比:研究组在术后6、12个月子宫肌瘤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子宫肌瘤愈合情况对比[n(%)]
2.3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住院时间(d)研究组4951.12±2.33a113.63±8.39a4.22±0.67a对照组3763.61±2.10142.80±6.336.34±0.37aP-<0.05<0.05<0.05 t-25.666417.678417.3381
子宫肌瘤属于较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肿瘤,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其发病率达70%。其主要由结缔组织与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而成,不仅一定程度对月经造成影响,随晚婚晚育群体增多,还影响女性妊娠与生育[4]。临床上对其治疗方法较多,常采用开腹手术治疗,伴随医疗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超声联合宫腔镜手术被临床广泛运用[5]。本研究回顾分析确诊的86例内突型壁间的子宫肌瘤患者资料,分析宫腔镜联合超声治疗应用效果与预后。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围手术期的指标相比对照组更优,表明超声联合宫腔镜运用于内突型壁间子宫肌瘤可显著改善围手术期指标。分析原因可能如下:宫腔镜手在实施手术过程中能够使视野更加清楚,利用准确找到肌瘤位置并将其剔除,且在清晰视野条件下,可较好地将肌瘤彻底剔除[6]。此外,联合超声监视可观察壁间的肌瘤残余流体数量、宫内有无残留异物、切割程度及子宫壁厚度等,降低血红蛋白程度,增加肌瘤切除数目。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术后6、12个月子宫肌瘤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超声联合宫腔镜用于治疗内突型壁间子宫肌瘤可促进术后子宫肌瘤愈合。分析原因可能为:宫腔镜切除术具不开腹、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内分泌影响较小、腹腔干扰少、出血少、对卵巢功能不影响及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被广大患者及医师接受,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提高愈合率。
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手术方式结果优于对照组,表明超声联合宫腔镜运用于内突型壁间子宫肌瘤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较快恢复。分析原因可能为:本研究在实施宫腔镜手术中使用缩宫素,不仅能加速肌瘤切割,还能起到止血效果,且在术毕后放置球囊促使宫腔受到压迫,能有效防治术后出血。联合超声监视下,手术安全性较高,可显著减少手术创伤,防治出现子宫穿孔现象,避免腹腔器官损伤。于适宜膨宫及充盈膀胱的双向比较下,超声能够清晰观察子宫肌壁于电热作用状况下的回声情况,并准确判断其切割深度、范围、方向及位置,避免对侧宫壁造成损伤。避免过度膨宫,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提高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超声联合宫腔镜运用于内突型壁间子宫肌瘤能显著改善围手术期指标,提高愈合率,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具临床推广价值。
[1] 孙睿,李霞,李敬.超声联合宫腔镜在内突型壁间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4,36(12):1823-1825.
[2] 段红波,邱淑琴.经腹和经阴道超声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8):1498-1500.
[3] 邹顺鸿,徐改香,马艳鸽,等.宫腔镜和开腹多发子宫壁间内突肌瘤剔除术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2):110-112.
[4] 张勤,张秀蓉,高洁,等.宫腔镜治疗子宫肌瘤17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0):201-205.
[5] 陈梅,刘丹丹.B超监测下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89例临床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2(14):65-66.
[6] 张文静.宫腔镜电切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67-68.
R737.33
B
1671-8194(2017)07-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