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项 静
时间之间或一场幻境
⊙ 文 / 项 静
项 静:一九八一年生于山东泰安,文学博士,就职于上海市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在《南方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上海文化》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部分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评论集《肚腹中的旅行者》《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
王莫之是上海的一位青年作家,他是那种经过长期准备之后才开始写作的作家,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底牌就是他上海市民生活的经验和腔调。针脚细密扎扎实实,不卑不亢,从小说中的生活到叙述的语调,都是疏淡而自立的,没有背负什么这个时代常见的文学雄心。《颤抖的蓝色之星》是一个生活的片段,是浓度过高的生活场景,小说的开端即把有中国特色的人群推到近景:有组织,有预谋,有口号,激奋起来齐刷刷地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回城知青上访。还有必不可少的看客,根据经验知道出不了格,“也就罔顾是非,权当置身于一场幻境”。这是小说主人公岳华在去父母家路上偶遇的“风景”,也是他置身其中的家庭内景。小说是对一个知青家庭三口人的聚焦,两代人看起来是一个家庭的内部关系,又不是那么简单。退休的父母继续延续知青的集体生活,他们的“老灵魂”,他们对时代、个人生活的牢骚积怨、获利和不平,彼此之间关系的虚假与掩饰,还有发自内心的互相需要和快乐。
岳华的工作压力、生活抑郁、婚姻情况等等,是另一个远去的背景,按照叙事者的性格,这必然是一个不会过多交代的个人小历史。岳华从个人生活来讲,是一个社会的脱轨者,他潜在寻找的可能是某种精神意义上的不甚明了的东西,他像一个失业者那样,在生活中和人群中发现同类,阅读和行走,像一个生活的轻度审视者,但又绝对不是一个批判者,他与父母的生活保持距离,用隐忍、理解、抱怨、欺瞒和搪塞对付两代人不可避免的龃龉。无论是叙事者还是主角岳华都始终保持着体面,没有疾言厉色,也没有获得任何一种精神上的制高点,在一个平心素人的视角中,生活有其荒诞的部分,也有其合理运转的部分,到最后,一场审视只能以若隐若现的温情结尾——和母亲祭奠故人,流下来历不明的眼泪。
珍妮·温森特重写莎士比亚戏剧的《时间之间》里有一句话:“任何故事都有源可溯,不是吗?你以为自己活在当下,但往昔就在你身后,像一道影子。”时间之间,叠加着难以尽数的故事,到处都是历史的影子,都是时间的气息。两代人站在遥远的两端,一边是积极火热的幻境,一边是低抑的略带颓废的旁观,两代人彼此借镜关照,父母一辈的生活毕竟没有获得足够的权力冲破旁观者的审视,无形中戴着不属于他们的外壳。在生活亘古不变的生活伦理之下,每一代人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姿态,为自己的时间和现实赋形或辩护,即使是一颗“老灵魂”也应该自我成就,野蛮生长。逆生的东西,是刺破帷幕的先锋,靠着它们,才有别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