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毅德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却显现出零发展甚至负发展现象,作为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论述该如何开展德育,提出从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关注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及“不留痕迹”的教育三方面着手开展德育。
关键词:德育;自身道德素养;良好行为习惯
现在社会,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良风气,“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渐渐地迷蒙了最原始纯真的道德良知,功利思想渐渐成了绝大多数民众的主流思想。社会的这种大的风气,加之家长的功利熏陶,使得我们的孩子渐渐缺失了道德准则,迷失了人生价值方向。
作为班主任的我,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越发感觉到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迫在眉睫。然而,思想道德的建设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那么作为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感到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呢?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教书育人。有的人认为,教书就是教授书本中的知识,育人就是通过班会、谈话等方式进行的思想教育。我认为不然。教书育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因而不能割裂开来。
教书的过程中处处都有育人的契机。这里的育人,我们要宽泛地理解,它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积极心态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课程改革后提出目标的制定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過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的老师,尤其是理科老师认为学习理科哪有那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只看到了学科知识而忽视了育人的广义内含。我认为,理科更适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缜密思考的品质、不怕挫折的心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一些课堂习惯等等也都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因而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老师都不能把育人的责任只推给班主任,所有老师都有育人的责任。那么,作为老师要如何担负起育人的责任,开展好德育呢?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这道理显而易见,这里就不再赘述。然而,道理易懂,但未必每位老师能知理而依理而行。我觉得道德素养的形成也是一个过程,但只要你认定了这个理,并愿意为中华之教育而投入身心,那么只要你多接触道德境界较高的老师(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读一些名师的成长故事,我认为你定会成为道德素养高的人。
二、教师要关注细节,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这里的“恶小”与“善小”实际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如果小的细节不去引导,那么小恶就可能发展为大恶,而小善也不去做的人,你更不能指望他去做大善。即使做一些大善,也一定是伪装出来给人看的。因为“善”本身就不分大小,看不到小善的人就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
经常深入班级听课,有时会感到有些班级学生班纪乱,班风差,具体表现为:上课乱打岔,经常说些与课堂无关的话,课堂、自习乱哄哄,同学间缺少友爱甚至个别学生欺软怕硬,欺负弱小……其实,反思以后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大家没能及时发现这些“小恶”并及时予以引导。如果每一位老师一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就能及时纠正和引导,那么以上种种现象就会得到有效扼制。需强调的是“每一位”,如果只有一两位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予以纠正和引导,而其他教师则不予重视,形不成合力,那么一切都是枉然。
三、要做到“不留痕迹地教育”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不留痕迹的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所谓不留“痕迹”不是说教育过后被教育者没有任何改变,整个教育过程似乎根本没起作用,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是说被教育者感受不到教育者在实施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这样的教育往往是最深刻、最有效果的。那么,怎样做才能出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那就是摆脱刻意说教,而是通过营造一种氛围或讲述一些小故事或让受教育者进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中,用体验式方法来开展德育活动,这样的教育往往要比简单的说教效果更好。渗透到人的内心深处,给人以启示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康莲枝.当前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与出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李天波.中学德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D].鲁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