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中“形散神不散”之反思

2017-05-14 02:16楼凌铧
新课程·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个性化

楼凌铧

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散文,学生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形散神不散”。即便是很多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也是将此语奉为圭臬,作为散文教学的总体思路,甚至是一篇文章的重中之重。

一、对“形散神不散”的解读

一般理解,何为“形散”,比如文章有取材广泛、手法多样,写作思路比较含蓄、隐晦,语言特点、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等等。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散文。《白杨礼赞》是初中教材的一篇课文,作者茅盾准备带着革命的理想豪情前往新疆去振兴教育。这篇文章层层推进,先写树,再写农民,然后以白杨作为象征体,当转折的时候笔锋陡转,该展开的时候详细展开。尤其是写白杨树的几段文字,“那是力争上游的树……”何来“形散”呢?再如高中教材中的《荷塘月色》一文,教到最后,总要归结到“形散神不散”上,至于“何形散杂”,而“何神不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甚至会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以期把所有注意力转移到社会背景上来。更有甚者,窥探作者夫妻生活,附会一个所谓合理的解释。抛却其他,单讲文本,作者写得很有条理,就是走了一个圈,他游荷塘的线路是非常清晰的,他的情感变化也是很清晰的。我们一定要区分开普通读者的自然阅读和作为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单从文笔上来看,《荷塘月色》就已经写得很优美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如此佳句,一篇散文中有一两句就已经值得反复玩味想象了。但是教学还是有些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作者写作的过程确实很清楚,从家到荷塘,最后回到家,而作者的情绪变化也由颇不宁静,到宁静,到最后回到现实中至少还有一些无奈。行踪是连贯的,情感是有起伏曲线的,又何来“形散”一说呢?

《白杨礼赞》《荷塘月色》,这些散文都是不散的,用“形散神不散”最多只能概括一部分散文的特点,不能涵盖所有的散文。如果我们讲散文的本质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这样一个判断命题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形散神不散”的分析应当慎重。

纵观历史,所谓“形散神不散”,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是散文创作、研究和教学的当红命题。“形散神不散”一说在发展过程中,功能被无限放大,被奉为一切散文的普遍特征和基本特质,并泛滥到被用于评判古今中外的各种散文。在语文教学中,“形散神不散”一直是教师散文解读和教学的核心知识。其实它对中小学的散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误导,甚至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对于有些散文,学生总是因为抓不住所谓的“神”,而认为散文过于玄妙,以至于早早放弃,而终究无法体会散文本身就天然带有的那份美感。

二、过于追崇“形散神不散”一说,在我们的散文教学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长远的负面影响

1.容易造成教师对散文的丰富多样性的忽视,尤其阻碍对一篇具体散文文本个性化特征的关注

当一把钥匙可以开所有的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锁都已经不安全了。同样,当一种理论成为所有散文作品的解读方式的时候,实际上就等于说它对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有深入的解读。“形散神不散”只能用来说明那些把各方面的生活和感情的素材组织起来,表现一个意向、哲理和思想的散文。但是,这样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散文。比如,那种确实只是记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散文,可能就不能适用“形散神不散”式的解读。事实上,散文创作早已告别了某一种模式一统江山的时代,进入多样化的时代,如果在欣赏教学总还不能“与时俱进”的话,对于整个读者群和创作群来说都是不利的。

2.往往会把散文的教学重点落在对“神”的挖掘和理解上

受到阅读应考的影响,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面对一篇散文作品,都会不由自主地思索:这篇散文要反映一个什么主题?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个怎样的中心思想?总是希望能从作品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最好是用一句话明确地回答出来。在考试的阅读题中,教导学生,不管什么写法结构最终都是为思想服务的。长期以来,这种模式化的阅读习惯已经内化为教师对散文的一种特殊的阅读心理结构和稳定的解读取向。所以教师在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讲“神”以及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个“神”上。如果在一篇散文中确实不能读出明确的主体思想,也常常会“创造”出自己理解的“神”来作为解读结论,课堂上让学生都往这个结论上靠拢。比如《荷塘月色》一定要联系到作者对时局的看法,《想北平》一定要看到老舍对时局的忧患。实际上,散文中所谓的“神”更应该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化情思。

3.可能会将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和作品語言的赏析,人为地割裂为两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见到这样的课:教师先归纳作品写的是哪些人、事、物、景,再总结一个中心主题,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一些教学中,教师在所谓的“整体感知”环节中,先抛出一个肤浅化、标签化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散乱地找到哪些语段、词句表现了这个主题,并且认为这就是“品味语言”。实际上,这样反而割裂了一篇散文的整体性。

散文的“形”和“神”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一定的“神”蕴含在一定的“神”之中。一篇优秀散文的“神”,首先抒发的是作者的个性化的情思,其次这种情思是通过“形散”传达出来的。

“形散神不散”,至今仍然成为很多人散文阅读的固定思维,甚至是很多老师在散文教学上的法宝和救命稻草。这种简单化的解读,让我们在囫囵地接受之后再囫囵地介绍给学生,恐怕不利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日常的散文教学中,还是需要老师在深入文本后,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个性化、体验式的解读。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散文个性化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荷塘月色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荷塘月色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同桌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