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湘瀚
摘 要: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曾经说过:“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是通过个人的课堂观察和思考,认为有些老师存在对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模糊思想,导致课堂合作组织只是停留在浅层次。
关键词:学习小组;探究;合作
一、浅层合作探究的误区及原因
(一)囿于课堂陈规过度强调合作
1.不同课型决定不强求合作
我们的语文课内容除了讲述型课占大多数之外,还有练习考卷讲评课、作文辅导写作及讲评课、名著阅读体验课。那么,有的课堂需要的是学生自己个人反思错误、订正积累,有的课堂需要的是学生个性化阅读观赏评价,有的课堂需要的是学生静静地温书归纳知识点。
2.激烈讨论不一定达到了最佳效果
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把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拿来进行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不利于个人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二)讨论浅层,时间不当
1.时间匆忙,交流无序
在课堂观察中,或者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离开书本静下心思考,或者对答案还没有进行言之有序的组织,导致常常出现低头看书、只言片语或者茫然无语的状态。或者遇到正当交流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因为怕用时过久就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还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2.环节固化,面孔老化
有老师认为,学生合作探究必须都是在课堂中间阶段(课文讲解或者拓展迁移),这样就形成了模式。其次四人小组或者六人小组他们往往就是按照座位固定下来。表达强势的学生压制着弱势的学生,长期下去弱势者就索性依赖,完全放弃自己宝贵的个性化思想。
3.答案统一,思考钝化
老师往往让小组成员抢答,然后融合为标准答案;或者老师讨论未结束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课件,学生们就挥笔疾书标准答案。长此以往,语文学科能力中的“理解性阅读与批判性阅读能力”如何真正地落实培养?
(三)要求粗化,指令缺失
教师在布置交流之前的要求往往不能具体细化。没有对学生的交流目的、内容和答案呈现做出明确指令;也没有对评价反馈做细致指导,这样学生操作就流于表面。
(四)评价单一,忽视整体
教师的评价没有面向全体。在成果汇报中,目光只关注和夸奖小组的代言人,不关注比较薄弱的学生;或者评价和奖赏小组整体,从而忽略了个体的进步发展。教师往往只求学生的答案是否跟预设的答案一致,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有创意和闪光点。教师往往评价的是学生的口头和书面呈现形式,而不是学生如何完成内部分工、如何不断修改完善答案的过程性呈现。
二、走向深度合作的对策探究
(一)深度合作应该让思维碰撞
深度合作应该是学生产生了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的碰撞思想。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创设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质疑、释疑、比较中逐步迈向正确答案。教师在设计问题及如何选择问题上应该遵循若干点:贴近文本的知识点,具有适中的难度,能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及思维过程,能够碰撞出多样思维。
(二)深度合作要激发出个人积极性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提早进行综合评定,进行分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为了调动积极性组长轮流当或竞选。对全体学生进行小组长培训,而且小组成员应该有所分工:主持人、发言者、补充者、记录员。最后是成员角色的定期轮换,每个人都能够扮演好。
(三)深度合作应该调控最佳时机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走进组内讨论,善于啟发个人、巧妙引导小组。特别是出现混乱局面时更要及时调控,保证有序、有效地展开。教师要注意激活“冷却场”,控制“过热场”,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给学生一些建设性思路,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四)深度合作应该注重评价
学生评价学生往往是感性的居多,而教师评价学生应该要用理性的评价语言。如“该同学表达有点有面,答案层次分明”“该同学答案有了,但是不能找出原因、自圆其说,希望再加加油。”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肯定其变化情况。还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或者帮助学生提出改进思维的方法,让他们充分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