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开发是一项创新性经济活动,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与城镇化步伐的同步性,新建建筑和房地产开发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实施载体,因此,绿色建筑开发企业是绿色建筑开发的核心主体,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必须使得绿色建筑成为开发主体市场化的自组织决策行为。对绿色建筑开发主体动力和阻力的了解是制定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政策的第一步,也对绿色建筑发展机制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少,但总体来看以绿色建筑技术为主。虽然近年来对绿色建筑经济活动行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逐渐增多,但尚存在以下不足:①研究多以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估为主,基于传统经济学静态成本效益分析和企业同质性假设,关注增量成本、绿色建筑外部性等方面对绿色建筑推进带来的影响[1-4];对企业的异质性和决策的动态性、复杂性关注不够;因此结果多认为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和效益的外部性导致企业没有开发动力,强调政策的经济激励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动力[1-4],这既不现实,更难以全部解释现实中经济激励有限的前提下开发企业在绿色建筑开发中的主导力量这一现象(图1),影响了政策机制设计的有效性。②在研究视角上,既有研究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和外部影响因素为主,缺少对企业内部价值观等一些深层面驱动机制的研究,对绿色建筑开发决策的阻力因素关注较多[1-4],对市场主体自主开发的内在驱动力研究较少,导致对绿色建筑开发自组织发展规律和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和认识不足。③在对绿色建筑推进中主体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涉及的决策主体比较分散,包括政府、开发商、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消费者等多方参与主体[5-8],而事实上,对这所有主体的动力或阻力影响都是通过对绿色建筑开发活动的核心主体——开发商的作用而反映出来的,但对于开发商绿色开发的决策规律、动力及阻力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不多。④研究方法上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5,7,9,10],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对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化处理,但也在对复杂系统动力机制的深入性挖掘和研究方面有所损失。
图1 截至2014年绿色建筑开发主体构成
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旨在从绿色建筑开发的核心角色——开发企业角度出发,探索和研究我国绿色建筑开发主体决策实践中的内在驱动机制构成,从自下而上的视角初步建立绿色建筑开发的自组织动力和阻力框架模型,为绿色建筑开发理论和政策制定提供实证基础。
基于开发企业异质性和开发环境多样性,以及绿色建筑开发决策机制和背景的复杂性,研究采用访谈方式,通过对绿色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关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和绿色建筑认证咨询机构相关人员的深入访谈,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到所需信息,深度挖掘绿色建筑开发企业行动背后的决策逻辑。对访谈结果的分析采取标准化和定量化模式,对绿色建筑开发动力和阻力系统构成特点、不同投资属性和规模开发企业动力和阻力系统构成差异、以及政府和社会咨询机构与开发商动力因素构成差异进行逐一分析,力求得出具一定普适性的规律。
上海和江苏一带江南地区有绿色建筑开发实践活动的1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共15位管理人员被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选择以典型性为标准,以全面考察绿色建筑开发的动力机制并从不同维度进行比较:他们均已有绿色建筑开发实践;分属不同投资属性且规模各异的企业。受访人员既包括城市或区域公司分管绿色建筑的技术或公司负责人,又包括集团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可以从绿色开发战略和实施两个不同层面提供绿色建筑开发的动力和阻力因素,此外,笔者还对3位绿色建筑专业咨询人员、1位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和1位从事过绿色建筑项目设计的设计人员,以及3位绿色建筑发展走在前列的开发区负责绿色建筑管理的政府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以为本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访谈人员名单见表1。
访谈以开放式问题为主,问题强调对企业进行绿色建筑开发的动力、阻力、演进过程和开发策略的了解,以求尽可能深入挖掘绿色建筑开发决策和实践中的动力与阻力因素及其作用影响机制(表2)。
首先,笔者根据访谈录音记录,对每个受访者的相关语句段落进行摘录和整理。然后对原意语句进行主旨归纳;在此基础上,按相关动力或阻力因素的动力类型和作用力来源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各受访者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例如,表 3为笔者对受访者D1-1对绿色建筑开发动力因素相关表述内容的整理。
表1 受访者资料清单
表2 访谈提纲
访谈结果显示,每个受访者对绿色房地产开发的动力/阻力因素的分析都是多维的。不同受访者对动力/阻力因素的描述则有重叠也有差异。因此在对各受访者动力/阻力因素整理的基础上,对各动力/阻力因素逐一进行归纳整理(如表4为多个受访者提及的动力因素之一—“产品性能优势”的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框架及提及人数占比(表5、6)。
4.1.1 多维性
研究显示,每个受访者针对绿色建筑开发的动力问题,都提到了不同的动力和阻力因素,这表明企业绿色建筑开发决策的动力和阻力是多维的,是多方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受访者D-1提到其绿色开发的动力因素时,既讲到国有企业理解并追随国际大趋势,又提到国企的形象要求、政府的激励措施,同时指出在实际操作中绿色开发策略有利于其公司在土地获取方面赢得更多的竞争力;当然,她也提到绿色开发能力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时得到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绿色建筑的品质也与公司开发产品的高端定位相互支撑。总体来看,绿色建筑开发的动力由内而外分为绿色价值观、绿色竞争优势和外部影响力3个层次10个子动力22个因素(表5);阻力分为市场、产业、政策和组织资源四大方面20个因素(表6)。
4.1.2 差异性
绿色建筑开发动力和阻力的多维因素对开发主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作用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反映在表5和表6中各动力和阻力因素被受访者提及的人数及频率的显著差异中。
4.2.1 绿色价值观和竞争优势为两大主要动力
开发商所提出的绿色发展动力因素中,排在前列的基本上均为内在动力因素,而其中价值观的推动作用非常显著,有95.5%受访开发者均提到这一动力,具体表达包括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对社会效益的关注、公司文化以及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价值的认识和关注等,说明系统能动主体的能动性在适应性调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2)。
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是与绿色价值观一样多被开发商提及的开发动力,这是开发企业作为复杂系统中的主体,在竞争中不断调整竞争策略的理性选择,也是绿色开发的直接动力。在竞争优势动力中,目前受访者提及绿色建筑的广告优势多于产品优势,显示绿色建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在新产品发展进入标准化阶段之前,产品本身经济性不占优势,广告优势突显。而其中又以补充性广告(建立声誉)和说服型广告(品牌认知)优势为代表;说明绿色建筑开发有利于企业品牌和声誉的塑造,目前是绿色建筑开发企业决策的重要动力。而增加对产品信息了解和认知的信息型广告并没有被多少人提及,从一个侧面反应绿色建筑开发还没有达到以产品本身作为竞争为主动力的阶段。此外,在产品竞争优势的驱动力中,绿色建筑产品差异化带来的竞争动力高于产品性能优势和持有的经济性优势,再次说明目前中国绿色建筑开发市场上,市场导向的产品性能需求尚未成熟,绿色建筑开发的价值暂时更多在产品差异化带来的错位竞争优势上体现。
表3 访谈记录整理表——原意语句标准化
表4 访谈记录整理表——动力因素之产品性能优势
表5 绿色建筑开发动力因素框架
表6 绿色建筑开发阻力因素框架
图2 绿色建筑开发动力因素分析图
外部影响力中,政策力与市场力影响大于社会力和技术推动。在政策影响力中,政策激励因素略高于政策要求,说明诱致性政策对开发系统演化方向具有引导性,可促使企业创新,同时又能加强企业的交换优势。另外,有30%的人提到政策交换和土地交换优势带来的绿色开发动力,这是因为我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政府有较大影响力,同时也有发展绿色的诉求,而开发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需要不断与外界包括政府交换资源;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创新性行为为其提供了另一种交换资本。
研究还发现,动力因素框架中,不少内部、外部因素是相关的,但受访者的表达更多是关注主动和内在的动力,例如,虽然社会发展趋势与企业绿色价值观是相关的,但是受访者更多地提及企业绿色价值观而非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样,竞争压力与产品差异化动力、技术储备、战略方向有关,但受访者更多提到技术储备的驱动、差异化的策略等。可见虽然绿色建筑开发受外部动力影响,但外部动力是通过转化为内部动力起作用的。
4.2.2 国企、民企和外企绿色建筑开发动力因素差异明显
价值观层面的动力是3种不同投资属性开发企业受访者均提及最多的动力因素,但国企和外企以绿色文化的驱动表现更加突出,他们有着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而民企以绿色创新的驱动力表现更强,体现更强烈的市场导向性。
除价值观层面之外,受访国企人员较多地受到广告优势的驱动,包括绿色开发的补充型广告和说服型广告效益,被提及次数仅次于绿色价值观,可见品牌需求是国企绿色建筑开发主要动力。其他提及较多的动力因素依次为产品优势、政策激励、客户需求和政策要求。而与竞争相关的技术储备动力与创新动力提及较少。这跟国企承担过多经营以外的责任而导致求稳的文化氛围有关。受访民企绿色开发动力同样主要源于广告效益,同时民企对社会发展趋势也非常敏感,反映其受竞争压力带来的创新动力对绿色建筑开发的影响。竞争力的保持和产品优势的需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相对来说,客户需求、政策交换对民企绿色开发并没有构成明显的动力。而受访外企人员受着较为平均的其它动力因素驱动,包括广告优势、产品优势、交换优势和竞争力保持(图3),可见相比较国企和民企,外企更受企业绿色价值观驱动。
从10大子动力影响来看,不同投资属性企业中国企更关注产品优势,民企更受广告优势驱动(图4)。
4.2.3 行业领头型、领先型和中小型开发企业动力因素构成差异明显
图3 绿色建筑开发22动力因素分析图(按投资属性)
图4 绿色建筑开发10大子动力分析图(按投资属性)
除公司绿色价值观为不同规模企业主要绿色建筑开发动力之外,领头型开发企业开发绿色建筑受到广告优势和竞争力保持两大动力驱动明显,公司的战略方向也比较明确;但受访者对于绿色建筑产品的性能优势不太关注。领先型企业绿色建筑开发动力以产品性能优势较突出,此外,60%~80%的受访者还提到了产品差异化优势、广告优势、土地交换优势,以及竞争压力和客户需求的推动。而中小型绿色建筑开发企业驱动力构成相对分散。受访者提及动力因素较多,且各因素提及人次比较平均,说明其绿色开发决策受到企业自身资源、外部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大,绿色策略偏于多元化(图5、6)。
4.2.4 咨询公司和政府管理人员对绿色开发动力因素理解与开发商存在差异
图5 绿色建筑开发动力因素分析图(按规模)
图6 绿色建筑开发子动力分析图(按规模)
研究发现,政府部门受访者认为政策激励、持有产品长期经济回报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主要动力,而对开发商最关注的绿色建筑广告优势、竞争力保持以及社会舆论影响的推力认识不足。受访咨询公司对广告效益、产品差异化竞争作为绿色开发动力的理解与开发企业比较一致,且更关注政策推力对绿色建筑开发推动,但对开发企业基于竞争力保持和技术储备的动力认识不足(图 7、8)。
4.3.1 绿色建筑开发阻力因素的影响力
图7 绿色建筑开发动力因素分析图(按角色)
图8 绿色建筑开发子动力构成分析图(按角色)
图9 绿色建筑开发阻力因素分析图
绿色建筑开发阻力因素的影响力按市场发育、制度配套、产业发展和组织能力依次减弱(图9)。市场发育不成熟是受访者反映目前绿色建筑开发最大阻力。其中,消费者观念是受访者提及人次数最高的绿色建筑开发阻力。绿色建筑作为一项创新型产品,追求的是全生命周期社会和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其社会和环境具有隐性效益,导致不被市场消费者认识和接受[11-12],这也是绿色开发最大的阻力因素之一。市场购买力不足是受访者提及人次第二多的问题,反映中国绿色建筑推进起点较低这一现实,也与我国房地产开发市场尚处于发展期,市场以刚需产品为主有关。由于市场消费水平有限,对总价较敏感,房地产开发本身投资又大,绿色开发所带来的成本增量给开发企业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阻碍了市场开发主体的绿色建筑开发决策[1]。
制度激励与配套不足的阻力影响仅次于市场发育,包括与绿色创新相配套的政策导向不足、标识系统不完善等。而各项制度的系统性不足也较受关注,例如对精装修产品的鼓励与配套措施不足、对建筑节能保温导致的容积率损失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可见开发商普遍希望政府有更多的政策导向,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成体系的政策设计。
产业发展问题受到一半以上受访者关注,包括产品成本过高,国内产品不成熟等。此外,绿色建筑设计单位、专项施工单位观念和能力不足也比较突出。组织能力因素包括国企求稳的策略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公司战略过于分散导致资源集中度不够等。绿色建筑标识系统的问题也被较多人关注。
4.3.2 国企、民企和外企绿色建筑开发阻力影响因素不同
总体来看,市场发育水平是3种不同投资属性开发企业都非常关注的阻力因素。除此之外,受访民企更加关注市场化实施的难度,阻力因素集中在消费者观念、产业发展以及制度配套方面的标识系统三大块;其次为技术成熟度、服务商水平、设备材料质量等问题。受访外企由于自身资源和组织能力较强,对绿色建筑开发的阻力因素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市场发育和制度配套两块。但与民企不同,外企对市场发育问题的关注不仅限于消费者观念,而且对市场购买力、产品优势可感知性的不足同样关注;对于制度配套,外企更关注绿色政策的导向问题。相对来说,国企员工关注的阻力因素比较均衡或者说相对分散,制度、市场、组织战略和服务商水平、产业化水平都被提及但不是非常集中(图10)。国企开发商对组织资源与能力的关注高于民企和外企,说明国企组织由于承担了较多的责任和角色,公司战略比较多元和分散,资源难以集中,内在创新活力相对缺乏(图11)。
总体来看,受访民企对市场发育、政策配套、产业发展都非常关注,而外企由于资源更多、实力更强,更集中关注市场发育的阻力方面,国企对组织资源和能力的阻力关注较多。
图10 绿色建筑开发阻力因素分析图(按投资属性)
图11 绿色建筑开发四大阻力因素分析图(按投资属性)
4.3.3 行业领头型、领先型和中小型开发企业的阻力因素有所不同
不同规模受访企业均认为消费者观念影响了绿色开发,其次认为制度的体系化问题和标识系统、技术和行业市场成熟度阻碍了绿色建筑的推广。领头型开发企业的绿色建筑开发阻力集中在技术成熟度和行业市场、制度配套上,而领先型企业更关注制度配套和市场购买力方面问题。相对来说,中小型开发企业员工关注的阻力因素较多也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在于服务商水平、组织能力、行业市场和制度导向问题。制度导向性、服务商水平、组织能力、市场购买力、消费者观念均有80%的受访者提及为绿色开发的阻力;有70%的人提及行业市场、表示系统等对绿色开发的阻力(图12)。
总体来看,领头型企业均认为市场发育水平不够对于绿色开发阻碍最大,而组织资源并不构成阻碍。领先型企业比领头型企业更关注政策配套不足的负面影响;而中小开发商组织能力和资源相对较弱,更加依赖于外部资源和环境,也对外部环境的阻力更加敏感,对4个方面的阻力都比较关注,相比来说,政策配套不足更影响到其绿色建筑开发决策(图13)。
4.3.4 开发商与咨询公司、政府管理人员的阻力因素显著区别
图12 绿色建筑开发阻力因素分析图(按规模)
图13 绿色建筑开发四大阻力分析图(按规模)
研究发现,20个阻力因素中开发商关注的阻力因素涉及面最多,在市场发育、产业发展、政策配套与组织能力四大方面分布较平均。可见开发企业作为绿色建筑开发的核心主体,绿色建筑开发的实施决策和效益受到各个方面影响,而市场接受度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相比开发商而言,政府部门更关注标识系统、制度配套和导向等政策问题、产业化水平以及市场购买力问题的影响,但对开发商非常关注的消费者观念和行业发展问题关注较小,对于开发商的组织能力基本不关注。咨询公司作为绿色建筑开发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合作联盟,对4个方面的阻力也都比较关注,但提及最多的为市场发育水平问题。在20个阻力因素中,咨询公司关注点比较集中,除了消费者观念,咨询公司对开发市场不成熟、生产工艺不完善以及政策配套、组织能力也比较关注,但对产业发展关注较少(图14、15)。
本文通过访谈分析发现,绿色建筑开发是复杂系统内部主体的自适应性选择,企业进行绿色建筑开发不仅具有阻力也具有内在动力,而且动力和阻力因素构成具有多维性特征,静态的成本效益分析只是其中之一。外部动力通过转化为开发企业内在竞争力和价值发挥作用。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消费者认知不足,产业化不成熟,风险和交易成本较高,产品经济优势并不彰显的情况下,绿色建筑隐性价值的显性化过程体现在多种形式中,目前来看尤以广告效益、差异化优势和交换优势比较突出,也因此诱致性激励政策因为可使绿色建筑开发存在交换优势,可能比强制性政策更有吸引力。这提醒我们,绿色建筑政策制定,在关注绿色建筑增量成本问题,以经济激励或补贴促进绿色建筑开发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政策力转化为绿色开发竞争动力或降低其阻力的多种方式,目前尤其关注绿色建筑广告价值、企业竞争力保持的动力和社会舆论的正向影响,关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升消费者认知等,才能发挥更大效益。
图14 绿色建筑开发阻力因素分析图(按角色)
图15 绿色建筑开发四大阻力分析图(按角色)
研究还发现,不同的动力和阻力因素在不同阶段对不同规模和属性企业的绿色建筑开发决策影响又是差异性的。例如受访国企更加关注广告和品牌动力,但受组织战略和资源不集中困扰较多;外企受企业绿色文化推动更大,但对市场水平顾虑较多;而民企以创新文化为驱动明显,但对政策配套有更多的期许。又如,领头型企业受产品优势驱动明显,但对产业发展水平不满;领先型企业则更加关注广告优势,但对市场水平担忧较多;中小型开发商动力和阻力都受到不同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现阶段水平相关。基于此,绿色建筑政策应根据当地绿色建筑开发不同阶段的问题,结合开发企业的规模、投资属性构成特点,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促进绿色建筑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申,董聪.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10(1):54-57.
[2]龚洁,关玲,马建斌.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绿色建筑成本效益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8):142-143.
[3]邓世维.绿色建筑的经济理性与对策[J].中外建筑,2008(8):119-122.
[4]叶祖达.中国绿色住宅建筑成本效益与经济效率分析[J].住宅产业, 2014(1).
[5]张巍,吕鹏,王英.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来自建筑业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8(02):26-30.
[6]万欣.我国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评估与分担研究——基于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D].泉州:华侨大学,2011.
[7]万欣,秦旋.基于实证研究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J].建筑科学,2013,29(02):54-61.
[8]Edwin H.W.Chan,Queena K.Qian, Partick T.I.Lam,The market for green building in developed Asian Cities_the perspectives of building designers,Energy Policy, 37, 2009, 3061-3070.
[9]王景慧.影响绿色建筑项目成功的关键风险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D].泉州:华侨大学,2013.
[10]Xuan qin,Yiyi mo,Lei jing. Risk perceptions of the lifecycle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26),148-158.
[11]陈偲勤.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以及发展对策[J].建筑节能,2009,37(10):53-56.
[12]刘秀杰.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绿色建筑环境效益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