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政治教学中纠正青少年法律认识的误区

2017-05-13 10:08冯凤仪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纠正误区

冯凤仪

【摘要】初中政治课教材《思想品德》改名为《道德与法治》,说明国家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非常重视。目前,中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我们有责任在教学中帮助他们走出误区,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法律认识;误区;纠正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初中政治课教材《思想品德》改名为《道德与法治》,说明了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视。中学生作为国家的小公民,应该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做到知法守法。当前,一些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存在误区。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帮助学生走出这些误区呢?

误区一:法律只是惩治违法犯罪的。

很多学生认为,法律就是惩治违法犯罪的。他们不知道法律还有另外一个功能——保护功能,就是可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上课时,我要求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法律知识,他们都说抢劫、诈骗和盗窃等犯罪行为。于是我问他们网购的东西质量不好可以退货吗?他们说可以。我就顺势指出,这说明法律有保护功能,可以保护我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误区二:不偷不抢就不违法。

不仅是学生,而且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不偷不抢就不违法。针对这个法律认识的误区,教师在讲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时,要讲清楚违法的含义。什么是违法?凡是做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做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如偷、抢等违法行为;另一种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不依法纳税,不接受义务教育,成年子女不赡养父母等。这样,学生就会明白除了偷抢外的一些行为也是违法的。他们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误区三:违法都要坐牢。

在学生的脑海中,他们认为违法就要坐牢。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讲清楚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可以制作一个表格,把两种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作比较。一般违法行为需要承担行政处罚或民事责任,而犯罪则要承担刑事责任。俗话说的坐牢,就是有期徒刑,是刑事责任的一种。如果举例的话,学生会更明白。例如,开机动车闯红灯是一般违法行为,处罚是扣分和罚款,只需要承担行政处罚。

误区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学生在学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错误地认为:未成年人受法律的特殊保护,即使做了违法犯罪的事,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强奸、抢劫、放火、贩卖毒品、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犯罪,并非都不需负刑事责任。即使因不满十六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的,也要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把上述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规定展示给学生,同时告知学生未成年人违法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误区五:吸毒是犯罪。

小学的禁毒教育很成功,但也出现认识的误区。初一的学生认为一沾毒品,后果很严重。他们在判断吸毒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此要引导学生从违法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來作出判断。吸毒对吸毒者的危害很大,但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危害远远比不上贩卖毒品、制作毒品和运输毒品等行为。我们要告知学生,跟毒品有关的行为,除了吸毒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外,其他的都是犯罪行为,而且在处罚方面(量刑)都是很重的。(大屏幕展示)我国刑法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这样,对学生进行关于毒品的法制教育就能更有震慑力,效果更加显著。

总之,学生由于文化知识、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法律的认识流于肤浅,甚至容易走入误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认识误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知识,真正做到知法守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成为守法的好公民。

猜你喜欢
纠正误区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浅议在教学中如何纠正学生的过错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综述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错误分析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