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2017-05-13 01:24袁晓凤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微文化新媒体影响

【摘要】在4G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微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得益于网络,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微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引导得当,可以成为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渠道,反之,则可能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巨大冲击。为此,应当从政府监管、平台搭建、内容构建、媒介素养等方面构建合理有效的“微文化”管理机制,提高“微文化”传播创造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微文化”;大学生;影响;对策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微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学者大多是从文化、社会学角度阐述了“微文化”,但没有明确提出“微文化”这一专有名词。国内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对“微文化”做了不同的界定。这种由微博诞生的注重个体和微观事物发展的文化现象,不仅具有文化功能,而且具有媒介化特征,同时具备互联网的便捷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被称为极具个体导向性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从网民年龄和职业结构来看,20—29岁的上网人群在我国互联网用户中占比最大,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可见,青年学生是4G背景下网络新媒体用户的主要群体,成为“微文化”传播主体之一。

一、“微文化”传播特征

从传播学来看,“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文化转向受制于网络媒介对既有文化格局的改变,其本身对文化发展内容及其方向将带来极大影响”。“微文化”具有独特的“微”特征,使得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内容都呈“微”状态。这种带有“微”特征的文化传播,与大众文化传播相比,改变着既有文化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集体走向个体化

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微文化”传播主体呈个体化,使传统“守门人”概念发生嬗变;传播内容呈“小我”趋势,覆盖了传统文化中的“大我”精神;传播载体呈小众化,颠覆了传统媒介“大而全”的优势。手机微博、微信等新的微媒介出现,加剧了“微文化”传播,并引领着我国社会文化潮流不断前进。在如今各式之微盛行的时代,“微”字已经具有了某种时髦、独特、潮流和富有创意的含义,在某事物前面加上微字,仿佛这个事物从此则与新生代相关,与新生命相关,具有了某种新的生存力,“微”字存在的“微文化”传播,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从大众走向小众化

随着3G、4G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以现代微媒介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和流传为时代背景,标志着人们已步入微时代。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文化”形式存在的文化传播,早已改变了传统大众文化的发展格局,以“微”特征呈小众化范围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在新媒体时代下,以“微”字存在的网络媒介以专业化、小众化、细微化等特点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中大量载体都凸显出一个“微”字,这种看似微小却不微小的传播载体,在网络微环境中承载着大量多元化、碎片化信息,由于微主体呈个体化,微传播方式呈交互性,使“微文化”传播以小众化范围扩展开来,由“一对多”转变成“一对一”的传播模式。

3、从理性走向感性化

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以“微”字存在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为主要传播载体,在网络环境中与人互动、交流;针对某一事物,充分表达个人的态度和观点;为了某个爱心公益事业,奉献个人时间,倡导同学一起转发、跟帖,表达自己的祝福和爱心。从“微文化”传播载体来看,大量的载体都凸显了出一个“微”字,说明载体承载的“微内容”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一个事情不能很好地表达清楚,需要多个载体或多篇“微内容”的传播得以实现。因此,网络上经常出现很多“碎片化”的信息和多种类型的舆论,这些信息大多数都反映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某一事件的评价,或者是发布某一件新闻事件,传播某一个搞笑视频。这种碎片化、感性化的微内容表达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二、“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恶搞“微内容”传播,易诱发大学生从众心理

大学生对外界新事物好奇心强,尤其是娱乐性、搞笑类文化作品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度。于是,有人利用“微文化”的时尚特点,编写和篡改电视银幕台词,模仿微博或微信上传播的网络流行语,给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配上另类音乐,传达搞笑娱乐的时尚文化,然后将这类作品上传网络,吸引大量网友参与互动和评论。这种彰显个性的时尚主题,是大学生追求的一种生活品质,一种精神文化。随着恶搞“微内容”的传播,吸引越来越多大学生参与其中,使得大量“微内容”被复制,被修改,被再创造,网络上呈现出各种纷繁复杂的恶搞“微内容”,这种恶搞“微内容”传播,容易诱发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久而久之失去自我的判断能力。

2、消极“微内容”传播,易动摇大学生理想信念

从“微文化”传播载体来看,大量的载体都凸显了出一个“微”字,说明载体承載的“微内容”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一个事情不能很好地表达清楚,需要多个载体或多篇“微内容”的传播得以实现,因此,网络上经常出现很多“碎片化”的信息和多种类型的舆论。“微文化”不仅强调文化结构上的创新,而且追求精神刺激。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网络中存在着大量暴力、血腥、色情等微电影作品,这明显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完善。而网络中这种对暴力和滥情的过分渲染,容易引发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

3、个性化“微内容”传播,易误导大学生价值判断

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得最新资讯,通过浏览网页和微博扩充自己的信息量。“微文化”集中体现在大多数反映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某一事件的评价,或者是发布某一件新闻事件,传播某一个搞笑视频,这些“微内容”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甚至传播着一种消极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大学生如果长期浏览并传播着这样的“微内容”,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价值观的形成,还会使大学生认知发生偏差,使大学生失去学习动力,缺乏社会责任感,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问题,长期受这种消极“微文化”的影响,容易引发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使大学生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微文化”传播正面影响力的对策

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使网络微环境中微内容的聚合和离散,产生了大量碎片化、多元化、低俗化等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良伪信息。由于大学生是一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一代,其自身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对于“微文化”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易疏不易堵”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微文化”传播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1、国家充分履行监管职能,确保“微文化”传播合法性

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微媒介发布的信息,几乎没有任何的限制和约束,导致微信息的信度和效度缺失,产生大量不良微内容。政府应及时对不良“微内容”传播做出回应,要求技术监管部门加大对此类信息的监管力度,把握不良“微内容”传播的规律和人群分布。而对于那些容易引导大学生误入歧途的不良信息,政府部门需加大对此类信息的监管力度,完善自身的监管作用,制定严格的措施及时禁止,并追究恶意传播不良微信息不法分子的法律责任,应采取法律手段和履行自身监督职能,加强对“微文化”传播不法活动的监管,防止不良“微内容”蔓延。

2、高校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培育“微文化”传播创造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坚持与时俱进,还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各大高校已实名认证开通的校园微博,建立高校德育教育网络阵地,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采取分层分类分级的形式建立校园微博课堂,开通班级微博,开展“微作品”设计大赛等社团活动,搭建开放式网络信息微平台,培养“微文化”传播创造力。

3、教师客观引导正面舆论,构建“微文化”传播主旋律

高校可以增设有关新媒体传播的选修课程,任课老师可由辅导员担任,实行各学院交叉管理,要求该门课程在课堂上专门对不良“微内容”传播进行直接的分析和评价。教师可以收集不良“微内容”素材,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将这些不良“微内容”呈现在大学生眼前,从视觉、听觉、触觉上去震撼每个大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让大学生以集体的方式讨论这些不良“微内容”的危害,表达自己的看法,正确认识不良“微内容”。同时,还应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型传媒工具进行嫁接,及时在“微文化”中加入主题团日信息、理想信念教育、志愿者行动等内容,让青年关注公益、关注正义,增强对青年微言微语的引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将这些启示内化成实际行动,为“微文化”传播发挥正面影响力做出努力。

4、个人提高媒介素养能力,释放“微文化”传播正能量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文化泛滥,加之新媒体的出现,加剧了这类文化的传播,使得网络“微文化”传播出现多样性,各种信息泛滥,增加了对信息的辨别的难度,出现了复杂多变的文化形态。罗建晖认为:面对不良“微内容”传播,大学生在选择信息、解读信息以及再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客观理性、合理公平的态度,应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自觉、自律、自控能力;面对不良“微内容”不回避,不转载,不评论,保持个人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参考文献】

[1] 欧阳友权. 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5):32.

[2] 罗建晖. 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5):97.

【作者简介】

袁晓凤(1996—),女,汉族,法学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文化新媒体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