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友善”及当代大学生友善品性之培养

2017-05-13 23:36李小风
学理论·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友善培养大学生

李小风

摘 要:友善是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友善作为公民道德修养与行为要求被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而当代大学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栋梁,也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力量,其品性必将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引领社会行为。在梳理友善的提出、内涵及思想渊源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大学生友善品性的缺失状况,探析了培育当代大学生友善品性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友善品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248-04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概括,提炼出了“三个倡导”,而“友善”也与其他11个价值观一同被列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是人际交往必备的道德规范,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才会得到更大的实现。因此,友善应该成为每个社会人的道德规范与交往准则。

一、友善的提出、内涵及思想渊源

1.友善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重要论述,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从此,“友善”就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实行“一个中心,两個基本点”的基本国策,至此,党和中央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经济社会变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现代化建设更是使我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获得举世瞩目大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有些滞后,这就给一些领域的道德缺失埋下了伏笔。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部分人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相互仇视,甚至出现了仇富现象,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改革发展的大局,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正是在面对协调不同社会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和凝聚起来这一难题的时候,党中央于2001年9月20日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首次把“友善”规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更对和谐社会做了更为详细的说明,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的讲话再次表明“友爱”是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又明确地把“友善”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与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引领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2.友善的内涵及思想渊源

首先友善是个人的优秀品德,其内涵最初是指朋友之间的亲近和睦,后来演变为人与人之间希望双方良好的一种交互的善意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交互的友好感情。即以友好善良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作为公民道德规范、一种核心价值观,友善就是与人为善,不仅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和谐社会局面,还强调对自然和社会的友善。友善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不管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中,都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

友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的友善思想产生,最接近的要数儒家的“仁爱”思想了。子曰:“仁者爱人。”又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本义就是二人,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总结了前人关于“仁”的思想,把它发展为人际关系中所应遵循的最高准则,即在人际关系中,要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看待,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相亲相爱,相互尊重,相互包容[3]170。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思想,他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尽管仁爱是有差别之分的,但他将“仁”推己及人,由远及近地推广出去。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西方文化对“友善”也有丰富的论述,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都探讨过“友善”的思想。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普遍的、永恒的善,德谟克利特首次提出了“公共的善”,柏拉图批判智者学派“善”的标准,反对追求个人利益的“善”,亚里士多德则对“友善”学说做了更为详尽的论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专用两章内容来论述友爱的问题。他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4]227-228此外,他还将友爱分为三种,即因有用的友爱、因快乐的友爱和因德性即善的友爱。“因有用”和“因快乐”建立的互爱不是持久且恒定不变的,相反,一旦时空或其他外在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友爱就会随之解体,但是,善的友爱是建立在对方自身原因之上的,相比较而言,不具有偶然性。因此,善的友爱比前两种友爱具有更大的价值,如“爱着朋友的人就是在爱着自身的善”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证明[4]234。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书的第一章中论述了:幸福作为最高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人会将它说成是不同的东西,如:快乐、财富、荣誉、健康、朋友等,而爱智慧者则认为是另一种东西,即善自身。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友善不仅是善本身,而是使这些事物善的原因[4]10。从上面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友善思想在中外思想史上都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

二、大学生友善品性培养的必要性

友善的道德内涵是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而对当代大学生友善品性培育的开展也是社会生活的价值期待。我们可以从近些年来高校频发因缺少友善意识而导致的事件来说明对大学生友善品性培养的必要性甚至急迫性。

首先是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此案发生于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的一起刑事案件。此案由于作案者的“特殊身份”以及手段之残忍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谁都不会想到其作案动机竟是由于打牌引起的争执。2010年10月20日发生的药家鑫案也是如此。

前面的两起案件因作案者手段残忍和身份而使人印象深刻,接下来的案件则是因为名校背景,即清华大学的朱令事件和复旦大学黄洋案。1994年清华大学才貌双全的女大学生朱令离奇中毒事件,后来的匿名信件称:“如果不是朱令影响别人休息,也不会被同宿舍人集体毒残”。而黄洋案则因饮水机的争执,激化了既有的矛盾。

总结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悲剧均源自于一些生活琐事、当代大学生没有相互宽容的心胸、没能很好地处理同学间的关系。马加爵对同学无意识的一句话,没有表现宽容的心态,正如前所述,宽容也是友善品性的内涵之一;药家鑫在陌生人面前,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而表现出对别人生命的一种不友善;朱令事件表现了朱令和室友未理解友善“相互尊重”的内涵;黄洋喝了水以后因肚子痛,所以偷偷将水倒掉,这体现了黄洋对同学的关爱,而林某的行为体现了不友善的竞争,未能友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就是说不同地域之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有差异的,使得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生活习惯不同,免不了在四年生活中的磕磕碰碰。这些摩擦都是些小事或误会,但部分大学生缺乏换位思考与包容,容易使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像案例中的大学生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以致造成严重后果。这些不友善的行为对自身的伤害不言而喻,将来走向社会以后,对国家的危害更是无法估量。

1.友善品性的培养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

当代部分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出现了不友善的竞争行为。如:平时学习没有主动性,但为了取得好成绩,为了拿到奖学金等原因在考试过程中作弊,或找“枪手”,这对本来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就是一种破坏;有部分学生本身不优秀,但为了一些荣誉在外面买假证书;找工作时简历造假。显然,这些不友善的行为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长此以往,必然会助长学生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而且这些行为也不符合我们传统文化对友善的要求,由前所述可知,友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而成的道德准则,有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渊源。儒家主张仁爱和善的思想,孔子认为,美和善相比较而言,善是最根本的。美必须具有善的道德内涵,才会有社会价值。此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也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友善和团结互助,传统文化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与人为善的价值精神。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積极和谐的人际交往更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社会认可、加快社会化的进程;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理解,与社会产生共鸣,增强自我价值,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因此,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友善品性的培育。

2.友善品性的培养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品德素养所必需的

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的不同步。作为一种信息处理、传输工具,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信息的传播在大学生中更是流行和普及,可以说,大学生对网络已产生了依赖,网络社交自然也就成为大学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但网络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利用好确实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趋向复杂化。因网络传达信息的缺陷,主要是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而且网络社交缺少限制等等,因此有部分学生在使用校园论坛、微信、微博、QQ等网络工具的过程中,就会利用网络散布对社会稳定有潜在危害的谣言或者曝光同学的隐私以达到娱乐的目的。如:甘肃一大学生因在网上散布H7N9的谣言而被拘留3日,这位学生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触犯了法律,最后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大学生“三观” 不稳定,对友善精神的认识较模糊,且多为独生子女,凡事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心理发展趋势,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就容易陷入迷茫、自以为是的歧途。“大学阶段正是个人人格发展、重组、完善从而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友善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良好性格,有助于他们培养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真诚友好、宽厚大度、善解人意等良好性格;友善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耐挫力,它能针对受挫以后的种种消极情绪,分别施以不同的调节、控制,并使其向积极、健康的情绪转化,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免疫力和抵抗力。”[5]80友善精神能使大学生形成良好性格,平和心态,这些又可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友善精神的培育步伐。

3.大学生友善品性的培育是提升整个社会道德素养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作为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其道德水平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道德水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社会、家庭、学校不约而同地把重点放在了学习成绩上,忽略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既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友善意识和行为,更不利于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通过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友善品性来全面提升未来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势在必行。

三、对当代大学生友善品性培养的对策探析

综上所述,部分大学生的友善品性还存在些许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本着科学规范、合理引导的原则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友善品性。

1.强化友善教育的熏陶、灌输

首先,网络时代的多重性决定了对当代大学生友善品性的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其宣传的作用,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快传播特点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营造网上精神家园。但在宣传的过程中,在不影响大学生健康需求的前提下,宣传者和引导者必须要做好对网络信息的监察和引导工作,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把友善品性贯穿到日常形式宣传、主题宣传、热点引导上,不断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友善品性的大力宣传必将激发友善正能量,使矛盾双方换位思考,理解并宽容对方,培育人们的友善意识和友善行为。其次,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的灌输和熏陶原理,用理论引导的方式和生动有趣的身边案例来感染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能力和水平。引导学生对友善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友善意识,形成友善行为,在尊重包容中提升大学生对友善的认同,使得友善品性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道德力量。

2.优化校园环境,营造适合大学生友善品性培养的环境

学校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来说是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要加强友善品性的培养就得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一般而言,丰富有趣且有品位的校园氛围,体现的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倾向、行为规范、文化底蕴等,这些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友善精神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大学校园文化的主题活动,将友善品性寓于各种知识性、良性竞争性的主题活动之中。具体可以采用学术交流、报告会、知识讲座等等,也可以充分调动社团的积极性,即将友善品性寓于平时的社团活动中。当然,学校应大力支持类似这类社团建设,可以提供开展活动的保障经费,还可以配备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担任社团军师,教师不仅要培育社团骨干,还要精心指导并帮助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友善活动,以促进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大学生友善品性培养的载体。另一方面,重视公寓文化的作用。通过发挥党员、干部、舍长的带头作用,可以将友善品性带进公寓文化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开展和“友善”主题相关的公寓活动。

3.敢于实践,勇于实践

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课堂外的一种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會、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抗挫能力。同时,相比较于课堂学习,学生更喜欢社会实践这种自由、开放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将友善品性贯穿到大学生的“志愿者服务” “下乡活动” “专业实习”或“社会调查”等活动中,还可以结合网络探寻社会实践的新思路。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对友善的理解将会实现从课本理论到实际运用的跨越,定会成长为理想远大、意志坚强、谦虚友好、平等待人的新一代大学生。

综上所述,友善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既是个人德性的表现,也是现代衡量大学生生活能力的一个标准。大学生具有友善的意识能力,即具有了判断善恶的能力,将会形成善待他人的良好风范,这就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后备军。因此,我们必须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友善品性的培养,促进友善社会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81.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M]. 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马汝伟.友善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美德[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7).

[6]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余庆.新时期大学生道德建设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猜你喜欢
友善培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