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桃+郭文蓉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理念、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素质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对策如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整合教学内容。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213-02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特点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技术开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是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对当下偏重于树立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了有效抵制重视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影响和弱化趋势,本文主要对近些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理念、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素质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对策。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1.教育理念面临的挑战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通过自身的理论优势选择某些特定内容和明确价值导向的信息,以一种知识垄断者的姿态,灌输式地向学生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人的目的。
然而,随着多元化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无论是接触社会的方式还是价值取向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都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已经无法满足于传统的、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获取知识的方式,甚至对枯燥的“点对面”式的被动参与的课堂产生抵触与反感的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克服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零距离的交流、互动式的学习,满足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打破思政课堂学生的沉默、无思想、无参与意识是目前思政课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2.教学内容面临的挑战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技能、实用技能和创新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他们更加看重具体学科带来的显著效果。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是非实用技能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隐形的,这对于那些重实用而轻理论的学生来说会觉得“无用”。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用性,尤其对于理工类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没有帮助。甚至一些大学生认为,对一门课程的关注度更多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帮助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就业,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好学坏无关紧要,仅仅是一门大学公共课而已。
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两门课,理论性强,内容可操作性差,甚至一个案例多次引用,所谓的“新闻”已经传了一年又一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尽管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热情,但是教学效果甚微。如此现状之下,教师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如何让思政课承担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任务,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
3.教师素质面临的挑战
(1)知识结构单一。近年来,思想政治学科体系日趋完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由经验的单一化教学逐步过渡到科学的整体性教学。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对思政学科的理论知识及其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并掌握其精髓,而且要求对所承担学生的学科专业有一定的了解,使得思政课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但是,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学科背景单一,教学过程中无法突破文科背景的局限性,跟不上应用型高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对非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分析不透彻,讲授理不直气不壮,教学效果不显著。
(2)实践能力较弱。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趋势下,一些教师依然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默默无闻地研读教材和教学大纲,很少外出考察实践情况,对社会现状、基本国情以及意识形态缺乏丰富的感性的认识,直接导致授课时基本是“道听途说”,削弱了课堂的权威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譬如,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在进行改革开放专题授课时,自己没有真正了解过深圳的实际发展状况,没有真正地去感受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承担《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下文简称“思修”课)的教师对95后学生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求一无所知,照本宣科,教学停留在理论水平,无法达到情感目标的要求,导致“思修”课无法启迪学生。如何能够正确地认识学生、对待学生、启迪学生,得到学生情感上的认同,让学生思想同步于社会核心价值理念,这是思政课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3)创新能力不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创新思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创新型教师。所谓创新型教师要大胆革新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教材的整合,引进个性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前沿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实效性。但是,由于思政课相对稳定的理论基础和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的冲突,以及受各种错综复杂思潮影响而盛行的“价值观”和思政课所倡导的价值观的冲突,使得思政课教师面临更大的困境。这就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善于从教学中总结有效的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的应对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教师想要完成培养人的目标,必须本着服务学生的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认同教师、亲近教师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保障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进行。
其次,教师必须树立以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必须克服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理论化教育的弊端,应重视对学生社交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政课教师在授课环节可以采用提问式、启发式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教师要探索双向互动式的教学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摒弃“灌输”“说教”的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项互动,以“引导” “影响”的理念去面对占有大量信息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2.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指在保证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调整、重组,形成科学精要的授课体系。具体来讲,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新”“近”“精”。
所谓“新”,就是大學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新。传统思政课教学内容,一方面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重复较多,学生没有兴趣;另一方面,几门理论课之间重复内容也较多,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应该做出调整。从时间上,应该删减和摒弃滞后于时代并经历史证明是落后陈旧的内容或者超越于时代的不现实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在内容的选择上,思政课的授课内容要反映当代的世情、国情、党情、省情、校情和学情,让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由“无用”转变为实用。
所谓“近”,就是指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一方面授课内容指向学生的兴奋点、疑难点和关联点,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实际,使学生产生共鸣, 受到启发和教育;另一方面,授课内容必须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的差别,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案例的选择。
所谓“精”,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面对应用型高校的学生,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开展教学,必须有侧重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去授课,大胆地舍弃一些课本内容,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热点、焦点和疑点进行突出、透彻地解读。同时,对于社会广泛存在的现象和凸显的矛盾,教材没有涉及的,也要及时地补充进课堂,引导学生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总之,通过“新” “近” “精”三个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整合、优化,激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更好地保障学生实践的正确方向。
3.提高教师素质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承担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提高教师素质是加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首先,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前沿信息,还要掌握丰富的相关学科理论,努力做到课堂教学融会贯通、旁征博引,发挥思政课的真正魅力。思政课教师要自主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方法等相关课程,储备知识服务于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课堂更加丰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调整知识结构,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成为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其次,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社会生活的参与度。作为高校,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和安排思政课教师进行外出参观与交流,参加国家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研讨活动,了解社会发展最新动态,获得教学素材;作为教师个人,也要利用假期深入农村实地考察,深入直观地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用最真实的案例来开展课堂教学,加强课堂的说服力、感染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再次,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大胆地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这个最大的实际,思政课教师必须敢于打破传统的课本章节的限制,针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重新设计,大量地引入社会热点甚至是理论前沿的内容,提出专题内的新问题,启发并且带领学生进行理论验证,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赋予学生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二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式教学方法包括五个环节:第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在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包括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教学要求以及与内容相关的体验形式的选择。第二,任务的精准下达。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向学生介绍体验内容的目的以及要求获得的信息,在此环节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设计目的,达到教学目标。第三,学生体验。第四,交流与讲评。第五,总结和升华。这种体验式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践与反思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个体对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研究,2010,33(3):58-60.
[2]曾咏辉,吴兴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0,12(4):105-107.
[3]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