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王晶+蔡偌欣+刘洋+刘宏娟+于洋
摘 要:在网络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在校大学生的学生党员人数逐年增加,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也随之产生了诸多问题。为了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大学生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促进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全国各所高校在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当今形势、总结各个专业学生特点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以探索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新模式,开创高校学生党建
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学生党建;自我管理;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19-02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努力构建以学生党建工作为载体、以针对性、时代性和有效性为特征的德育新模式,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以学生党建工作为载体,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养成,是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直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而开展的一系列自主学习、教育、发展的活动,从而趋向于自我完善[1]。大学生自我管理包含多个方面,包括大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自我生活管理、自我行为管理、自我道德管理、自我发展管理、自我人生管理等[2]。因此,如何以学生党建工作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学生党建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现状
在信息化时代,资源更新日益加快,随着大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将传统的单一模式管理转变为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自我管理能力和素质缺乏的大学生要想站稳脚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薄弱体现在多个方面:环境适应能力差,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学习目标单一、模糊,往往是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消费习惯不良,盲目跟风,缺乏理性消费;生活习惯不健康,晚睡晚起,忽视身体锻炼,身体素质普遍降低等。传统教育模式的滞后性和自我管理意识的淡薄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发生[3]。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不断扩大,为促进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起到了积极而有益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把入党当成日后找工作的敲门砖[4]。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以学生党建工作为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实意义
以学生党建工作为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因素。在新的时代下,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于我党胜利完成自身使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可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党的后备力量。
1.党建工作创新化。通过学生党日活动的创新,可以增强学生党员的意识,树立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增强党建工作队伍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全体学生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从而促进全体大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为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添砖加瓦。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人际沟通与社会适应能力强,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胜任所从事的本职工作,并得以自我成才,自我发展。
2.以学生党建工作为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风班风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予以重视,与时俱进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党建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大学生管理体制,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的明智之举。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自然选择。新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在学校主导和充分发挥学校整体优势基础上的主体性、双向互动的、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5]。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快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努力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3.对以学生党建工作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德育新模式的研究是适应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转变的需要,是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可以有效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渠道。
如何学会自我管理,如何高效地进行自我管理,是当今社会每一个青年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想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生存,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势在必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能够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申請加入中国共产党,可以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原理,是思想不断得到升华、理想信念不断坚定、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保证了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
三、创建以学生党建为载体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新模式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己管理自己,而是把学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如何创建以学生党建工作为载体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新模式,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多样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是摆在各所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1.创新学生党员的培养模式,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主题党日活动,如党员上讲台、党员进社区、两学一做知识竞赛等,真正让学生党员参与其中,赋予其学生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强化针对性与实效性,避免被动性和滞后性;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将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通过对九一八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实践基地的参观,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与活力;在学生党员与普通同学之间建立互帮互助小组,从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引导,起到良好的先锋模范作用。
2.完善规章制度,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科学、严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与前提,是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认知的良好准则,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为实现院系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可靠的保證。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使各项规章制度更严谨化,临床一系于2015年制定和完善了临床一系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并编印成册。主要有《党员发展细则》《加强学风建设实施措施》《高校学生行为准则》《公寓(宿舍)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了做事有章可循,严谨公正、务实求真的作风,使学生在规章制度的框架下充分调动自身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贯彻执行规章制度,使院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行为体系,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公平、公正的平台。
3.促进学生党建工作方式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形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高校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载体开展党建工作,以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利用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如建立主题教育网站、微信平台、QQ群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丰富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建立官方网站,及时发布各种信息、新闻、各级各类管理规定,及时宣传党的思想教育活动、宣传学校的主旨精神、展示学生活动风采,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网页内容要丰富,更新要及时,新闻报道要具有时效性,主题系列宣传要具有时代意义,使网站成为展示学生党建工作的最佳宣传媒介和平台。
建立党支部微信公众平台,将新媒体形式融入党建工作,通过图片、文字等向同学们推送党相关的理论知识、共产党员先辈的人生经历、身边党员的故事、主题优秀征文、党员活动信息等方面内容。从而激发广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达到信息的全覆盖,增强宣传的时效性。拓展学生党建活动的宣传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的咨询和预约服务,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呈现上升趋势,不容忽视。“寝室—班级—院系”三级心理危机防御机制的建立,为更加及时方便地咨询、缓解学生学习生活压力,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可以倾诉心声、排解困惑的心灵港湾,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哲,肖勤.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2]徐敏.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12).
[3]杨云,秦建等.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
[4]何苏,黄伟.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教育探索,2013(1):32-33.
[5]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R].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