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自然主义的困境

2017-05-13 22:56李颖
学理论·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自然主义

李颖

摘 要:梳理爱利亚学派的原则,探明因果自然主义的源头,阐释判别实体存在的因果性验证原则的本质。并对该原则的两种论证过程进行剖析,揭示出因果自然主义面临的困境,最后指出解决困境的思路导向蒯因的自然主义理论,对于自然主义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然主义;爱利亚学派的原则;因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072-02

爱利亚学派是古希腊早期的理性主义学派,它最早提出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并创制了辩证法。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Parmenides of Elea)认为感官刺激给人们提供的知识是不确定、不真实的,因此他倡导用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而关于真理的哲学就是运用理智思索“存在”的理性哲学。爱利亚学派关于“何物存在”的原则可以概述为因果自然主义,我们通过研究爱利亚学派原则的两种论证来阐释因果自然主义的困境及其产生的意义。

一、爱利亚学派的原则

爱利亚学派认为“存在”是一个概念,爱利亚学派的原则或因果自然主义的含义为:一个实体为了得到一些哲学家的本体论承诺而必须通过因果性验证。这一原则认为,只有被归为有因果力量的实体可以给世界带来改变。这种验证的概念对当代本体论非常重要,它既有直观的吸引力,又有强大的支持者,其中包括大卫·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布莱恩·埃利斯(Brian Ellis)和哈特里·菲尔德(Hartry Field)等。

为区分真实实体与虚构实体而提出的准则均为承诺性标准。正如基思·坎贝尔(Keith Campbell)所说。

对实体的判断依据的研究必须被理解为我们将什么东西视为实在的判断依据的研究;鉴于我们当前的认知发展阶段,这将取决于状态一致的原则。即实在本身不需要也可能没有决定性的标志;实在的定义是对应其特定历史时期的[1]。

爱利亚学派的原则的一个特定解释可表述为:

原则1当且仅当一个实体有能力参与因果过程,才能真正算作实在的。

大多数实在论者认为因果有效性是一个实体实在的充分条件。①然而,爱利亚学派的原则面临困境:若非一些特设的辩护理由,该原则无法对一些毫无争议的例子提供直观的解释。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论证因果有效性是否为实体实在的充分条件。

二、归纳论证

因果标准的最初理念是:所有我们直觉上认为的真正的存在都参与了因果过程,而那些我们直觉上认为不真实的东西不参与因果过程。受到这样的激发,爱利亚学派的原则是世界运行方式的一个归纳假设。人们通过观察现实世界中毫无争议地存在着的事物,如桌子和椅子,并发现它们都有因果有效性。然后通过归纳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实体都有因果有效性。这样的因果标准似乎纯粹是描述性的——它缺乏有规范性力量的承诺性标准(原则1本应设置的)。然而,这种缺陷很容易诉诸自然主义(任何种类的)来纠正,自然主义确实提出大量关于我们应该相信什么的规范性主张。例如,如果所有证据表明,所有实体是有因果有效性的(纯描述性断言),自然主义命令我们相信所有实体是有因果有效性的(相应的规范性要求)。任何种类的自然主义都需要从纯粹的描述性命题得到规范性命题。

论证的驳斥方认为,实体有很多其他的性状是非实体所缺乏的。例如,有观点认为实体都是在时空中分布的,埃利斯和菲尔德有更为严格的因果标准,它们要求因果效力或时空分布。同样,存在静止质量(狭义相对论中的质量)的性质也可以作为划分实在的标志。由此可见,归纳性的论点将取决于如何选取真实存在的集合。如果谨慎选择集合成员,且只承认肉眼可见的固体物质,可能会得出如下结论:所有真实存在都是有颜色的。因此,因果有效性不能作为实体存在的充分条件。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可以获得任何真实存在的认知。因为正是由于一个实体的因果有效性才能使它得到认知,而其他属性并没有迫使人们认知。所以认识论进路可以作为爱利亚学派原则的主要动因,而非归纳性论证。或者说归纳性论证是需要补充条件的,下面讨论的认知论证可以对归纳论证做出补充。

三、认知论证

认知方面的考虑可能是最常见的爱利亚学派原则的动因。该论证认为即使有因果无效性的实体存在,也没有理由相信它们存在,因为它们的因果无效性将确保它们与我们没有因果交互。

然而,既然爱利亚学派的原则取决于我们如何制定它,这需要存在或者是有因果有效性或者与人类是因果有效性的,那么这个动因也有瑕疵。后者太以人类为中心所以不值得讨论,人类應当相信在自己的光锥①以外存在着恒星和行星,尽管它们并不会与我们因果交互。拒绝承认这样的实体存在实际上就是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因果有效性(不一定是与我们)”的构想值得讨论,从这个角度来说,认识论动因是完全无效的,因为可能有很多完全合乎逻辑的真实存在参与因果网络,但是由于它们并不会和我们产生因果交互,它们和因果无效性的物体遭到了相同的认知障碍。恒星、行星和我们的光锥外的其他东西又成为最好的例子。即,可能是出于认知问题而存在的实体的集合形成了一个适当的因果有效性实体集合的子集。

事实上,由认知问题激发的爱利亚学派的原则似乎遭受了与因果知识理论同样的困扰。特别是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未来对象(是否有因果有效性),甚至曾经获得的普遍经验事实也可能是有问题的。科林·切恩(Colin Cheyne)提出一个因果标准动机的认知论证,以克服这些问题。他提出以下原则。

原则2我们不能知道F的存在,除非我们对它存在的信念是来自至少一个F参与的事件。

科学家主要基于科学实践的证据来确认存在一种新的实体。例如锗元素的发现。在1871年,该元素没有发生(已通过验证的)因果接触,事实上,直到1887年温克勒(Clemens Alexander Winkler)分离出该金属才带来因果接触。然而,由于在门捷列夫(Mendeleeff)的元素周期表中有对应锗的位置的“空位”,它的很多化学性质是已知的。切恩声称。

在1887年之前,门捷列夫相信锗元素存在,尽管该信念是真的,但它不会被视为认知。它只能是一个幸运的猜测,除非锗原子参与的事件以适当的方式引起了它的发现[2]。

假使1887年之前门捷列夫相信锗元素的存在,它也不会被视为认知,似乎称之为“一个幸运的猜测”十分苛刻。毕竟,并不是说没有理由相信锗元素存在,确实有理由相信某些东西应该填补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空白。(由于从过去对元素周期表的成功预测或一些追求对称性的观点)这与中彩票者对数字的侥幸猜测意义不同。1887年之前,至少门捷列夫已有理由相信锗元素存在。如果接受这个观点,那么此例似乎是认知论证的一个反例,因为门捷列夫相信新奇的物质存在,这一物质并不符合原则2要求的因果接触。

显然,诉诸因果知识理论(毕竟这是认知论证的本质),因所有众所周知的困难,不是对本体论承诺的因果关系辩护的正确方法。一方面,爱利亚学派的原则一经证明遗漏了太多毫无争议的真实存在(我们光锥外的恒星和行星),其次,即使有人接受因果知识理论,也没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接受意味着因果联系对于确证存在是必要的,恰如锗元素的发现。切恩的实体类别的策略没有证实爱利亚学派的原则。

四、意义与价值

爱利亚学派原则虽然未能成立,但仍有其正面的价值和意义。归纳论证因证明力不足,自然而然地导致认知方面的考虑。但两种论证均未能证实因果自然主义。特别是在反例中可以看到因果自然主义的一些不良后果,例如,它排除了实体锗先于1887年之前存在,同样排除了我们光锥外的恒星和行星存在。

通过考虑上述两种论证的缺陷,可得出诉诸某种“圆满”原则可以将其克服,从而解决所有反例中的矛盾。根据“圆满”原则,我们光锥外的恒星和行星的实体也可能被包括在我们的本体论中。出于对称性的原因,或者出于理论上的美德,“圆满”原则允许自己的光锥外恒星和行星的存在。即假设我们自己的光锥外恒星和行星存在的天文理论比其不假定这样实体的对照理论更好(后者无法解释为什么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问题)。因此,使用这个“圆满”原则,将有效地包含一种爱利亚学派的原则——因果有效性实体将会进入我们的本体论,因为我们的科学理论需要它们。由于它避免了爱利亚学派原则论证中的明显陷阱,这一原则比爱利亚学派的原则更有吸引力,虽然爱利亚学派原则更为直观。即,爱利亚学派的原则可能是一个好的本体论“经验法则”,但不会是实体存在的最后仲裁者。

“圆满原则”类似于蒯因的本体论问题。在考虑爱利亚学派原则的问题和如何纠正它们时,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蒯因的不可或缺性论证,即只对现有的最佳科学理论不可或缺的实体给予本体论承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蒯因自然主义是避免这些困难的唯一方法,但它至少表明蒯因的立场能更好地解决哪些实体被允许进入我们的本体论的艰巨任务。

蒯因认为当人们探求某个学说或一套理论的本体论承诺时,实际上是在谈论按照该理论有何物存在。这与事实层面的何物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体论承诺”是规范性的何物存在,而非描述性的何物存在,蒯因认为没有背景语言谈论指称和实在是无意义的,一切实在都有一个背景框架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蒯因的实在论立场是从分析哲学的角度来做出本体论承诺,通过语言的构架来探讨本体论问题。蒯因的本體论承诺是用实验与宽容的实用主义精神来处理本体论问题,体现了一种本体论的相对性。他认为本体论应与科学理论一样,以方便有用作为标准,把本体论问题转化为认识问题,使本体论得以进入我们的自然语言和科学理论中而成为经验与科学的一部分。在蒯因的整个哲学思想中,他即注重了科学对客观世界的重要性,同时又阐明了哲学的意义及价值,以本体论承诺作为连接科学和哲学的桥梁,蒯因的论证如果不是解决本体问题的最佳方法,至少是非常合理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Campbell,K. Selective real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physics[M]. The Monist,1994:77,27-46.

[2]Cheyne,C. Existence claims and causality[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98,76(1):34-47.

猜你喜欢
自然主义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浅谈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自然主义的睡莲
自然主义倾向视角下对凯文?鲍尔斯《黄鸟》的解读
自然主义教育观适应性研究
浅析柏辽兹音乐中自然主义特征
日本文学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从《竹栅门》看国木田独步自然主义倾向及其特点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